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3期>>本页       
 
【论文微缩】对改进会议报道的思考


(2004-07-03 16:17:35)

荆楚网 新闻前哨

    韩天高在《新闻实践》杂志2004年第1期上撰文说,面对未来,媒体与领导活动之间、特别是与会议之间应重组一种新型关系。媒体与会议的新型关系,可以包含很多规定性的具体内容,但它必须在总体上是一种比原来更好的、能够适应未来需要的关系。这种更好的未来型新关系,不能缺少两个必要条件。
     首先,媒体在改进新闻报道工作中,不能重新回到对会议旧有的依赖状态中去。也就是改革要避免原地踏步走或者换汤不换药。尽管媒体一直渴望冲破某些束缚,但当束缚真正消解的时候,媒体必须防止自己回到老路上去。
     其次,媒体在改进新闻报道工作中,不能冷淡、弱化甚至背弃对会议的报道。也就是改革要避免因噎废食、矫枉过正而走到不要会议报道、封杀会议新闻的另一个极端。规避这种极端的关键是进行观念创新,用辩证发展的眼光重正“会议”之名实。
     我们应着重强调两点:
     对会议,不是不报道,而是破除会议直白式报道的模式,把会议作为资源为媒体所用。它表明媒体关注的已不只是会议本身,而是会议中的资讯,是致力开发而不是所谓报道会议。
     对会议报道,是改进而不是改掉,重在提高会议报道的质量,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需要。

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

     罗源在《当代传播》杂志2004年第1期上撰文说,新闻作为现代社会人们观察、了解社会的“眼”,自然应该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进行监督。经济监督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把握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经济让人们“看”到社会生活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20世纪80年代末的这一段时期,中国新闻界应该深刻反思一下,当时在“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舆论下,许多媒体盲目地鼓吹惟经济论,对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只作表象的叙述和宣传:如果某某由官场或学校下海经商,就被称为思想观念的革命或解放;某某在商业活动中赚了钱,就会被称之为人生价值实现了,是成功人士……等等,不一而足。鼓吹的结果,给人传递一种并不健康的信息,那就是,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有钱。遗憾的是,对此,我们的新闻却一直充当着喝彩的角色。新闻扮演喝彩者的角色,其实还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论问题。如果作为社会文化、道德的引导者、铸造者的新闻,只能成为所谓“成功者”的喝彩者,诚信这样的品格就只能离开我们而远去。中国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秩序就不可能是健康的。
     比起“学术”而言,新闻才真正具有“监督”的职能。然而我们却没有真正地履行好这一职责,或者说,没有真正自觉认识到这一职责。由此,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让不诚信者、违法乱纪者大行其道,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经济生活秩序。新闻只有自觉地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它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才是有价值的,才拥有了新闻“眼”的真正内涵。2002年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的经济案,就是记者从一个小小的交通设施的零部件上揭开的。可见,新闻监督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现实的问题是,这种作为还显得远远不够。
     近年来,许多学者撰文谈到了对新闻监督的支持和保护,还有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肯定新闻监督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呼吁给新闻监督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一切,当然很好,因为新闻毕竟不是一种权力,而它监督的对象大多是强势的权力者,因此,它的确需要法律和制度的支持与保护。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应该自觉于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并用行动去实现它。因为你的本质只有你自觉的去实践才能得以存在,别人的所有努力都只能是一种帮助。新闻的真正价值应该不在于其喊得有多么响亮,而是在于其“看”得有多么清楚。

官员作秀与记者“三不”

   朱学文在《新闻实践》杂志2004年第1期上撰文说,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民主监督力量的成长,一批批大小贪官纷纷落马。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老记”们注意与反思:就是在这些腐败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有些“老记”当年为贪官写的那些“作秀力作”,难免成了同行的笑料。
     “老记”要警惕和防止被官员“作秀”耍了,笔者有个“三不”建议:
     一是不要被“遮了眼”。“如今,官员作秀是个普遍现象。”这话就某一个具体单位而言,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从一定范围来讲,并非危言耸听。早在四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同新华社记者谈话时就告诫新闻工作者头脑要清醒,要善于比较,他说:“如果别人说全好,那你就问一问:是不是全好?如果别人说全坏,那你就问一问:一点好处没有么?”对待今天的一些官员,我们大脑中更应该有这根弦,不能给官员的作秀“遮望眼”。
     二是不要被“迷了眼”。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的表象与本质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分离的,有些表象反映本质,有些表象则是假象。一些官员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也是如此。如果记者被他们呈现在眼前的“公仆形象”迷了眼,其每次报道的事情看起来都是真实的,但在本质上却是失真的。处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中,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不能不认真研究与对待新闻的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这一问题,切不可被官员的作秀现象迷了眼。
     三是不要“抛媚眼”。对官员的活动不是说不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性的活动完全应该报道,问题是媒体与记者要守卫自己的操守,眼睛不能老盯着官员,更不能一天到晚向官员“抛媚眼”,领导事无巨细,都来“特写”,哪里还有“三贴近”?把笔触与情感始终对准人民群众,我们就会有一双锐利的鹰眼、正气的虎眼和可以看穿事物本质的透视眼,就可以少上和不上作秀官员的当。
     (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