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期>>本页       
 
【业务研讨】特稿:党报信源多元化的诉求


(2004-07-04 17:55:25)

荆楚网 新闻前哨

周志兵

    党报特稿,产生于社会思想多元化、媒介形态多元化的变革时代。在党报新闻改革的探索中,特稿既体现了新闻价值观的升华,也反映了新闻实践中信源多元化的诉求。


     西方传媒最发达的美国,特稿真正得到承认,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
     据美国学者统计,在《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一版的新闻中,有50%左右来自政府、议会。如果再加上国际机构和地方自治体提供的素材,“官制”新闻则占全部新闻的80%。
     美国报纸的特稿,题材涉及明星、反腐败、病危重生、社会问题、灾难报道、校园枪杀等方方面面。特稿信源来源于社会,写作手法鲜活,广受读者青睐。特稿由此成为美国大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的重要新闻体裁。
     《洛杉矶时报》2002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共计3万多个英文单词,其中将近四分之一是注解,共197条,7000字。它们所要解释的,正是这篇特稿中引用的人物对话、罗列的统计数字的信源。如:恩里克童年时和亲人在洪都拉斯的生活情形,及其母的出走,来自恩里克、其母、两个姨妈、外祖母和母亲的表妹的访谈;母亲离家后恩里克的反应,来源于他的祖母。
     特稿在国内形成气候并自成体系,首先出现在都市报等市民报纸。
     1996年,四川《华西都市报》率先成立特稿部,并开辟专门版面刊出“特别报道”。这些报道,以突出故事性、强化可读性、强调真实性、注重政策性为原则,情节曲折动人,细节描绘逼真,影响广泛。此后,国内大批市民报争相效仿。
     市民报的动态新闻多数来源于生活,短平快,信息量大。特稿以其深度和广度,及有别于日常新闻、更为生动详尽的写作手法,满足了隐藏在生活平静外表下涌动的社会公众“说话”的欲望。这是对市民报对信源的深度发掘。
     那么,作为权威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党委机关报,特稿作为一个单独的新闻品种登上“大雅之堂”,是否意味着信源多元化结构的形成呢?


     对信源的广度开发,不仅是特稿生命力所在,也是党报实现“三贴近”的需要。
     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党报新闻改革的努力,由来已久。党报求变、求新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但是,社会上对党报新闻持怀疑、甚至质疑态度的惯性思维,何以始终难以消除?
     信源—传者—受众,新闻的真实性首先建立在可靠的信源基础之上。记者报道的事实,主要来自信源。可靠的新闻,需要可靠的信源建立事实。
     新闻信息的传播和受众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传者、媒介、受众之间的矛盾的复杂运动过程。新闻传播的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新闻信息“一击而中”的靶子。新闻信息在生活中被无数次地分析、探究。
     党报存在的现实状况是,内部组织结构依据行业分工,对口报道相应的党政机关,即使是在生活第一线的记者站,绝大多数新闻仍来自官方机构。信源结构单一化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记者采访心态单一化、写作手法单一化、认识问题片面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一个社会群体长期无法在媒体“说话”,而只是一以贯之地被动地接受来自近乎机械化的“机构”发布的信息,形成逆反心理、进而失去探究新闻真实性兴趣的可能性必然增加。
     此外,记者报道活动中,握有选取信源的主动性。美国媒体报道李文和案时,记者总是向美国能源部、司法部的官员、专家和国会议员了解情况,而不是李文和及其周围的人。
     完整、全面、深入、准确的采访,是求证新闻事实真相的惟一途径。党报特稿深刻性、全息性、继发性、整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传统信源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
     2003年初,湖北日报刊发关于武穴花桥镇“罚款经济”的一组特稿,引起强烈反响。罚了活人罚死人,罚了一遍又一遍,如此邪门的乱罚款,为党纪法纪所不容。然而,记者采访前,当地政府作出的调查报告却是“一切正常”;采访后,省里派出调查组进行调查,结果却与当地的报告截然相反,和记者采访中反映的情况一致。试想,如果记者不是从当地群众着手采访,而是凭材料获取信息,岂能获取真相进而推出这组有影响的特稿?


     让读者成为深度报道的参与者,从新闻的源头开始影响新闻的产生,这是对信源的创造性开发。
     2000年,伴随党报特稿的孕育产生,湖北日报在国内党报较早设立了新闻热线。新闻热线,为党报开发信源、开发特稿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读者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从此不再是市民报纸的专利。通过热线电话提供的新闻源,产生了一批较大影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社情民意、民众心声等社会生活中最鲜活的信息,开始长期性地影响媒体取向、记者思想。这是党报特稿永葆生命力的重要支撑点。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体验中观察,在发现中总结。党报特稿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汲取无尽的滋补和营养,开拓了全新的报道领域。
     党报特稿在新闻改革、报纸改版中的发展证明,弘扬主旋律与坚持可读性并非相互排斥,抢“热点”与挖“冰点”也可以相得益彰,当得“配角’也能唱好“主角”。
     2003年5月,在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前,湖北日报对三峡库区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跨越大三峡》系列特稿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向世人展示了举世瞩目的世界性事件之前一个真实的、永远的三峡。记者在长达近一个月的采访中,采访了三峡总公司有关人员、政府官员,考古专家,水利专家,普通移民,船夫与船长,等等。
     “谁说富有历史的地方非得蜷缩在陈年老朽的躯壳里,永远不要与现代文明对接?历史文化是不能忘怀的财富,但我们不要片面理解它,要让它成为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前进的包袱。”记者在深刻的体会中发出这样的感慨,令人耳目一新。
     灾难报道,一度是党报新闻的“盲区”。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思维模式,曾使党报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大大落后于新兴媒体,即使介入,也多数是依据地方政府提供的材料披露信息,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002年6月至2003年7月,湖北日报先后对巴东矿难、陕西韩城矿难、秭归千将坪特大滑坡等突发性灾难事件,用特稿形式进行了充分报道。两起矿难,记者将关注点聚焦矿难频发的制度性缺陷;千将坪滑坡发生在三峡库区,由于新闻报道受到了一定限制,记者事先设计的一些报道选题无法完成,便将关注点集中在写人。通过采访灾民、居民、基层干部,重现当地干部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的全过程,反映灾难中政府与灾民之间温暖、融洽的关系。特别是《一个志愿者的日记》,通过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日记,以独特的视角反映灾难中呈现的人性美,讴歌人间真情,获得专家好评。
     (编辑:肖曜)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