武汉地图———别样的江城影像

撰文:记者马冀 宋效忠 通讯员 易乐 杜斌 实习生 秦琴
摄影:记者尚炜
近日,湖北省地理信息中心展示了一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制版的武汉地图复制品,这也是迄今为止武汉最古老的地图之一(详见本报16日一版报道)。摊开地图,我们阅读着城市,触摸到城市的历史,它成长的轨迹,以及居于其中的我们的生活。面对地图,一种别样的城市影像出现在我们的心中……
变迁
地图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地图的力量》
当地图在我们面前一幅幅打开的
时候,百年的时光也随之流泻而出。
在湖北省测绘成果档案馆,我们惊讶于眼前看到的一切——原来武汉曾经是这个模样。从光绪二十五年制版的武汉地图开始,再到民国地图,再到现在,追索百年地图的变迁,武汉的变化如此惊人。
据该馆的高长元馆长介绍,1899年的武汉三镇规模虽小,但已初露现代社会的风貌。从地图上看,汉阳铁厂已经初具规模,呈现出工业的雏形;汉口的码头沿江遍布,还出现了跑马场、铁路等近现代才有的项目;武昌当时称为武昌省,仅包括如今司门口一带,长春观、宝通禅寺赫然在目。而从民国6年绘制的地图上可以看出,仅仅过了数十年的时间,武汉的繁华已不可同日而语:商埠码头店铺林立,大小学校书声朗朗,重工纺业渐成规模,这时候的武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作为当时堪称全国第二的城市,一派生机勃勃。
地图上的图例是用来标注人们生活背景和生活重心的最直观表现。1899年,构成武汉人生活场景的是庙宇、佛阁、牧场、桑园、干田、水田……而最新的武汉地图上显著标明的是邮政电信、书店、学校、医院、立交桥、特色一条街……
一百年的沧桑过去,武汉已经长大了上百倍。两江汇流,空间变换,地图上的道路和建筑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当我们和城市的地图对话时,我们惊叹于人类的文明改变了周遭的世界,那样的震撼直指心灵。
格局
地图并非与文化分离,相反地,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地图的力量》
常年生活在武汉的人是不大需要地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心里没有地图。在武汉人心目中,三镇各有划分:招待朋友或者购物去汉口;求知上学到武昌;汉阳虽然冷清些,但有工业基础,适合经济开发。武汉的地理格局,直接影响着武汉人的文化观念,反过来,在这样的文化观念指导下,武汉人描绘着自己城市的地图。
确实,武汉三镇的划分特色在全国来说都绝无仅有。最初,长江从西南角闯入武汉,隔江相望地分开了汉阳和武昌,再后来汉水改道,又把汉阳一分位二,最终形成三镇。两江的汇流恰好组成一个三岔路口,把三镇的命运引上了不同的旅程。
汉口得两江交会的便利,形成水运便利,通达江汉的黄金码头,成就南方的商业重镇;近代开埠以后,更成为四方交通的枢纽,西方诸强抢占的要冲,于是日渐开放和时尚。
如果说汉正街、中山大道和步行街联合铺展了现代汉口流金淌银的财富之路的话,那么坐拥黄鹤楼的武昌则迈向了文化的殿堂。武汉大学的深厚,东湖十景的摇曳,磨山楚城的古朴,省博物馆的精深都是武昌的积淀,它们的存在,撑起了楚天的浑厚气象,区别于汉口的市井气息,武昌多了几分大气和沉着。
汉阳走过的路似乎更为曲折。它在十九世纪末“洋务派”进行的一系列工业建设中勃兴,而同样也在重工业的落寞中归于沉寂。但是,它依然是大武汉值得骄傲的一部分,既然曾经有“汉阳造”的辉煌,那现代的武汉经济开发区同样值得期待,历史奇妙地转回到原来的命题上,消沉于工业的命运自然还需要工业上新的成功来振兴,汉阳正努力使早年一句口号名副其实——“汉阳是个老地方,汉阳是个好地方。”
地方志专家徐明庭说:“三镇的特色和格局是在历史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地图无言,但所有的历史在它身上却全都体现。
远景
地图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反映……实际也是我们如何“看世界”的反映。——《地图的力量》
湖北省地理信息中心的高工何保国告诉我们,现在的地图制作和城市的变化结合得非常紧密,几乎是规划一出台,地图上就已经有标注了,例如2001年版的地图就已经标明了过江隧道的位置。那些还没有成为现实的虚线勾起我们对于未来的遐想:它们将再一次改变城市的样貌,迎来另一种壮丽。
省地图院高工邓振非介绍说,近年来,武汉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道路、桥梁变化巨大,高新技术开发区不断扩大。为了及时反映武汉最新变化,近三年来省地图院出版的《武汉交通旅游图》每年至少出两版,去年就出了三版。
在地图上看三镇是一件激荡人心的事情,因为每一个图标的增加,每一根穿越山脉、河流的线条的穿插,每一个新版本的诞生,都代表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勾起了地图前每个人的遐思:未来的武汉会更庞大吗?会充满绿色吗?会更加现代化和更加漂亮吗?这些关于城市未来的猜想,还是留给未来的地图去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