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期>>本页       
 
【视听天地】浅论电视国际新闻编排


(2004-07-04 18:07:54)

荆楚网 新闻前哨

湖北电视台 梁慧芳

     西方传媒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中说“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它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使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的确,新技术的应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居民关系愈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愈益密切,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迫使人们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本国本土,而是对世界全球的认知与信息产生更多的需求。这些都向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国际新闻做出深度,做出特色,也成为了正待解决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仅就电视领域中国际新闻的编排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心得。

一、来源
     国际新闻的稿源是新闻编辑的前提和基础,编辑要编排出出色的国际报道有赖于稿源内容的丰富性,稿源形式的多样性和稿源事实的权威性。
     所谓稿源的丰富性包含着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涵。广义的丰富性是指稿件的内容要多样,也就是说面要广。具体而言,从性质来分,要有严肃的新闻,也要有轻松的报道;从地域而言,除非是发生特重大事件,大多数时候稿源应包含世界各地的热点、焦点问题,而不是仅一隅;从类别而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新闻都应当有相应的素材选择。狭义的丰富性是指个别重大事件(如伊拉克战争)的新闻稿件要有不同层次的报道,从而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感。
     所谓稿源形式的多样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稿件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画面加配音,而应当包含配音画面,记者出镜,现场音响在内的多种形式。比如《凤凰卫视》的国际新闻在报道联合国驻伊办事处遭袭击的事件中,新闻中能听到爆炸的声响,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震撼力。再如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日本举行大选的新闻一改过去类似新闻只有单一的配音画面的形式,在片子的开头和结尾加入了驻日记者的出镜报道,从而丰富了报道形式,拉近了新闻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
     所谓稿源事实的权威性是指由于国际新闻空间上的客观距离决定新闻事实的判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以编辑在选取时多采用具有权威性的稿源。比如死亡人数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统计数字,有的网站上报道死亡16人,而新华社当天的通稿却报道只有15人死亡,最终,笔者在当天的报道中选择了与新华社相同的口径。

二、选择
     在新闻稿源确定的前提下,每天摆放在编辑眼前的新闻稿件林林总总,数量繁多,但由于国际新闻节目的篇幅和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编辑必须在众多稿件中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要把握好选择关,一方面需要编辑具有纵观国际全局的视野,才能把握时代主题,见微知著,洞察看似不相关的事件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国际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类别,在选择过程中同样应当遵循新闻价值的普遍规律,也就是仍将以重大性,重要性,显著性,贴近性作为选择的标准。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美国加州州长竞选的新闻成为了国际新闻报道的热点,这样一个选举活动为什么被新闻
     界热炒,主要还是竞选州长的候选人中有备受世人关注的好莱坞动作明星施瓦辛格,所以这样的新闻符合显著性的原则。还有一个例子是日本近日提出要修改宪法改变自卫队性质的新闻,这一言论虽然在日本国内还存在争议,但由于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它的举动将对我国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条新闻符合贴近性的原则,也应该被编辑选进当天的新闻中。

三、编排
     选择好了素材只是选好了点,然而如何将这些点连成线,铺成面,塑成体,这是国际新闻编排的核心环节。
     从总体而言,新闻顺序的编排应当整体和谐,重点突出,节奏分明。所谓整体和谐是要求编辑对新闻稿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做到不同类型的新闻“软硬兼施”(严肃的硬新闻和轻松的软新闻只有相互协调结合,才能让整体的新闻报道既有力度又不乏趣味性);不同篇幅的新闻长短兼顾;不同重要性的新闻详略得当;另外,整体的和谐有时候也可以体现在新闻与新闻之间在内容和性质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以获得2001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中央台的一组国际新闻报道为例。当天的头条是“巴林空难”,这一重点报道在整个栏目中占约2/3的篇幅,其它新闻在选择上,编辑安排了“朝日邦交谈判”、“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两条主要时事新闻以及“美国的胚胎细胞研究”、“机器人走进医院”两条科技新闻,不但突出了空难的头条报道,同时让中间两条事实新闻形成了另一个重点内容,而最后两条与医疗有关的消息则延续了当天节目“对人类生存安全的关切”这一主题。所谓重点突出,节奏分明是在关注电视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对新闻编排顺序详略的把握。电视是后于报纸问世的媒体,这就让不少编辑从业人员将报纸“空间存在形式”的编排艺术转嫁给“时间存在形式”的电视,从而忽视了“时间”可以创造出“节奏”的电视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编辑通常将当天的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的新闻按其重要性的高低顺序排出,也就是说新闻节目表越往后走,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小,这样做非但不会让排在前位的数条新闻重点突出,还会给观众每况愈下的感觉,从而调台或关掉电视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美国学者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说,要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也就是说通常新闻编辑采用的“由山峰到峡谷”是一种编排法,而“由山峰到峡谷,再由峡谷到山峰”也是一种编排法,而且是一种更有效,更灵活的编排法。
     从局部而言,如何将重特大新闻做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也要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为原则。以伊拉克战争报道为例,那段时期编辑手中的新闻素材很多也很庞杂,有新战况,也有双方实力的比较,有战略部署也有国际社会的反映,编辑在编排节目时如果一味的侧重于某一个点或某一个面都会让整体的报道单一而扁平。所以编辑在编排重大新闻时要以新闻事件为中心进行展开,既要关注事件发展的“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又要兼顾事件所呈现的“全部,局部,细部”三个层面。比如,湖北台的国际新闻在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编排时,在内容上就既选择了属于过去范畴的双方战况,伤亡情况的报道,又选择了属于现在范畴的现实战况以及属于将来范畴的战争趋势分析。而在“全部、局部、细部”三层面的问题上,湖北台的相关报道更是从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反映到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从报道战争双方实力的对比,战略战术的应用到报道双方的武器装备;从介绍被炸伊拉克城市的旧貌到深入伊老百姓的战时生活,层层深入,点面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向观众呈现了发生在遥远地方的战争图景。

四、语言
     编辑手中的新闻素材要去粗取精,前后承接,相映成篇少不了语言的过渡和润色,怎样的语言才能让新闻报道既不缺乏力度又具有可视性呢?笔者认为应当结合“电视是家用媒体”来做文章。中央台的副总编辑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说,“人在家里,应当是媒体从业人员对电视观众基本的理解和认识,一切的传播设计和传播目的应以这个认识和理解为起点”,“电视从业者应把自己定位为走进观众家中的一个朋友,充其量是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以客人的身份在人家的客厅里讲述着自己的见闻。”国际新闻编辑的语言和串词也应当以此作为自身的定位,就如同家常饭菜不宜过于排场,可让孩子依偎的母亲不宜浓妆艳抹一样,电视观众不要铺张奢华的空谈,也不喜欢正襟危坐的训导,他们需要的是客观,亲切,自然的语言,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