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2期>>本页       
 
【传媒品牌打造】记者创造性思维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


(2004-07-03 18:05:54)

———《尴尬的阻击战》评析

荆楚网 新闻前哨

罗以澄 强月新 肖遥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永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决定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能否在新闻事实中找准问题、抓住关键,决定于记者的思辨能力;能否把所看到新闻事实的本质用恰当的方式报道出来,决定于记者的写作水平。记者与新闻事实的互动,应该是一个展示智慧和勇气的过程,一个展现创造性的过程。
     大量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新闻工作的本质属性要求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是,新闻工作并不是天然地具有这种创造性,它实际上很容易陷入某种“定势”。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岗位上干的时间长了,往往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常常提醒记者,思维要打破“定势”,突破常规,富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进取性的思维方式,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想所特有的能动性。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实际上就是记者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确认。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要求记者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发现新闻,从事物的不同阶段、不同形态中去挖掘新闻;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宏观性,要求记者从各个侧面、各种角度把握事物,全面审视报道对象,有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前瞻性,要求记者具备超前思维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洞察事物的未来趋势;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求异性,要求记者在相似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点,善于到无人涉足的领域去寻觅新闻。翻开新闻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记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2003年7月17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发表了《尴尬的阻击战──双汇市场遭遇解析》。以此为开篇,随后发表了一组系列报道。这组系列报道在湖北省引起很大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称赞这组报道“很有说服力,很有针对性”。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创造性思维在发现新闻事实中的表现
     信息社会中,发达的资讯让记者基本上不用发愁找不到新闻,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其中新事物、新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一般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许会感到无所适从,但记者却不能,而必须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值得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记者能够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的变化及其趋势作出判断,甚至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能敏锐地抓住有价值的新闻。创造性思维使记者能够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较、鉴别,把握事物的相似性、特异性。
     2002年4月28日,河南双汇集团投资入鄂,宜昌双汇破土动工,双汇冷鲜产品开始进入湖北市场。从此风波骤然而起。2002年6月至12月,双汇冷鲜产品在武汉和黄石先后5次被扣。2003年又发生了一系列针对双汇的事件:扣车、罚款、责令整改……记者没有孤立地看待这些事件,而是从一份材料中发现了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联系。这份材料是鄂东11个市县食品公司(或肉联厂)联合递交给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呼吁“救救我省生猪生产、救救农民减收、救救税费流失、救救定点屠宰、救救万名下岗职工”。材料说,河南双汇集团施展不平等竞争手段,导致鄂东地区生猪定点屠宰面临灭顶之灾。这只是新闻事实的一个方面。记者还了解到省委省政府的态度是积极支持双汇在湖北发展的。两方面对比,记者发现,由“11个图章组成的阻击大军”发动的是一场“尴尬的阻击战”。一则在湖北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由此产生。可以说,这则新闻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记者独特的发现力,得益于记者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把握新闻事实中的表现
     把握新闻事实,就是要抓住和提示新闻事实的本质。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事物的本质总是透过许多“泡沫”一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有经验的优秀记者,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泡沫”的发现和描述上,而总是要透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潜入深流,揭示和反映许多人都感觉到了但还未能理清头绪的“本质”。
     如果把新闻事件比作一次“危机”,那么记者就应该是“快速反应部队”,他必须尽快进入“临战状态”,迅速而合理地应对“危机”,处理“危机”。当然有些新事物、新问题的本质是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显露出来的,有时不可能一下子让人看清。我们不能要求记者在处理任何新闻事件时都必须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因为这不符合新闻规律。话又说回来,任何新事物、新问题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记者应对得当,合理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还是有可能较为迅速地把握事物本质的。还有很多新闻事件并非什么新事物,对这类新闻事件,要求记者迅速把握其本质并不过分。
     《尴尬的阻击战》就是一篇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把握新闻事实本质的佳作。记者对“双汇受阻事件”进行了全景式的
     扫描,努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全面审视报道对象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当从一个特定角度透视新闻事实时,记者不是泛泛地描述,而是充分发挥了思辨能力。从政府的角度,记者写道:省政府要求“开门”,这个“小政府”却在慌忙火急地“关门”。大政府的决策,就是“如此这般”地被小政府的行为梗阻着。从市场的角度,记者分析道:有形的手,不一定能管住无形的手。尽管遭遇重重阻击,但双汇生鲜肉的市场销量却在迅速增长。记者还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全面透视这一新闻事件。最后令人信服地得出结论:双汇遭遇的尴尬,是我省发展环境改善不够的尴尬,是我们思想解放不够的尴尬。在这里,记者发挥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记者站在全局的制高点上,通过透视、比较、判断,衡量出报道对象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抓住了新闻事实的实质,揭示了新闻事实的意义。
     值得一说的是,湖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对外省企业在本省的不平遭遇,能如此有力地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媒体不凡的眼界和开放的胸怀。

