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张兴旺 黄俊华 通讯员何新华
覃发池今年满60岁,可怎么看都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说可能是长期与巴山舞“相伴”,他才显得这样年轻。
现任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长阳县民俗文化村经理的覃发池,16岁就在长阳县歌舞团当舞蹈演员,18岁进入湖北艺术学院学习。其间,他吸收了大量的现代舞艺术,并对民间文化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民间舞走不出民间,主要原因是缺乏现代文化的渗透。
完成学业回到家乡,覃发池决心用毕生精力来做一件大事:让在长阳民间盛行的跳丧舞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人生走到尽头,活着的人要为他举办盛大的欢送晚会。晚会上,黑黝黝的打鼓匠擂鼓叫歌,光着膀子的汉子踩着鼓点,激昂奔放;那苍劲雄浑的舞姿,挥洒着土家汉子排山倒海的生命激情。这便是长阳的跳丧。
然而,这样质朴豪放的土家跳丧舞,却因其只能供丧葬使用而限制了它的传播。一个偶然的机会,覃发池看到了风靡全国的北方大秧歌后来了灵感:把跳丧舞改编成像北方秧歌那样的群众性舞蹈!后来,他把这种舞定名“巴山舞”。为将跳丧舞改编成巴山舞,覃发池在长阳、五峰、恩施、巴东、建始等地农村体验生活,向老艺人学跳丧舞;经过千百次的改编和排演,他将巴山舞定为“百凤朝阳”、“半边月”等8套舞段,时间约30分钟。
改编而成的巴山舞,音乐明快,动作简易,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运神炼身。覃发池将新编的巴山舞在长阳作试验演出后,没想到很快便在全县火了起来。
然而,巴山舞作为一种大众舞蹈要走出大山,除非把每个舞蹈动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而长期在基层工作的覃发池,这方面正是他的“短腿”;于是,他想到大学时期的舞蹈老师叶杨。1984年春节,覃发池把叶老师请到了长阳。
记录巴山舞的每个动作是件非常难的事,比如说一个“准备姿势”仅一拍,其文字就包括“身体右转90度,左脚伸出,脚尖点地,重心在右腿,右手高,左手低”等等。半个小时的舞蹈动作,记录的文字达10万之多。
有了巴山舞“版本”,这种大众舞蹈便很快走出长阳。1996年,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巴山舞纪录片,巴山舞开始走向全国;2000年,巴山舞获全国社会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健身舞,并向全国推广;今年5月中旬,全国巴山舞培训班在长阳举行。如今的覃发池,最大的心愿就是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能看到长阳儿女矫健的巴山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