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文化特性面面观]爱“咋呼”的湖北人


(2004-05-27 07:45:42)

湖北日报 文/王才忠

湖北人爱“咋呼”,以武汉人为尤。每天乘公交车往返武昌、汉口上下班,虽有些辛苦,但这苦中也有某种乐趣。程灏有诗:“万物静观皆自得”。端坐车上,注目窗外的远景,高楼、江滩、广场次第映入眼帘,一种幸福感会轻轻飘入心怀。

只是,这“静观”的好心情,却常常要被车上一些高八度的声音所干扰、破坏。“昨晚那个牌呀真是邪得很……”

有朋自西欧归来,大发感叹:人家西欧人真是文明,在餐馆用餐,安静得连针掉在地板上的声音都听得见;到国外找中国人最好找,大声嚷嚷的地方准是。其实,在咱中国,要说在公共场所谁的嗓门最大,谁最爱嚷嚷,当属武汉人。难怪网上也有贴子:到了上海嫌城市小,到了深圳嫌钱少,到了武汉嫌嗓门小。这武汉人爱咋呼,是出了名了。

爱咋呼的武汉人,可谓俯拾即是。汽车里、火车上,还有商店酒楼,比比皆是。夜深了,该静一静了吧,不,武汉人还要咋呼。不信,你到吉庆街去,到堤角的牛骨头一条街去,一桌一桌的武汉人正甩开膀子,端着酒杯,扯开嗓门喊着、闹着;甚至咖啡厅,也成了一些人“斗地主”、吹牛皮的场所。

武汉人不仅只在家里嚷嚷,到了外面,还是这样咋咋呼呼,实在是丢人现眼。一位武汉的民营企业家前不久跟笔者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从北京开往欧洲的一架航班上,一路上机舱内的乘客都很安静,或轻声交谈,或看书读报,或倚座小憩。唯有几个武汉人,在大声地神侃胡吹,炫耀着自己如何富有如何有能耐,全舱人个个眉头紧锁,侧目视之。这位企业家如坐针毡,为这几个武汉人深感羞愧。

仔细观察,越是人多的地方,武汉人越是能咋呼。有些人要的就是这个“味”!

有道是,静水流深。正因为虚弱和肤浅,武汉人总爱在公共场所咋呼,如此闹得水响,就是要让别人注意到自己。

于是,看台上,数万球迷正屏息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不时就有好事者扯开嗓门一声尖叫:“裁判的爹”、“裁判的妈”,便引来阵阵哄笑。音乐厅里,听众正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会突然响起一声刺耳的口哨。办公室中,总经理正走过来,训斥员工的经理会马上提高嗓门。

这爱咋呼的劣根性,说穿了就是为了做样子给别人看,搞形式而已。因为体制的缘故,因为有些领导不愿意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喜欢看表面的文章,这就给了一些人充分表演的时间与空间。五花八门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便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端上桌面,并最终成为这些人步步高升的台阶。

染上了爱咋呼的病,就会比别人少了许多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定力。因为有了辛亥第一枪,武汉人便常常以“敢为天下先”自负。改革开放后,武汉人在全国拿第一的事也有一些:第一个请洋厂长,第一个搞出资本营运的模式,等等。后来呢,武汉的柴油机、武汉的企业改制,都落在了人家后面。这都是因为虎头蛇尾,恒心不够所致。

武汉人恒心不够,是因为缺乏自信。以武汉的中餐馆为例,可谓千店一面,鲜具特色。重庆菜吃香了,于是三镇处处麻辣味;过一段时间,湖南土菜时兴了,满城尽是湘菜馆。你想找一家地道的鄂菜馆?难!难怪外地人抱怨:武汉的中餐馆太单调,吃来吃去就那些菜,请客吃饭时简直无法选择,连装修都差不多。

武汉人的确有些先天不足。九省通衢,得中独厚,自古即为商业都会。相对而言,武汉的产业发展却一直不足。没有较发达的产业,就很难缔造出占人口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者。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道德风尚的牵引和城市文明的导向,就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载体。虽说张之洞督鄂期间,工业兴盛一时,但却打上官办经济的深深烙印,也早早注定了其走向末路的命运。解放后,“武”字头企业纷纷建立,曾创造过辉煌,但它毕竟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缺少了内生型经济的原创活力,如何能与江浙地区活力竞相迸发、财富充分涌流的“草根经济”相提并论?这些年来,武汉的商品零售总额一直居于全国前列,这也再一次佐证了武汉首先是作为一个商业重镇而存在的。商业发达的一个表征就是它十足的流动性和变化性,这却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武汉万商云集,人来人往,风云际会;另一方面,它只是商家们打拼世界的一个临时码头,赚了钱就走,真个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于是,城市的气质里就多了一些浮躁、浅薄与浇漓,少了一些从容、敦厚与沉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土,就是风吹雨打日积月累的文化。当我们为温州人风风火火闯世界而万分惊奇、并试图探寻其原因时,千万不要忘了高扬鱼盐贩卖之利的吴越文化的哺育之功;千万不要忘了滥觞于南宋时期的永嘉(今温州地区)学派,是一个崇尚经世致用学说的儒家学派,其浓烈的功利于主义精髓早已深深地融入温州乃至于浙江人的血液。当我们为近代以降湖南英雄辈出的壮丽奇观而目瞪口呆时,请不要忘了“湘湖文化”润无细无声的魔力,不要忘了王船山、曾国藩等巨匠的“内圣”(立德、立言)“外王”(立功)思想对湖南人精神的塑造。有人说,我们有楚文化呀。现在人们一谈到楚文化,首先就要提到“筚路蓝缕”四字。其实,它只是对楚国先民开疆拓土、艰苦创业的一种状态上的描述,它不是一种思想,也不是一种观念,因而也就很难作为一种精神植入武汉人的文化基因图谱。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多么朴实又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在韦伯看来,是讲求勤劳节俭,说真话,履行义务,互惠互利的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义。韦伯的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论证。但有一点是毫不含糊的,即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有文化上的准备。而文化的生成与养育又岂是一朝一日能够得来?又岂是咋呼着高喊几句口号、咋呼着挽起裤脚挑几担泥土那么简单?!


【相关报道】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