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嵩乔
1997年7月1日前夜,由已故著名现代音乐家夏之秋先生作曲的《思乡曲》在迎香港回归的北京主会场上演唱,台上歌唱家歌咏着这首旋律深沉、委婉多情的名曲,台下的听众不由得肃然起敬,不少人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人们在《思乡曲》的歌声中,共庆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思乡曲》的作者夏之秋如泉下有知,也应该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夏之秋,原名夏兴汉,孝南区闵集乡栗树湾人。1912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其母黄氏,善良贤惠,课子颇严。夏之秋自幼好学,尤爱音乐,5岁时开始坐在父亲双膝上学弹风琴,稍长又学会吹小喇叭,少年时在武汉圣约翰和文华中学读书,20岁考入武昌华中大学物理系。从中学到大学,他先后是学校管乐队队员、队长。1936年大学毕业,因其音乐天赋突出,得到我国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女士的赏识,由她资助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院,专习作曲。后在工部局管弦乐队工作,成为这支由外国演奏家组成的交响乐队里首位中国籍演奏员。
1937年,夏之秋回到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组织“抗敌工作团歌咏队”,任音乐组组长。这支歌咏队在董必武等人的支持下,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一度到南洋进行抗日救亡募捐义演。这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歌八百壮士》、《女青年战歌》、《赠寒衣与负伤战士》、《卖花词》、《歌远征轰炸》、《邹韬奋先生挽歌》等抗战名曲。一次在香港演出时,歌咏队租不到住房而露宿街头。在夜深人静之时,夏之秋和同伴们听到远处街头传来卖艺人如泣如诉的琴声,既像痛苦的呻吟,又像香港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深重叹息声。这场景,这声音,使夏之秋产生浓浓的家国之爱,故园之恋,更使他产生了一股勃发的创作激情。于是,一种包容浓郁民族感情、爱国怀乡的旋律萦绕在心田,《思乡曲》就在这凄冷的香港之夜诞生了。在南洋义演结束后,夏之秋和歌咏队将全部所得捐给了陈嘉庚先生主持的南洋筹赈总会,表现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情怀。
1940年从南洋回国后,夏之秋便一直在重庆工作,全力以赴教书育人。50年代初,在武昌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任教,此间,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志愿军进行曲》,对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进行热情歌颂。1954年调北京工作,听说家乡建起武汉长江大桥,他又创作了《长江大桥颂》合唱曲。还撰写了著作《小号吹奏法》,翻译了美国音乐家哈里·伯夫著《圆号创新教学法》,均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2年,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他不顾年迈,坐轮椅经香港赴台湾考察访问。其女儿夏三多,为“小提琴上帝”海菲兹大师门下唯一的中国籍弟子,1989年她又考取美国芝加哥大学交响乐团,成为该团第一个中国籍的小提琴手。
1993年5月,夏之秋在平静中溘然长逝,永远告别了他所钟爱一生的音乐事业,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