     创造性思维在报道新闻事实中的表现
     这里的报道新闻事实主要指新闻写作。我们要求记者写出具有新鲜感的东西,但真有所突破确实很难。再说新闻传播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多职业规范,这些规范是无数前人经验的总结,其价值自然无可置疑。这些规范一方面为新闻从业者提供某种标准,为后来者提供某种指导,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束缚,让人不易从既定轨道上解脱出来。
     不过,常言道:文无定法。新闻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带着脚镣跳舞”,有思想有能力的记者也往往要“跳出自己独特的舞姿”。再说,新闻写作的意义虽然因人而异,但都与自我实现相连。美国著名记者索尔·佩特说:好的作品就是自我表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规范,但是新闻写作决不是一种“忘我”的实践活动,决不是要舍弃我的感知、我的欲望、我的情感、我的思想,而是有着各种“我”的渗入,如经验自我、认识自我、道德自我、审美自我等。实际上这就为记者发挥创造性思维留下了广阔空间。
     初读《尴尬的阻击战》,就有一种新鲜感。首先是形式上的新鲜感。有几段仿佛是特写:
     “到底还是被我们逮着了!”这声音划破深夜的宁静,从黄石市的一条小巷中传出。
     车刚停稳,王细花紧张的脚还未落地,就被“埋伏”在这里的市肉食稽查队7名队员团团围住。
     尴尬和无奈写满这位女老板的脸。
     车上的2吨双汇冷鲜肉成了稽查队的“战利品”。
     又有几段防佛是评论中的论战:
     一些人,口口声声讲“放心肉”。“放心肉”真的来了,为何又将其拒之门外呢?
     一些人,口口声声讲“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成果来到面前,为何又视若天敌呢?
     一些人,口口声声讲“开放市场”,为何又总在自己的“地盘”上筑起一道道的“篱笆墙”呢?
     记者好像并不顾及所写的是什么体裁,只是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看到的事实、事实背后的新闻和自己对新闻事实的思考,一段一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酣畅地表达出来。新闻事实准确生动,而其中的评析又有着杂文的犀利,直指问题要害。在随意挥洒的背后,透着强烈的思辨色彩。当然这并不仅仅限于那些具有思辨色彩的语言,比如,“作为三峡工程对口支援项目,我们用鲜花迎接双汇。然而,当它的产品出现在市场时,却遭遇数不清的尴尬”,“有形的手,不一定能管住无形的手”。在整篇报道的行文布局上,记者也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辨能力。记者思辨的力量使事实与观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文章的质地从而像合金一般坚实。

     创造性思维在报道操作过程中的表现
     支撑一篇好的报道有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专业精神。《纽约时报》有这样一种传统:对一般媒体极力炒作的新闻,它决不轻易跟进。而一旦决定跟进,它就会拿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以非常专业的操作方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报道。这是一个成熟的主流媒体应有的风范。应该说,能否用新闻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报道的切入口选择得好不好,议题设置得准不准,评论引导的方向对不对,是一个媒体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湖北日报由双汇冲击引发的这组报道,既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在打破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又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应有的专业精神。这组报道的开篇《尴尬的阻击战》,是直接面向当时的一个社会热点推出的。记者没有过多地在“双汇遭遇阻击”这种现象上纠缠,而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对之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记者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很善于在报道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对“双汇遭遇阻击”进行多角度审视之后,记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该为之尴尬?记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犀利的语言刺痛一些人的神经,就是要用一种直接明白的方式揭示问题所在,让人们直面这种尴尬。在这里,记者充分发挥主动精神,显示了很强的判断能力、比较能力和透视能力。
     7月3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发专题报道,揭露武汉市汉阳区“私宰肉”摇身一变成“放心肉”的事实。湖北日报抓住这个机会,把冷鲜肉受阻和私宰肉泛滥联系在一起,发表了《两种现象说明什么》的评论员文章,一方面让读者看到了那个怪异的市场“入口”:把真正的“放心肉”挡在“门外”,却又私下里给国家明令禁止的“私宰肉”放行;另一方面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必须联系。
     如果说《尴尬的阻击战》好比是一门重炮,一下子打开了局面,那么这篇评论就为这次“思想大解放的讨论”进一步设置了议题,从而形成了舆论氛围。接下来在全社会展开讨论就顺理成章了。整个报道过程中,记者的眼光始终没有局限在“双汇受阻”这件事上,而是放得更远,记者时刻关注的是改革开放的大局,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整个报道思路十分清晰,基调把握得好,分寸拿捏得当,呈现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应有的良好的职业状态和专业精神,对改革开放发挥了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
     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在新闻实践中还有很多体现,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及。当然,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待新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继续探讨、思考。(编辑:胡治平)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