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伊人 | 财经 | 房产 | 江河 | 短信 | 分类信息 | 福利彩票 | 
津市市概况


(2004-05-25 19:26:27)

    津市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下游,湘鄂两省交界处,地处巴陵名胜岳阳楼与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之间的中心点,素有“湘北明珠”之美誉。市境总面积564平方公里,人口25万,聚居着土家、苗、回、侗、瑶等12个少数民族。辖3镇6乡118个村,4个街道办事处58个居委会和涔澹农场。


  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远在3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进而长期定居下来,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古猿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现出土了1.4万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新旧石器时代的各类石器,有从远古时代到清代的各种陶器、青铜器、铁器、兵器和大量历朝历代的钱币及波斯金币等,特别是出土了全国少有的金鼎、鼎盖、仿花觚、铜伎俑,被列为国宝。津市新洲是秦时千里寻夫的孟姜女的家乡,如今这里尚有孟姜垸、姜女祠、望夫台、镜石、绣竹等有关孟姜女的遗址、遗迹。新洲还是东晋孝武帝时吏部尚书车胤的故里,其“囊萤夜读”的动人故事一直为古今教科书所载,车公祠、囊萤台、萤台书院、车胤墓等遗址至今犹存,每年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津市古为荆楚之地,正值澧水九条干支流汇合处,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在此“傍津设市,贸易互利”,津市由此得名。明嘉靖年间,津市已形成“千户之聚”的港口集市。清咸丰、同治年间,则“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与湘潭、衡阳、益阳、常德、洪江并称为“湘省商人营业辐辏之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水运枢纽、流通商埠的城市格局,奠定了津市在澧水流域经济活动中的中心地位。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5日建立省辖市,1958年改为地辖市,以后数度易制,1963年撤市改镇,1979年12月恢复地辖市制,1988年2月改为省辖市建制。


  津市经济以工业为主体。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采盐、食品、纺织、服装、制革、造纸、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建材、金属制品、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电力等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兴工业体系,食品、纺织、轻工、化工和机电工业构成了津市工业的五大支柱。

历史渊源

  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远在3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进而长期定居下来,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古猿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现出土了1.4万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新旧石器时代的各类石器,有从远古时代到清代的各种陶器、青铜器、铁器、兵器和大量历朝历代的钱币及波斯金币等,特别是出土了全国少有的金鼎、鼎盖、仿花觚、铜伎俑,被列为国宝。津市新洲是秦时千里寻夫的孟姜女的家乡,如今这里尚有孟姜垸、姜女祠、望夫台、镜石、绣竹等有关孟姜女的遗址、遗迹。新洲还是东晋孝武帝时吏部尚书车胤的故里,其“囊萤夜读”的动人故事一直为古今教科书所载,车公祠、囊萤台、萤台书院、车胤墓等遗址至今犹存,每年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津市古为荆楚之地,正值澧水九条干支流汇合处,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在此“傍津设市,贸易互利”,津市由此得名。明嘉靖年间,津市已形成“千户之聚”的港口集市。清咸丰、同治年间,则“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与湘潭、衡阳、益阳、常德、洪江并称为“湘省商人营业辐辏之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水运枢纽、流通商埠的城市格局,奠定了津市在澧水流域经济活动中的中心地位。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5日建立省辖市,1958年改为地辖市,以后数度易制,1963年撤市改镇,1979年12月恢复地辖市制,1988年2月改为省辖市建制。

地理资源

  津市属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过渡的地带,且处在富庶的澧水流域山区和肥沃的洞庭湖滨的结合点上,丘陵、平原兼而有之,从而构成了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地形以澧水为天然分界线,西南岸为山岗丘陵,东北岸为江汉平原边地,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升降明显,因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热同步,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良好的气象条件,既可保证粮、棉、油、麻等多种需水作物和亚热带经济林木的生长,又对发展工业、繁荣市场、兴办旅游业极为有利。水资源非常丰富。津市东濒洞庭,南临沅水,西北有道、涔、澹三水回绕,澧水干流横贯全境,南郊有11条溪河注入湖面广达4000公顷的西湖和毛里湖,与21个大小湖泊,95处水库,3038口水塘,构成稠密的水网。还有储量丰富的地下水。这些为津市经济、社会、科技、城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条件。土地资源潜力很大。植物资源有240多种,其中树木180多种,中医药植物60多种;用材林以马尾松、樟、栗、柏、黄檀为主;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油桐、乌桕、枣、桑、板栗、杨梅、柑桔、梨、桃、李、茶叶等。造纸原料——芦苇更是特别丰富。畜禽资源繁多,滨湖水牛、中国黑白花奶牛、杂交白猪、湘黄鸡、来航鸡、滨湖麻鸭等优良品种在全国久享盛名。水产资源有鱼类109种,特别是鳖、龟、鳝、虾、蟹和珍珠贝、银鱼、湘莲驰名国内外。矿产资源除盐、芒硝外,还有储量丰富的高品位的石煤、白云岩、石灰石、膨润土、陶土和优质矿泉水。

