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期>>本页       
 
【记者心语】不妨就实论虚


(2004-07-04 17:28:33)

荆楚网 新闻前哨

江作苏

    “如无所见,则无所状。”汉代思想家王充《论衡》中的这句话,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个朴素而不可违背的真理。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有了新闻事实发生,新闻工作者才可能见得到,没有新闻事实,新闻工作者不能凭空状写。
     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指实打实地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指采用旁搜远绍、分析综合的手段,以侧写、联想、综述、推论等笔法,更好地凸现出你想表述的新闻事实或事实所蕴含的道理。我国古代的画家在以丹青状写山水时,是十分精通这种虚实之道的,正所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来看,能否用好“实状”与“虚状”这两手,也反映了新闻工作者是否具备了灵活和全面的思辨能力。“所见之物”当然是指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但肉眼所见之物,绝不应该只是像镜子一样,呆板地映射到脑子里,而应该灵活地把“见”与“思”结合起来。记者应该像孔子入太庙一样,每事问,问到的原因和道理,与见到的事实一起投入大脑综合,在这种硬事实与软道理反复交融、相互撞击的过程中,萌生出最佳的报道着眼点,寻找到最恰当的事实与事理的混合比。
     近些年来,中国新闻界这种以实带虚,就实论虚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不少,满足了读者欲知其然,更欲知其所以然的阅读心理。其杰出者,许多已荣获中国新闻奖。如经济日报的《“小机”斗“大机”》,不仅报道了大机小机相生相斗这么一件有戏剧性的事实,更以大量篇幅提示了国有大企业技术人员向乡镇办的小厂流动的深刻原因,折射出了经济改革中令人深思的矛盾。江西日报的《九江米市能否再度辉煌》,不仅报道了九江米市应运而生的事实,更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指出了三种情况:历史上那种垄断性米市不会复归;随着京九路通车,米源和销售量都会增加;市场的形成有自身的规律,能否再度辉煌,要由实践来检验。这些有分析判断、有思辨色彩的新闻作品,不仅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而且给社会舆论以正确的导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
     虚从实发,理从事生,这个顺序是绝对不能颠倒的。但是,有的同志却在能生能发之时,不生不发,浪费了新闻资源。这种状况,通常不是个能力问题,而是个思维意识问题。因为新闻作品“虚状”部分涉及的道理,往往并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学术见解,而是普通读者都能懂的道理。“虚状”并不要求记者挖空心思去硬做文章,而是要求记者在下笔之前、运筹之时,把思维的兵力分作两支,一支投入表述事实之战,一支投入以事论理之役。两支兵力完成合围之后,再发起总攻,就能合理排兵布阵,尽可能获得最大的战果。如果只用一支思维之兵,那么单兵独进,也可能获得一些战果,但终不如形成合围之势那样,能够牢牢把握全胜之道。
     《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件2000年前的“新闻”:邹忌是齐国的大臣,身材魁梧,长相英俊。一天,他问自己的妻子:“我和城北的美男子徐公比,谁更英俊呢?”妻子娇媚作态,脱口而出:“徐公怎么能跟你比呢?”邹忌又问自己的妾,妾也羞怯地说:“城北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邹忌的一位朋友来访,他又问这位朋友,朋友的回答与妻妾一样。一次,邹忌见到徐公,将他与自己作了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但妻、妾和朋友为何都那么说呢?邹忌思之再三,终于大悟:妻子是因为爱他,妾是因为怕他,朋友则有求于他,所以都说了与事实相悖的话。这一则故事,就是一个“实写”与“虚状”合围的事例。你看,前半部分是实的,说的是邹忌身边发生的情况;后半部分是虚的,说的是“思之再三,终于大悟”的收获。而这段故事最有价值、最给人以启发的东西,就在于这虚的部分。记叙者不仅有“新闻”的眼力,看出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事件,还善于运用脑力,分析和思考出事件中潜藏的思想价值。这种思想价值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能够发挥现实指导作用。邹忌把自己“终于大悟”的结果,推而用于向齐王建议采纳不同意见,哪怕这意见不那么好听,终于成就了一段“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历史美谈。这段史实可以给我们当今的新闻工作者留下许多启发。
     既然“虚状”并不空灵,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着手呢。
     有经验的记者,在这方面摸索了不少办法,就我看到的经验介绍,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句话,即,拿到材料之后,尽量站高一步,多想一层。所谓站高一步,就是摆脱就事论事的作法,从社会的角度、从时代的高度或是从更大的地理范围等方面来考察新闻素材,这样往往能有一览众山小、态势全了然的感觉,下笔之时,思维不至于钻进小胡同,从而能够纵横捭阖,把握态势,指明走向,写“烟霞”映出山之高,书“水脉”衬其流之长。而“多想一层”,则是指从着眼于新闻事实的小道理,朝社会、历史、文化等大道理方向多想几分。小道理总是源自于大道理的;局部有理的事,要放到全局的背景下来考察,看是否有理,理在何方。这种对比、联想所产生的效果,往往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所谓“深度”。“深度”并非深不可测,只要你朝这方面哪怕只努力了一小步,新闻稿件往往就能生色不少。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诗人张缲在创作方面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完全可拿来给当代新闻工作者借鉴,特别是在以“就实论虚”的方法处理新闻题材时,具有的启发作用。“外师造化”当然是倡导尊重事实,研究事实,一切从事实出发进行创作,但光有这还是不够的,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心的劳作,以独特的感悟,赋予作品以思辨的成果,给作品打上强烈的个性色彩。“就实论虚”式的新闻作品,“虚”的部分容不得照抄照搬的东西,它必须经过艰苦的思索,才能汩汩流自记者的心源。这样的思维劳动成果,才能激起社会反响,获得读者的广泛承认。(编辑:肖曜)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