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6期>>本页       
 
【业务探讨】为经济新闻引入人文关怀


(2004-06-28 16:53:59)

荆楚网 新闻前哨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罗慧

2003年4月10日《南方周末》有这样一段话:“新闻,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的进程同样如此。1000个周末里有多少种人生,近20年的城市里发生着怎样的改变?或许只有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的命运可以给出解答……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也总有一些人和他们的故事让人产生深远的印记,当时光倏忽而过的时候,城市生活的方式和理念正因此发生一些不易察觉的改变。这样的人物未必来自一个重大的事件或题材,重要的是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城市生活的某一个部分,即使细微,却也生动。记录他们,也是在记录生活本身。”①

要使经济新闻真正做到人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应该在报道主题、观察视角、题材选择、语言表述等各方面下功夫。

一、在报道主题上:将经济与人联系起来

报道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和中心。纵观近几年来的经济新闻,可以发现两种倾向:其一为只重物化因素,主题思想僵化。这类报道中光有机器、厂房,光有生产过程和成就数字,而缺少有思想的“人”。其二是人物精神异化,主题思想庸俗。在当前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向,而市场经济注重实利的经济原则使人们不自觉地将物质利益置于首位,社会生产从未像现在这样追求经济效益,人民群众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关注生存质量,追求快乐和宣泄,这种务实的精神所导致的道德危机以及人类命运的忧患,是当前文化界所面临的共同的历史使命。经济新闻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成果,鼓吹经济业绩而导致的道德正义的滑坡、享乐拜金精神的抬头,正是新闻主体人物精神异化的表现。

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倾向,提高主题思想内涵的基点,就应当在报道主题上,把人提到与经济并重的地位,在刻画物质层面的人的同时,更要呈现精神层面的人。为此,经济新闻就必须关怀人的现代化,关怀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通过新闻报道,从精神上加以启蒙,从榜样上加以示范,区别不同情况,帮助人们从无所作为的“非我”的“自然人”成为“有我”而又文明的“经济人”,再向“重义利人”的“社会人”超越,最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动力的“资源人”,每个人都有健康的身体,熟练的专业技能,独立的社会人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使体力、智力、道德人格都成为能量,成为社会资源,让未来社会在丰富的、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下,良性而和谐地高速发展。②这才是经济新闻的终极目标。

二、在观察视角上:重视“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

读者看经济新闻,大都冲经济二字而来。作为经济活动的报道,它具有传播经济信息和经济知识等多种功能。但就经济新闻而言,它绝对不是单纯孤立的行业经济报道,还应当包括社会文化综合的范畴。以往大量的经济报道,习惯于罗列长长一串数字,加上许多术语,使得“外行看不懂,内行不过瘾”。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活,让老百姓爱看、看得懂、看了有用,是新闻媒介与广大读者普遍关注的焦点。经过研究和实践后人们发现,从“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出发,经济新闻既具有深度,也具有可读性。

(一)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终极的经济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又对经济基础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考察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不能离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必须有一个非经济的视角。③所谓非经济视角,是指报道经济新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用经济角度报道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而是要把经济现象、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哲学的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揭示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地讲,非经济视角包含形式和内容两部分,具体来说:形式的非经济视角是指不从纯经济学视角入手,而从社会学、文化学以及相互交叉渗透的角度入手,来反映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内容的非经济视角是指从某一经济现象或经济活动切入,实质反映的是绝非纯经济的内容。

(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

从经济活动的立场来观察、报道一些非经济现象,是增强人文色彩、突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电影院的兴衰、明星的身价、精神产品的商品化等等,仅仅从文化到文化,难以说清楚,而从经济的视角切入,会使问题的探讨更加鞭辟入里,让读者读来更入木三分。例如战争和疾病本不属于经济范畴,但许多关于伊位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的新闻却从经济角度切入,关注战争、疾病与经济的联系。

三、在题材选择上:注重人情味,突现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

经济新闻少不了经济味,可是过于冷漠,好像是板着面孔说教,不是“概念+数字+例子”,就是“过程+措施+效益”,读者肯定不喜欢。有人说,思想如果插上文学的翅膀,它就能够飞翔,套用这种句式,经济新闻如果获得人情味的表达,它就能够受到读者的青睐。

那究竟什么是人情味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人”是人的世界,“情”是情的天地,“味”是有味道的人生。从这种解释来看,这三个字的含义都离不开一个中心点--人。

首先,把人的活动与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经济工作进程结合起来写,力求做到既见政策又见人,或既见经济工作进程又见人。