经济建设

  津市经济以工业为主体。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采盐、食品、纺织、服装、制革、造纸、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建材、金属制品、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电力等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兴工业体系,食品、纺织、轻工、化工和机电工业构成了津市工业的五大支柱。

  津市素称“棉花窝,鱼米乡”,盛产粮、棉、油料和其他经济作物。近几年来,郊区农村坚持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思路,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使多种经营面积增大,品种增多,产量增长,农民增收,乡镇企业增速超常,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快。粮、棉、油、水产、水果、蚕桑、蔬菜、藠头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已列入湖南洞庭湖区商品粮基地之一,全省十大蚕桑基地之一,全省最大的藠头出口基地,澧水流域和湘鄂边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西湖渔场大面积溪水养鱼科研项目列入了全国科技星火计划。

  津市历来就是澧水流域和湘鄂边界的重要商埠,城乡市场繁荣,内外贸易活跃。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商业流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十分活跃,已有白厂丝、丝织品、绢丝、麻纱、服装、蚊香、猪鬃、油漆刷、皮革制品、水杨醛、味精、微电机、夯土机等70多种工业产品行销亚、非、欧、美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业产品出口占了出口总额的80%。农副土特产品出口主要有大米、蛋品、藠头、凤尾菜、湘莲等。全市人均出口创汇居全省前列。近几年还先后开辟了中俄、中越边境贸易。

交通通讯 

  津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有着对外开放的良好条件。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交通便捷通达,水路、公路、铁路联成网络。邮电通讯已进入现代化,程控电话可直拨全国和世界各地。并开办了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磁卡电话、传真等。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污染处理设施齐全,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津市的对外开放必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科教文卫

  津市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同步发展,建有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中波实验台等。近几年来,先后荣获“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市”、“全省扫盲先进市”等称号,还有一批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

名胜古迹

  津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集山川湖泊平原于一身,风景蔚为壮观。西南丘陵,诸峰纳云吐雾,笼秀积翠;东北平原,河流蜿蜒曲折,湖汊纵横交错,可谓山青水秀,风景别致。津市山川形胜天造地设,不乏旅游之处;历史悠久,不乏名胜之地。位于南郊的省级嘉山风景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全景区分为车诸营辉、文华双井、观音灵池、樱花古洞、红流涌月、石岭樵歌、岩湾晚唱、菡萏薰风和孟姜女祠、车胤故里等10个景点。始建于唐初的药山寺为佛教圣地,唐佛教禅宗高僧惟严在此创曹洞宗,南宋时,日僧道元将其传至日本,形成日本佛教主要教派,1983年和1984年,日僧30人组成寻根参拜团来药山寺参拜。“关山烟树”为澧州八景之一,是明朝园圃,山腰的“大同寺”古刹,山巅的“中武当”道观,均始建于唐朝,历来为朝拜圣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中武当”道观前有雌雄二井,左清右浊,不盈不竭,成为奇观。大同寺传为九祖道场,东方初祖达摩禅师曾驻锡于此,此处四周山峦起伏,古木参天,为避暑胜地。

  津市不仅辖区内有众多名胜古迹,而且与四周许多中外闻名的旅游点相连。往东不足一日,即可到达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一睹岳阳古楼的雄姿,领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风光;往南不足一日,即可到达沅水河畔,欣赏桃花源的美景,探觅陶渊明笔下的“福地洞天”;往西不足一日,即可到达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饱览张家界、索溪峪的水光山色;往北不足一日,即可到达葛洲坝,观赏秀丽的三峡风光。瑰丽的水色山光,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人文景观,使津市这颗璀灿的明珠,在古老而又年轻的湘北大地上,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辉。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Email:webmaster@cnhubei.com
电话:(027)86774503
传真:(027)86791923
广告:(027)86791923
—————————————————————————————
版权为荆楚网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为达到最佳效果,建议使用800x600或1024x768分辨率
主管: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本站地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大楼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