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6期>>本页       
 
【业务研讨】用形象表述抽象


(2004-06-28 16:53:58)

——谈经济新闻摄影报道

周立新

谈起经济新闻摄影报道,许多摄影记者都说难拍,原因是经济新闻一般适合于用数字、文字等形式表述,而难以用直观的瞬间形象说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新闻摄影就是对应和图解经济学中专业的或是抽象的名词。于是,报纸上的经济类图片总是一些印证式、经验性的照片,很少有新鲜的画面。

难道经济新闻就没法用照相机很好表现吗?

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因此,经济新闻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它与任何事物都有关系,反映到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可谓是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种种现象,都是我们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应该关注和聚焦的内容。

从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战、大型会展经济、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等,到百姓关注的衣、食、住、行、股票、物价、市场供求,还有与日俱增的经济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消费陷阱、网站倒闭、环境恶化、沙尘暴,当然也包括足球黑哨、球员转会、演员的包装、商业演出、名人签名售书等等。这些新鲜的经济新闻照片,虽然不如经验性图片的画面稳重、正规,但读者看到后立即可以得到某种信息,使他们有所收获。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读者,翻开报纸,最希望看到、最吸引他们的是与其生活、工作密切联系的各类信息,而不是用图片去图解一家企业的生产。

面对众多不乏形象感的新闻线索,摄影记者为何还说镜头无用武之地呢?这主要是因为不少摄影记者心里没数,没有掌握经济全局和发展趋势,对经济运作规律不了解,缺乏经济知识。经济日报摄影记者邓维认为:对我国以至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状况没有一定的了解,当不好摄影记者。

比如说,你不清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你就不会知道哪些经济行为是符合规则的。

你不清楚“三农”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你就不会知道“三农”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不及时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你就会失去报道的方向,只会唱“四季歌”。

最典型的例子是,虽然现在的炼钢厂炼炉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全面升级换代,整个生产都是在电脑监控下进行,坐在电脑前没多大动静优质钢就出来了。但是,我们的摄影记者在拍摄这类新闻图片时,总想拍一张炉前工在钢花四溅的炉前奋力工作的画面,觉得那样的片子效果好、有气势,可总是拍不到。殊不知,这种钢花四溅的形象代表的是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这说明摄影记者对快速发展的生产技术与新的生产方式缺乏了解,拍出来的照片只能是“骑着毛驴数落飞机”。

还有另一种现象,有些摄影记者只会根据一个会议精神、上级的一个文件或批示,编制报道计划,却不会运用既吃透上面精神,又善于从下面找题目的思维方式。摄影记者在掌握经济知识、宏观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思考,贴近生活,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题材、发现问题。

面对经济活动中许多生机勃勃、充满新鲜活力的人与事,我们呼唤摄影记者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经济新闻摄影报道方式。

1、寻找抽象数据背后的形象因素。数据是指多种经济现象、经济态势与经济问题的量化值,它是过程的反映,是走势的预示,是结果的体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成就或问题。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没有量化就没有参照、没有比较,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改变与结论。

比如,一提起世界经济,“美国股市的变化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便反复被人引用,为什么?因为它早已不单单是股市的涨落,它是国际上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态势敏感的“显示牌”。

再比如,现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特别关心互联网上政府网站所发布的多类统计数据及目标数据,为什么?因为这对了解国家的经济状况,了解相应的政策,了解实施过程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许多事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现实的作用。花时间研究经济新闻的背景资料,补充一些新知识。

数据在经济报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数据的运用,也就难以增强经济报道的说服力。如果用图解式的方式

来反映这些数字,的确起到了说明问题、增强说服力的作用。但因缺乏形象化却很难吸引平民百姓的“眼球”。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到细致的思考,善于从抽象数据背后发现新闻,找到新闻与形象的结合点。

2、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最多也只是一种劳动者的图解符号。

无论对新闻,还是对经济的终极关注都应该是对人的关注。人是一切社会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终点。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绝大部分新闻的主体。

经济新闻照片要见物更要见人,在价值取向上,往往体现为经济与人文并重;从报道视野上看,不但关注全面的经济,还关注全面的人;在报道角度上,都从对人的理解出发。要使经济报道做到人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要在报道主题上,尽量将经济与人联系起来;在报道对象上,突出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在观点表述上,不仅要表现人的活动,还要表现人所处的环境、动态和特有的情感;不仅要表现一般的、抽象的人,还要表现特定的、具体的人。只有这种让“人”在经济活动中唱主角的新闻照片,才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1年中日贸易摩擦导致日本限制中国大葱等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损失。一名摄影记者选择了从小处着手,从利于摄影表现的有形的画面入手表现中日贸易摩擦这一事件。有了这种意识后,他来到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时,大葱已经烂了一片,堆积的大葱到处都是,价格暴跌。他没有拍摄堆积的大葱,而是选择拍摄躺在葱堆里睡着了的葱农。这幅照片给人耳目一新的画面。

3、摄影记者要到广阔的市场上去捕捉新闻。既然要反映和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该到市场上去观察、去发现、去选择,而不是一味等上面安排什么才去报道什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改变,是很难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生活画卷的。因此,摄影记者要转变观念,眼睛由围绕“市长”(领导机关)转,更要跟着“市场”转;不仅要注意生产车间,还要注意流通环节、销售环节,从广阔的市场,诸如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国内外市场中,从千变万化的市场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观念、文化的变化中,捕捉信息。

4、要重视“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

所谓非经济的视角,并不是说经济报道不谈经济,而是就经济报道的切入点而言的。在经济活动越来越纷繁复杂的今天,没有脱离社会、政治、文化的纯而又纯的经济现象,在拍摄一些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照片时,必然将其与社会、文化等联系起来,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才能给受众入木三分之感。不难发现,一些大众所关注的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对这类经济现象,从非经济的视角切入,往往更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也更具有可读性和贴近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一些非经济现象—————文化的、社会的新闻—————也可从经济活动的立场来观察来报道,也不失为增强人文色彩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电影院的兴衰、明星的身价、精神产品的商品化等等,仅仅从文化到文化,难以说清楚,而从经济的视角也许更能鞭辟入里。

(编辑:肖曜)

[本文图片说明:2001年4月17日,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的一位常姓批发商躺在开了花的葱堆里睡着了。日本政府自4月开始对中国的大葱、鲜菇、灯心草等农产品进行紧急限制进口,导致主要出口日本的山东大葱不得不转入内销。面对供大于求的市场,葱农大受损失。程铁良摄]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