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期>>本页       
 
【论文缩微】近些近些再近些


(2004-07-04 18:45:34)

荆楚网 新闻前哨

    刘斌在《新闻记者》杂志2003年第12期上撰文说,坚持“三贴近”原则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与水平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三贴近”应该落实到采访和写作两个环节上,只有先做到了采访上的“三贴近”,才有可能做到写作上的“三贴近”。
     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记者误以为只要在写作上摆点噱头,就能写出抓读者眼球的“三贴近”稿件。但这种稿件因其在前道工序 采访上的先天缺陷,终究只是插在花瓶中的塑料花,像真的,而无生气。因此,坚持“三贴近”,不仅仅对记者的文风提出了新标准,更是对记者的作风提出严要求。
     新闻宣传的“三贴近”,是记者不断贴近生生不息新闻之源的唯一途径。贴近,是一种距离概念,可以是空间上的接近,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接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夫子说这句话,既有空间意义上的喜悦,更有精神层面上的期盼。当朋友的思想想法与自己逐步接近,趋向一致,那才是真正值得高兴的事情。同样,所谓深入现场,记者与被采访者做到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最起码的,但远远不够,还须寻找到两者思想层面上的“共同语言”。相信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新闻报道,一定会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共鸣。那种“守着电话搞采访,看着传真写报道”的工作方式,永远不能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党报舆论监督面临的难题
     罗先安在《新闻知识》杂志2003年第12期上撰文说,理论上讲,新闻舆论监督既可以是公众对权力、行政行为和官员个人人品的监督,也可以是社会各个阶层对公众的社会行为和不良现象的监督。但客观地讲,从目前的实际操作来看,普遍认为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着“对下可,对上不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敢打死老虎,不敢碰活猫”等问题。即便如名声显赫的“焦点访谈”节目也同样呈现出“四多四少”的局面:对基层部门监督多,对领导干部监督少;对一般问题现象监督多,对重大问题监督少;对本单位没有隶属关系的部门监督多,对本单位有隶属关系的部门监督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首先是报喜不报忧的思想作怪。一些领导见记者报喜则待如贵宾,笑脸相迎;闻过则冷若冰霜,拒之门外,所谓“防火防盗防记者”正是对这种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心态的真实写照。
     其次是缺少法律保护。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相继制定了法律条规,虽然出台《新闻法》的呼声一直没停过,但迄今似乎仍遥遥无期,这就使得记者和媒体的新闻活动显得“师出无名”;记者不是法官,媒体更不是执法的权力机构,所能做的只能是真实反映事物、提出问题,记者、媒体只对事实负责,只要把切实发生的社会现象和活动真实表现出来,告诉受众,就算尽了义务。但这一切在法律上都难以找到根据,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牵涉面广,往往碍于各种原因,采访、调查、取证远较一般性稿件复杂困难得多,弄得不好,惹出一场新闻官司,而记者或媒体在没有《新闻法》保护的情况下,结局往往难堪,这是目前舆论监督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
   
    报纸自办发行面临五种转型
     陈翔在《传媒观察》杂志2003年第12期上撰文说,在中国报业发展的转型中,自办发行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报业竞争的深度展开和运营成本的不断提高,高投入的传统自办发行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第一,自办发行功能单一,往往只表现为发行自己或所属集团的报纸;第二,资源运营模式单一,发行渠道及网络资源严重浪费;其三,成本高昂,全靠广告收入来弥补巨额亏损,自办发行成本往往占办报总成本的30% 50%,而且在办报发展的过程中,居高不下。
     报业大战的直接表现形态就是发行大战。随着报业竞争所呈现的多极趋势,传统的自办发行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报业市场的风云突变,尤其是中国政府正式承诺放开书报刊零售市场,“发行已经成为资本角逐传媒市场的滩头阵地”。为了积极应对报业竞争和发行市场的挑战,发行体制的变革与发行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报纸自办发行所面临的五种转型是:
     网络增值:发行渠道向渠道服务商转型。
     管理升级:手工操作向智能管理转型。
     机制创新:管理机关向现代公司转型。
     引入营销:发行向营销转型。
     人才调整:“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型。
   
    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
     郭增彬在《新闻记者》杂志2003年第12期上撰文说,拿过一张报纸,看上面某位编辑编出来的许多篇消息,虽然各自新闻事实不同,但写作手法、写作风格,大抵是一个模式;通讯也都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似的。言论也是如此。这就不好。报纸上只允许一种风格,哪怕这是一种好的风格,等于只允许一花独放,也不免使人感到单调。要想让一张报纸上百花齐放,既让海棠和月季释放出芳香,又让牡丹和芍药呈现出各自的异彩,这就要求编辑既要负责修改作者的稿件,同时又要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要有所改,又要有所不改,这是编辑修改稿件的一个难处,也是编辑修改稿件的一种艺术。
     风格是每一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特色,是不同人的不同的“自性”。这是文章中可宝贵的东西。任意改动文章的风格,不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而且会造成报纸文章风格的贫乏和单调。
     风格如人。不同人写的稿子,往往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简,有的繁;有的刚,有的柔;有的平,有的奇……只要这种风格是健康的、优美的,都应当加以保护。不该改的不改,而且是坚决不改;可改可不改的,改也改不漂亮的,也坚决不改;有问题、有毛病的,坚决改好。这应是编辑处理稿件遵循的“三项原则”。
     (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