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期>>本页       
 
【专题探索:三贴近】“三贴近”与三改进


(2004-07-04 17:45:52)

荆楚网 新闻前哨

武汉市广播电视局 梅华

    2003年9月1日,武汉电视台新闻经济频道浓墨重彩地推出了一档贴近百姓的新闻栏目《百姓连线》。栏目开播不足一月,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据 AC尼尔森收视调查,该栏目的最高收视率从改版之前的0.8(《百姓连线》栏目由《城区报道》栏目改版而来)一路攀升超过了1.5,远远高于同一时段其他栏目的收视率;新闻中心的热线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80%的观众来电都是点名要《百姓连线》的记者去采访……同样的播出时段,一样的采编人员,为什么改版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因为《百姓连线》不是《城区报道》的简单改头换面,而是从节目理念,采编方式到节目形态的一次重大变革。我们注意到,《百姓连线》栏目开播以来,一直在反复宣传并实践着它的栏目定位 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百姓故事;连线为民、为民连线、连线连心。正是这样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贴近百姓,使栏目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同。
     作为一家不上星的地方电视台,面对不断通过改版整合来强化传播效果的中央台和省级卫视台,我们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不改革我们只有死路一条,而一旦改革不成功走入误区,我们付出的代价会更加惨重。因此,我们的新闻改革必须顺应大的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地方台的地域优势,在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运作机制上找到改进和创新的突破口。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搞好“三贴近”是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着力点。
     地方台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做到“三贴近”,结合武汉电视台新闻栏目的实际工作,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改进内容 贴近实际

     当前地方台电视新闻报道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议报道多,领导人活动多,而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新闻较少;程式化、中规中矩的新闻多,而有独家观点,有鲜明个性的报道较少;强调宣传功能过多,而遵循新闻价值太少。出现这些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采编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
     1、扩大信息含量,立足全球化视野
     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是获得最大信息量的传播,而新闻信息
     量是指新闻作品所含的信息量与质相统一的有效信息量。扩大信息量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单位时间内播出的信息总量,二是提高单条新闻的信息含量。
     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编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单条新闻的长度,提高新闻中的有效信息量。同时,还要适当控制时政新闻在整个新闻节目中所占的比重,加强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批评性报道以及科技、经济、法制、文化、娱乐、体育等领域的新闻报道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收视需求。
     地域性是地方台新闻报道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人的视野和价值取向就仅仅局限于封闭的区域内,而应当立足全球化视野,从区域内观众的“接近性”心理出发,去审视和挑选有价值的国际、国内新闻,同时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和报道好本地新闻。
     2、转换报道视角,体现百姓情结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关注与其有某种相似或相关的人或事,这就是所谓人的接近性心理。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地方新闻的先天优势。
     观众在收视新闻中的“接近性”心理要求我们的采编人员必须转变观念,转换报道角度,从百姓视角切入,以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和心态去关注和报道新闻。例如,对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就应该摒弃常规的报道方式,淡化会议和活动的形式和过程,找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质性内容,满足平民百姓对党和政府决策规划的知情权。
     转换报道视角还包括我们在日常的新闻节目当中,要镜头向下,多报道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答他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困惑,多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人和事,体现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和人文关怀。
     3、加强评论力度,树立独家意识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要想在新闻报道方面做到人无我有几乎是不可能,因为在新闻资源的独家占有上我们不具备优势,但是我们可以有独家观点,有独特的视角,这是做到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唯一方式。

改进形式 贴近生活

     电视节目形态的内涵十分丰富,大到频道和栏目的定位、节奏、风格、时段划分,小到演播厅、主持人、音乐、色彩、片头、题花、字幕、诉求语等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的策划和包装,远不是一个制片人或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工作。所以这里谈到的节目形式创新,仅指新闻报道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创新。
     1、跟拍过程,展现事件原生态
     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在新闻报道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视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数字化的摄像机使电视新闻画面更加清晰自然,多媒体的电子编辑系统使特技手法的运用更加便捷,小型卫星转播车的出现可以让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新闻直播方式的运用使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实效性大为增
     强。技术手段的进步为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关键看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运用。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的记者编辑往往过多地强调画面和解说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忽视了电视表现手法最直观、最生动的一面 用过程展现事件的原生态。跟拍过程除了能客观真实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原生态外,往往还能抓拍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和突发事件,是电视新闻报道出彩出奇的一个好手法。
     2、现场播报,增强新闻现场感
     近年来,内地媒体对新闻现场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重视,特别强调记者出镜作报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事实上,电视媒体以其特有的声画传播特性,在推出名记者、名新闻主持人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推出自己的名记者、名主持人。目前我们的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较少,即使是出镜作报道,多数情况下也只是简单地出个头子,而没有随着事件的进展在现场作进一步的报道,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现场感不强。我们可以尝试以现场报道为突破口,有意识地推出几名出镜记者,鼓励记者多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新闻,逐渐推出我们的名牌记者,形成我们新闻节目的独特风格。
     3、突破定势,打造新闻节目新形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传媒的期望已经从获取信息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思维定势,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节目形态,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比如借鉴专题节目的形式,推出组合式报道、新闻链接、新闻背景、小常识、小知识等等;借鉴纪录片的形式,在一些重大节庆日和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在片尾剪辑一组音乐风光片来烘托气氛;在重大新闻报道如今年全国两会和武汉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报道中,借鉴文艺节目的形式,采用多机位拍摄,几位主持人在现场轮番上场,接力式地播报新闻,还有 DV新闻,以及将偷拍方式引入正面报道当中等等……这些新的节目形态,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范畴,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改进作风 贴近群众

     在信息时代,电视传媒在社会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命,而电视人作为电视传媒的最核心的元素,其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成为电视媒介能否承担起这种使命的关键。
     改进采编人员的工作作风,一方面要靠学习教育提高认识,而更重要的一条是机制的转变和制度的建设。
     许多电视人职业精神的缺失缘于电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相对于其他行业,电视媒体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业标准,没有形成有效的用人制度和奖惩制度,使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而不干事混日子的人也得不到相应的惩治。
     培养媒介人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形成人才的竞争机制,不仅是做事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发展的竞争。良性竞争是提高电视人职业精神的核心,而电视体制改革则是良性竞争的前提。体制就是生产力和创造性。因此,体制不创新,电视人的职业精神就很难自觉形成,我们所期望看到的电视业繁荣兴旺的局面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