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期>>本页       
 
【专题探索:三贴近】“三贴近”与观念、环境、机制


(2004-07-04 17:44:54)

荆楚网 新闻前哨

黄磊 

     “三贴近”的提出,对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同时也是压力。如何做好今后的工作,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就目前的湖北日报而言,虽然各部门的同志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和努力,但不可否认,读者面还不够广、群众的回应还不够热烈、报纸的影响还不够深远、新闻信息的品种和内容还不够丰富等种种问题依然存在。
    原因与对策何在?结合学习“三贴近”,本人想从观念、环境和机制等方面谈谈体会。
    一、“三贴近”的提出,也是一种思想大解放。因此,就有必要反思我们思想不够解放、认识不够到位的一些做法和观念。
    1.瞻前顾后、作茧自缚。很多时候我们掌握到一些线索、特别是涉及直接传递群众呼声与疾苦、改革中的新事物和新冲突、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难点与矛盾、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能不能搞呀”、“与其惹麻烦不如不搞”等等这样的念头,而不是派记者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更遑论缜密地分析与调研。在这一点上,广东媒体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去年1至2月,在当地官方尚未就非典定性和表态的情况下,当地报纸均作了大量的报道,直到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非典的存在。事实证明,广东地方媒体的艰辛工作,不仅报道了新闻,更积极推动和配合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并为全国抗非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想而知,广东媒体当时面临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但他们甘冒风险、忠于事实、敢于对党性、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负责,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三贴近”,也赢得了市场。
    2.对工作报道自诩权威,只重指导性,轻视可读性。工作性报道是党报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性强,若要转换成群众想了解、能理解的角度,采编要花较大工夫。实际上,工作性报道也可称为政务新闻、政治新闻,蕴含大量公众关心的信息,关键是操作过程中要有“读者本位”的意识,舍得动脑筋。举个例子,写调价新闻特别是涨价新闻,大报一般只从部门角度解释其合理性,子报则往往还要从百姓视角质疑其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实际上子报的作法才真正有利于政策的完善与推行。
    3.对读者队伍构成的变化认识不够。比如当前的一种表现是,一说“三贴近”,就只想到农民种田或者工人炼钢之类。我认为,必须以与时俱进的长远眼光认识“三贴近”的提出,要从报业市场发展趋势、党报或者严肃报纸未来走向等角度来考虑“三贴近”。既要加大对传统社会阶层人文关怀的力度,同时要积极关注新兴的社会组织和阶层、新兴的经济组织和形态、新兴的社会主流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等。北京晚报曾提出用3年时间改变读者构成,即由主要面向中老年读者改为主要面向中青年;现在几年过去,艰苦的转型完成。在今天非常激烈的京城市民类报纸大战中,这家老报纸成功立于不败之地。李长春同志说,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必须从“三贴近”入手。这说明,做到“三贴近”不是新闻改革的结束,而是一场深远的新闻改革的开始。
    二、当前媒体的生存环境正在朝更加有利于党报发展的方向转变,“三贴近”的提出,是进行新闻改革的一次机遇。这里的环境,主要指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
    1.当前政策环境正逐渐显现出更宽松、更透明、更民主的特点。政策管理,一向是中国媒体面临的现实。但是从中央对非典事件、海军潜艇沉没事件、多起大型矿难事件的法纪处理和新闻报道来看,现在的政治文明和执政方式的确有很大的发展。在我省,也已经表露出一些强有力的信号。比如,水果湖一小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当天省教育厅就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情况,这在过去不可想象。又如,潜江谢先荣案件,公安部门与媒体密切合作。政策管理是必要的而且将会继续存在,对媒体而言,需要用成熟和科学的方式去理解、诠释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去探索符合党报特色和优势的“三贴近”内涵,在全国、全省新一轮的报业竞争中,不要落在别人的后面。
    2.关于市场竞争环境。我个人认为,最近两年的全国报业市场,是一个停滞期或者说是蓄势期,下一轮报业竞争高潮的主角将会是严肃报纸。这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首先,这两年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民类报纸的发展进入平稳期,内部分化、整合非常频繁,形势较好的报纸所考虑的已不是大步迈进,而是如何稳扎稳打保住已有的地位。第二,在近年来新涌现的成功媒体中,经济类如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时报、财经周刊、新疆经济报等,时事类如环球时报,休闲类如上海星期三、申江服务导报等,所体现出的均是严肃文化和人文关怀色彩,这种趋势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一致的。第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媒体面临境外媒体竞争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党报作为目前中国报业的“旗舰”,必须有大的改革才能抗御风险,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三贴近”的提出,正好是党报新闻改革的一次机遇。
     三、以“三贴近”为突破口进行新闻改革,对报社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前的运行机制为报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不可否认,面对坚持“三贴近”将带来的巨大变化,面对报业竞争日益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已经表露出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如果将报社视为一个生产精神产品的企业化组织,我这里主要围绕生产机制、动力机制来谈谈体会。
     1.生产机制。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协作与分工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部门与部门间各自为战多、协同作战少。二是生产流程和终端产品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外地有些媒体对此已有成功经验。如,有的报纸制订出写作忌语多少条,对避免大话、套话作出硬性规定;有的报纸设有艺术总监,对整张报纸不同位置、不同内容的版面进行规划,既各有特色又风格统一;新华社从去年开始,就新闻的采集、加工与整合制订了大量的标准、操作规范和流程设定,涉及重大报道、突发事件和日常报道、战地报道等。三是市场反馈不够畅通。比如,我们的对手在干什么、其战略战术如何实施,我们的新闻线索为什么直接来源于群众中的那么少,我们发行量的波动与稿件内容有无必然联系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畅通的渠道来反应,有一个灵便的机制来思考与应对。试想,如果连关系我们生存的市场都不能贴近,又何谈落实“三贴近”?
     2.动力机制,或称考核与激励机制。这方面的问题是,约束与激励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就整个编辑部而言,真正坚持“三贴近”,采编人员脑力和体力的劳动量必然剧增,采访成本必然加大,如果动力机制不改善,一个月两个月可以,长期坚持则会有问题,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制度上解决“劳有所值”的问题,从考分评定和收入上让采编人员无后顾之忧,这也是符合十六大精神的。另一方面,考分、好稿评定等工作的价值观,要多从“三贴近”考虑。过去惯于从主题重大、反映中心工作、是否引发上级领导的新决策等方面考虑。现在和将来,可能会有很多作品直接体现群众生活和工作的原生态,体现多种多样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反映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具有震撼力的力作也会越来越多,需要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考评体系。
     (编辑:胡治平)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