其次,注意刻画经济活动中人的情感和精神风貌。

最后,从写一般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生活入笔,通过交代人的活动过程,阐明某一经济成就或某一经济理论问题。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编著的《新闻写作教程》指出:“纵然,斯大林没有谈论过文学的写作方法,但是他说过:‘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去,可以写成悲剧。’他总结了集中描绘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人能起的巨大作用。”④

在这个问题上,“华尔街日报式”的新闻写作技法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的层次结构为:介绍单个的人或事--叙述一个更大更复杂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铺陈--最后,作者返回对单个人和事的叙述,再次将对较大问题的探讨回复到有人情味的描述,按开始的描述方式结束故事情节。⑤

四、在语言表述上:将专业性与通俗化完美统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运用直观浅显的形象来表现深刻的思想,是一种语言艺术。对于专业性的新闻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既要追求通俗生动,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专业水平,即专业化与通俗化融为一体才完美。就像《华尔街日报》的一位总编曾经说过的那样:“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一流的记者则能同时把事情向一个小学生讲明白。”⑥

(一)多进行解释说明

1.用简洁的语言在文中直接解释说明;

2.在阐述比较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可随文提供与报道内容、主题相关的解释性、背景性的材料供读者参考;

3.运用图表、图画、漫画进行解释说明。

(二)灵活运用数字

1.数据的新闻语言化,即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把数据的含义表达出来;

2.全方位解读数据的多重内涵:从数据中找经济规律,找经验;

3.借助物化、比喻、联想、推论等多种手法,把数字表达得简明通俗、生动形象。

(三)运用修辞,着意渲染

新闻讲求的是“据实直书”,与文学作品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如果在经济新闻中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对所写的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的形容比喻,烘托渲染,就会使抽象的经济新闻变得形象化,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当前,经济新闻的蓬勃发展主要源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普遍关注。在这种关注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物化因素几乎吸引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力,而与此相伴的生态环境、社会道德等人的世界的危机,则被弱化、遮蔽,甚至为人们不屑一顾。虽然在当代人的世界中,这种由于片面发展经济而导致的矛盾或问题日益尖锐和复杂,但人们至今还没有真正从世界与人的本质联系上去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源于人性自身的傲慢和偏见在新闻界也是比比皆是。譬如说有些经济报道大书特书某些污染企业的经济业绩,而对该企业的生态污染视而不见;再有些经济报道只重企业家的经营“闪光点”,而对其道德品质的低下败坏三缄其口。这种报道的片面与误区已被新闻界高度重视。然而这个意识是来自事态恶化的压力而不是人对自己的觉醒。这种被动性往往是通过社会新闻中人们对生态危机的诉说以及对人类命运与未来的忧虑体现出来,经济新闻自身却没有自觉完成这种蜕变。

其实说到底,经济新闻所反映的就是人与世界的矛盾,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当前人的世界的全部危机,都应该从人自身去寻求答案,而不是从别的角度,因为人不是为了自然、社会而去关注人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人学的角度去思考经济新闻的写作,就应该把其关注的基点定位到社会实践的主体--人身上去,使经济新闻具有人性化的理性色彩,充满人文关怀。

由于整个人类的文化成果其实都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作的思考,所以经济新闻的价值取向应该归结到一种社会正义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将作为一种激励原则,以协调人与世界的矛盾,使人与他生活的世界达到一种正义关系。正义作为人的最高尺度和理想性准则存在于人的全部活动以及一切关系之中。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重关系之中,正义才真正体现出人性要求的丰富内涵。遵循正义的准则,人才能维持整个人类生态的平衡,人类也正是通过追求正义的理想去实践,在自然和社会中创造人的世界,并实现人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记者逐渐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将这种关怀渗透到经济新闻中,但整个说来还不够自觉,还没有形成风气。有些经济报道还停留在以资本、利润为中心的“成本--效益”的思维框架内,分析经济矛盾也多重技术实证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审视,见物不见人;有的经济报道虽然见了人,甚至还从道德评价上讲了人与经济的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把人当作生产诸要素的一个要素来定位;只把人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力量,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忽视“独立个人”的思考与设计;至于透过某些重大而复杂的经济事件,阐明人既是经济主体、是经济的目的,同时又是客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双重性质的报道,则还没有见过。对于人的关照,单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着眼,激励人们提高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比目中无人虽大有进步,但仍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要自觉的、真正的实现经济新闻的人文关怀,对于经济记者来说,任重道远!

注释:

①南方周末:2003年4月10日,D25版

②樊凡、时统宇:《经济新闻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③王蓉:《试论经济新闻的非经济视角》,新闻世界,2001年第8期,第11页

④(美)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58页

⑤强月新、单波:《现代新闻写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⑥赵宗符:《当前经济报道的六大问题及创新》,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2002年10月

(编辑:肖曜)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