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5期>>本页       
 
【业务研讨】“三贴近”:经济新闻的“指南针”


(2004-07-01 10:59:48)

——经济报道与时俱进若干思考

荆楚网 新闻前哨

叶同春 邓涛 黄宏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是正确舆论导向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工作,同样应该与时俱进,用“三贴近”这枚“指南针”,指导探索新题材、新视角、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创作风格。
     大胆地祭出“舆论监督”牌
     新时期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加强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责任之一。
     “六成液态奶是奶粉造”、“有多少西洋参来自西洋”、“手机惊爆价格黑洞”……2003年,《广州日报》众财经记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经济生活中“灰色地带”一一揭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独家力作,让行业游戏规则得以改写,让百姓得以知情,不仅充分体现了经济报道关注民生、关注产业的根本宗旨,而且还体现了有力的舆论监督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不少电视记者也十分注意调查事实真相,从传者和受众两个维度思考、实践。黑龙江电视台2002年12月24日首播的新闻专题《调查“神药”治癌》,通过报道在该省医药市场上出现的———利用虚假治癌药物广告欺骗癌症患者、牟取暴利的新闻事件,揭露骗子的丑恶嘴脸。又如,同年8月四川电视台播出的《“欺”房是怎样产生的》节目,从一起看似简单的购房纠纷中,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揭露了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现代传播理论认为,“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信使,了解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和社会心理是他们工作的基础,以新闻手段向全社会提供第一手材料是他们的天职”。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舆论的表述者,讲求传播的贴近性是达到目的
     的重要手段。上述舆论监督题材的新闻报道,“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无一例外都带有贴近性色彩。
     新题材 新视角=制胜法宝
     珍惜新闻资源,擦亮眼睛,针对不同的经济事件———眼到笔到思想到,使之“社会化”,即从社会上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共同兴趣来审视、取舍新闻事实材料,慧眼到处新题材至。
     据2004年1月30日《文汇报》报道:“上海‘造桥英雄’、全国劳模张耿耿在退休后的第一个春节里,完成了‘耿耿品牌’投资入股3家新公司的创举。”这则题为《劳模品牌“耿耿”入股3公司》的消息立意深远,记者面对新闻事件,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等出发迅速找到“新闻眼”,用新题材凸显新闻价值。从以劳模名字命名企业,到以劳模品牌的无形资产入股企业,形成多元投资结构激发企业活力,“耿耿品牌”的创举引出又一次观念的跨越和体制的创新。
     “在新油田找油,可以用老办法;在老油田找油,必须用新办法。”这是《找油的哲学》一书的著名论断。要让经济新闻魅力四射,须用新视角做文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经济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内涵。要准确、全面地了解、把握它,得用世界眼光多角度审视、远距离观照,记者必须从就事论事中跳出来,才有希望掘得“真经”———新闻。猴年年初,在武汉,“神龙汽车公司二期工程开工”,当地媒体针对该事件的报道大多为“年生产能力提升至30万辆”之类。而2004年1月8日《北京晨报》一则小消息、外加一篇不长的“财经分析”,将这件财经大事的新闻事实、背景特别是意义深入浅出地“讲”给读者听,着实高明独到。消息的标题是《(主)标致在中国卷土重来(副)借“东风”带来王牌车型》;其名为《从哪跌倒从哪站起》的分析,通过点出“1991年,广州标致生产的‘标致505’的市场占有率曾达到了16%。但好景不长,到1997年,累计亏损达29亿元”等背景材料,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取向。
     形式创新:经济新闻活起来
     鲁迅先生有言:“旧形式是采取,必须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谈及经济报道,英国学者尼尔· T·加文指出,“经济对大众性报纸来说是一个干巴巴而且困难的领域,需要繁复的解释和阐明相关的环境”,“必须想方设法把人们普遍认为‘困难’、枯燥并且需要复杂技术解释的事件处理得生动,而且对一般的和漫不经心的读者具有吸引力”。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在一定条件下,形式亦可起决定作用。为使经济新闻具有吸引力、新闻价值增值和整个报道“活”起来,在形式上创新不失为一条良策。
     新华社服务新闻专线前不久推出的两个“拳头产品”———“求证新闻”和“记者体验”,堪称形式创新的“双雄”。高资讯时代,信息过多过密,且小道消息满天飞,特别涉及经济生活的内容,往往众说纷纭、真伪难辨。专线依靠新华社部委采访优势,及时解释答疑,验明真伪,替民众要一个权威可靠的说法。不久前播发的《发短信加话费?移动联通证实为假》,新闻性和服务性兼备。又如,该专线的“记者体验”稿《一千多元钱怎样成了“隔年账”———我的一次艰难的保险理赔经历》,重事实,求深度,
     敢揭露,记者将调查与分析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专电的首段写道:受方兴未艾的“按揭”潮影响,记者于2003年9月贷款购买了一台国产轿车,进入了“有车一族”行列。然而,经历了一次事故之后,与保险公司的“纠葛”使记者对车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兴致。此文在写法上改变了老套路,借鉴电视分镜头稿本的写法,通过“讲故事”(一句“马上”,让记者白等了3个小时;一个“忙”字,成了一次次违约的理由;一名女子,怎么会有两副不同的面孔)的方式贴近老百姓,贴近社会生活,读者很难不为这一有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报道所吸引。
     理论准备乃前瞻预见性之母
     经济新闻学是新闻学中研究经济报道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在西方国家,新闻界通常把社会新闻称为“一般报道”,把经济新闻称为“高级报道”。笔者认为,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当是“高级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学者”型记者都是带着理论准备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理论准备乃前瞻预见性之母。
     经济领域极度敏感,瞬息万变,前瞻预见性新闻是指从形势分析入手,对未发生的事实或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理论准备则是科学精神和敏锐直觉的“底肥”。美国名记者约翰·坎尼夫在《商业新闻》一文中说:“我承认,在商业新闻写稿人对一次采访任务的准备和研究中有些特殊的东西。他必须认识到,他的工作是把专家的工作解释得使一般读者可以读懂。他必须用金融方面的知识教育自己,但又并不是要成为一个金融专家。他必须努力学习,必须保存资料,因为各个商业事件都有漫长的历史,而且没有哪个人的头脑能够记住所有的细节。”
     前瞻性的基础是对经济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客观分析,前瞻要做到尽可能的准确,离不开科学精神。前瞻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是纵横捭阖、厚积薄发,是从高处看、往深处写,记者因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会有准确的直觉。这两点均为预测的先决条件。
     重大经济事件,一般都受人特别关注,但也并非全是“热门话题”。有些是要经过记者的挖掘、“张扬”,才引起人们重视,而成为热门话题的。笔者近年来博览群“报”的体会,《中国经济时报》在前瞻性经济新闻方面,确实高人一筹。不论是“非典”,还是禽流感之类的重大事件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多数是该报率先关注并披露。较近的一个例子,“中国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中国经济时报》一位高级记者在经济论坛上采访诸多经济学家,了解到“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消息令人喜忧参半”,她最后发出轰动全球的新闻《(副)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主)中国发展到一个“关键性时刻”》。
     (作者叶同春工作单位:湖北教育学院)
     (编辑:胡治平)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