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蒋经国在一个团小组
1922年2月,邓希贤在巴黎蒙达尼的哈金森橡胶厂找到了工作,成为一名临时工,在胶鞋车间做计件。他每日工作10小时,拚命干,希望多挣些钱,继续俭学。然而,在这里,他结识了同在该厂打工的汪泽楷、王若飞等一批中国进步青年。经这些进步青年传阅书刊,邓希贤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1922年6月,经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精心筹备,旅欧少年中国共产党在巴黎西郊布罗尼森林公园正式成立。夏季,邓希贤正式加入了旅欧少年共产党。他一加入“少共”,便承担了“少共”机关刊物《少年》的刻蜡版工作。邓希贤白天做工,晚上刻蜡版。由于他刻的字工整美观,大家都称他“油印博士”。
1923年2月,邓希贤参加了“少共”临时代表大会。会上,根据国内党中央的统一要求,“少共”更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周恩来任执行委员会书记,邓希圣参加了支部工作。6月,根据工作需要,邓希贤离开橡胶厂,搬到了巴黎意大利广场附近周恩来居住的小房间,参与机关刊物的编辑印刷工作。由此开始,邓小平与周恩来结下了终生的革命友谊。
1924年7月,邓希贤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来,邓小平回忆在法国加入党组织参加革命工作的情况时,对子女们说:“我们那时候生活艰苦,职业化以后生活来源是公家,但只能吃点面包、煮点面条。我们那时候的人不搞终身制,不在乎地位,没有地位观念。比如说,在法国赵世炎比周恩来地位高,周恩来比陈延年地位高,但回国以后陈延年的职务最高。陈延年确实能干,他反对他的老子(陈独秀),见解也比别人高,他的牺牲很可惜。赵世炎回国后工作在他们之下,并不在乎。大家都不在乎地位,没有那些观念,就是干革命。这是早期共产党的特点。那个时候能够加入共产党就不容易。在那个时代,加入共产党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一切交给党了,什么东西都交了!”
1924年7月13日至15日,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因国内党中央调周恩来等干部回国工作,大会改选了执行委员会,邓希贤、周唯真等五人当选为执行委员。邓希贤是书记局成员。
1925年11月,为躲避法警的秘密监视、跟踪,邓希贤到雷诺汽车厂做钳工,磨件单位工价是一法郎五生丁。
1926年1月7日,邓希贤等人受中国共产党的指派,乘火车离开巴黎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担任第七班党小组组长。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邓希贤和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等同在一个班学习。同班同学徐君虎后来回忆说:“第一期学员共有六百多人。我和蒋经国同班,而且分在同一个团小组,我们的团小组长就是邓小平。邓小平、蒋经国个头都不高,站队时常肩并着肩。邓小平比我们都大,经验也远比我们丰富。”“有一次,蒋经国和我问邓小平:你干嘛老围着一条大围巾呢?邓小平说: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去当清洁工,尤其是捡马粪,因为在法国捡马粪挣钱多,干一天能搞足一个星期的开销,最划得来,法国的清洁工都围着那么一条围巾。我和蒋经国这才明白:邓小平他们为当清洁工而自豪。”
邓希贤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不但认真读书,刻苦钻研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而且关心国内国共合作的大问题。他赞成斯大林的观点,主张与国民党保持合作,反对托洛茨基应该停止同国民党合作的“左”倾观点。邓希贤的发言简短有力,切中要害,被同学们称为“小钢炮”。
6月16日,中山大学内中共支部“党员批评计划案”中记载了邓希贤的有关情况:
姓名:邓希贤;俄文名:多佐罗夫。学生证号码:233;党的工作:党组组长;一切行动是否合于党员的身份:一切行动合于党员的身份,无非党的倾向;
守纪律否:守纪律;出席党的大会和组会否:从无缺席;党指定的工作是否执行:能切实执行;
对同志的关系如何:密切;功课有无兴趣:很有兴趣;能否为别人的榜样:努力学习可以影响他人;
党的进步方面:对党的认识很有进步,无非党的倾向;
做什么工作最适合:能做宣传及组织工作。
这期间,邓希贤给党组织写了一份自传。自传中写道:“我来莫斯科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要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接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导,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