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 新闻前哨
武汉大学新闻研究生 刘娟
“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这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所有学员都必须熟悉的一个概念。
2003年,在非典疫情这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国全方位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构成了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和全面把握的系统。
新闻发言人制度从诞生之初便与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不断协调着政府、公众舆论和突发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实践证实,在突发性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新闻发言人制度均扮演了重要的舆论角色。
一、突发性事件发生初期,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形成舆论的权威信息发布者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①这种意见只有建立在对事实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了解事实真相是形成舆论的前提。在社会变动中经常不断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则是引起舆论的导火索,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是人们无法预料到的,往往又是属于天灾人祸的恶性事件,发生后对社会和公众心理的冲击都比较大,因此,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初期,公众迫切希望了解事实真相并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权威信息的发布为其后有影响力的舆论的形成做了铺垫,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在此担当了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专家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政府或部门回答提问。②新闻发布机关是国家政见的庄严表达机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本性质决定其发布的信息必定是具有权威意义的信息。上海市新闻发言人焦杨说,这项制度本身就是为了给媒体和公众更公正、透明和权威的消息来源。③相反,如果得不到权威信息的确认,小道消息和谣言便会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不胫而走,公众据此产生的意见和观点甚至会与突发性事件的真实情况相背,给整个社会的舆论信息系统造成混乱。2003年4月20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对非典疫情做了准确而详细的通报,这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政府抗击非典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在那天,我国公众第一次听到了政府关于非典疫情的权威声音,之后各种媒体跟进报道,于是谣言不攻自破。
从去年抗击非典至今,新闻发言人针对突发性事件所发布的权威信息主要涉及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安全领域和安全生产领域等。这些都是有关民生福利的突发性事件高发区,公众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初期,从社会整体高度发布权威信息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这一点上我们以前的做法相对较封闭,总是习惯于把突发事件都当作“负面消息”,能捂就捂,往往听不到政府的声音,在社会主流信息严重缺位的情况下产生的公众舆论反而会对突发事件的解决造成不利影响。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将逐渐填充这个空白,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和增强公共信息的透明度。而且政府及时公布突发性事件信息也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的大趋势。
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但在危机情况下,新闻发言人所代表的政府部门的权威声音就是公众的“定心丸”,它可以有效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及时的信息发布还能够促使突发性事件得到及时解决。
二、突发性事件发展中期,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舆论引导者和意见控制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发性事件告一段落或仍在继续发展中,公众对其发展动向和解决办法依然十分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此时开始转变其作为信息发布者的角色,而向深层次拓展。它表明了政府在突发性事件中所持有的立场,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润滑油协调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隐蔽地引导舆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它根据国家的需要、公众的需要以及政治运作过程的需要,设定政策议程,以此影响媒体议程,进而设定公众议程,其中更多地表现了政策议程对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引导。具有冲击性的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人们激动、不安或兴奋的情绪,人们据此产生的意见会汇合成小的舆论圈,而要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舆论,必须借助舆论领袖的评价指导,把不同层次不同社会环境的舆论圈连成一个整体。在危机和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反应与态度,是影响事态发展的关键。政府认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可以描述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更可透过对突发性事件的诠释与评论影响公众的观念,加强政府自身的话语影响力。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表明立场,必定是从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从而将公众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舆论氛围。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我们就需要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以形成最佳的解决办法,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舆论的引导者能够将其由一种单纯的意见转化为人的社会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解决突发事件的公众凝聚力。
今年年初接连发生的火灾、道路交通和矿井塌陷等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黄毅首先表示不会封锁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以及公共安全事故的消息,做出了政府信息公开化的保证,然后提出了四项减少公共安全事故的措施,包括建立救援预案和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等,以此在全社会形成舆论,提醒公众对公共领域安全的注意,让每个人参与其保障措施之中并让公众相信政府有能力解决好公共领域安全的问题。这种新闻发言人积极说话的姿态也有利于树立政府的形象。事实证明,政府越早表明态度,就越能掌握主动、控制舆论的走向。
三、突发性事件发展后期,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和公众舆情互动的连接者
突发性事件发展到后期,已经接近尾声或者正逐步得到有力解决,社会舆论处于缓和平稳状态,不像中期那样激进,此时新闻发言人成为政府和公众舆情互动的连接者。在突发性事件的解决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公众意见的不断磨合,新闻发言人制度构筑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平台,一方面向公众传达了政府的决策,使公众更清楚地了解到社会热点和政府工作重点;另一方面使得民情上达,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和公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政府与公众双向沟通的舆论渠道,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现场可以回答记者和媒体的提问,而记者的问题中也是暗含着公众的普遍态度的。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能够让新闻发言人有针对性地对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问题做出解答,并解说突发事件发展动态和产生的影响,以了解民间舆论走向,使官方观点和公众意见协调发展。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级政府的逐步推行,行政对话制度、行政会谈制度、行政咨询制度等也将随之一步步推进,政府与媒体与公众的对话途径也会越来越多。
在抗击非典告一段落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仍然将非典疫情纳入月报发布体系,公众虽然对非典的关注减弱了,但更多的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公共卫生领域,即政府对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后续解决方案。今年1月1日我国“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启动,预示着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将改变传统的逐级上报方式,通过网络构筑的平台于同一时间获得情报,协同处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开始不定期地向公众通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状况,这也是公众的注意力所在。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将使政府、社会、公众和媒体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舆论角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这种角色的分类和定位不是绝对的,其间也有交叉,根本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突发性事件解决的舆论氛围。在西方发达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分普遍,而在我国这项制度才是刚刚得到推广。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3年到2004年3月我国共召开270多次国家级新闻发布会,共有60位省部级新闻发言人。④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表示,虽然现在谈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如何还为时尚早,但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本身就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信号。⑤在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处理机制上,新闻发言人制度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借助舆论的影响和效力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力,推动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新闻发言人制度所扮演的种种舆论角色,以及其在舆论引导和信息公开化中所起的作用必将深入和拓展下去,在国内和国际舆论环境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357~358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③《上海市新闻发言人正式亮相》,载《新闻采编》2003年第3期
④数据来源: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2004年3月14日
⑤朱薇:《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促进政府信息更加透明》,载新华网2003年12月11日
(编辑:胡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