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期>>本页       
 
【研究与交流】“时刻准备着!”──谈记者要编织好“思考之网”


(2004-07-04 17:23:40)

荆楚网 新闻前哨

吴咏林

    儿时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记得有一句高喊的誓词,叫“时刻准备着!”当然,那是要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借用这句誓词,做记者工作,也当处“时刻准备着”的状态,这就是要时刻准备着能抓到新闻,能抓出好新闻。我想,这种“准备着”,既有学习、积累的准备,更当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深入思考的准备。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记者站工作,经常和“这一些”记者在一起议论“那一些”记者:同样都在基层转,为什么“那一些”能不时抓到新闻,能抓出好新闻?而我们“这一些”总是不如“那一些”?除了理论功底、政策水平、知识积累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思考。他们勤于并善于站在时代的高度,将已知的理论、政策、知识等,经常不断地与接触到的实际溶汇在一起思考。他们通过深入思考,带着问题在基层转,在思考中作好了充分准备,当然会取得比我们“这一些”突出得多的新闻业绩。
     有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要准备好你的瓢。当财富来的时候,你的瓢越大,你舀的财富就会越多。”记者手里也拿着一个“瓢”。记者需要“舀”到的“财富”是什么?是新闻,是能够经营出好新闻的各类新闻素材。大量的新闻和新闻素材,是客观存在于缤纷绚丽、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的。要想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捕捉(“舀”)到新闻,就看你的思考之网(手中的“瓢”)编织得大不大,严实不严实。如果没有编织思考之网,或者编织的是张残破之网,必定会有漏网之“鱼”,有时甚至会漏掉大“鱼”。
     1996年,我在总结自我得失的基础上,曾在《新闻战线》发表过一篇《争当名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的论文,其中有一部分是,“走出‘生不逢时’、一味埋怨‘没有碰上好点子、好机遇’的误区,正确处理好重大机遇与平时积累的关系”。我读过新闻界老前辈许多“传世之作”,仰慕之余,内心深处不时有意无意地冒出“那是在那个年代”、“我要在那个年代也将如何如何”之类的感慨。见到人家常以某一重大题材、重大事件或重大典型的报道而出名,于是,又有感慨:“我就是没有碰到这类机遇”。可以肯定地说,这两种感慨都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名家、英才。记者也不例外。何况当今时代是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卓著的时代,当代理应和需要涌现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更杰出的名家和英才。我在那篇文章中对机遇问题作了两层意思的分析:一曰时代机遇、重大题材(如改革、发展、廉政建设等等)的机遇,这对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应当是一种“均等机遇”或者说是“共享机遇”。这类机遇在编辑、记者面前“人人平等”。二曰重大事件(如中国运动员首登珠峰、葛洲坝截流、三峡工程开工、三峡大江截流等等)、重大典型的机遇,这可能对每位记者是非均等的。但是,这类机遇在众多新闻媒体同时面对之时,对参与记者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均等性。从全国和一个省历届新闻奖评选中不难看出,荣膺新闻奖的作品,绝大多数出自于“均等机遇”中。在这种“均等机遇”面前,为什么有的记者、编辑就能抓得往,并捕捉到火热生活中的重要新闻素材,写出、编发出能够获大奖的好稿,有的就不能?我认为,关键在于记者自身的功底深不深,记者平时多方面的积累厚不厚。以全国首届好新闻(当时叫“好新闻”,1991年以后叫“新闻奖”)评选的两件受奖作品为例:《农民都夸三中全会好》(新华社1979年6月8日电)和《会计伢嫌我油壶小》,都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题材。这类题材对于当时的编辑、记者(包括我在内)来说,时代机遇是均等的。这两件作品的作者和编辑,能敏锐地抓住重要新闻素材,以小见大地生动记录当时农村的大好形势,正是体现出了他们深厚的新闻功底,反映出他们平时的政策、新闻、知识、文化水平积累的厚实。所以,我在那篇文章中说,新闻工作者的功底深、积累厚,才能厚积薄发,在“均等机遇”面前鹤立鸡群。新闻工作是一门学问。坐等机遇,埋怨自己没有得到机遇,是一种消极的、侥幸的、投机取巧的思想作风。有什么样的学问、什么样的功底和积累,就能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业绩。
     现在回过头再去理一理那篇论文,文中所说的功底也好,积累也好,都是记者平时勤于学习和思考的结果。记者在广泛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之网编织得越大、越好,他们的功底就会越深,积累才会越厚,新闻业绩也就能越突出。
     记者的思考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是采访前的多方位思考,二是采访中的随机思考,三是采访后的写作思考。当然,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这一阶段的思考有时也包含着另一阶段的思考。
     本文仅就多方位思考谈点体会。采访前的多方位思考,是当好记者、体现记者发现能力和新闻敏感的重要环节。凡事业心强的记者,均十分重视这一环节。有人将某些媒体的记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理型”记者,一类属“秘书型”记者。“总理型”记者心中装着天下大事,站在全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去分析、认识、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经常思考总理思考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撰写出具有导向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新闻,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秘书型”记者则惰于思考,往往只能“见子打子”,只会“照本宣科”地有闻实录,不会有自己的发现,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只是个“录音机”和“打字机”。“总理型”记者思考的问题多,脑海中携带的选题也就会多,他的新闻“点子”当然也不会少;常在基层转,不时会得到一些“撞在枪口上”的新闻。“秘书型”记者由于疏于思考,在火热的生活中,必然会闭目塞听,经常从鼻子底下漏掉新闻。
     我有过做“秘书型”记者的经历,是“那一些”记者对面的“这一些”。我也有过做“总理型”记者的尝试和实践(尽管当时并不是自觉的)。1982年至1984年,我在咸宁记者站当记者,任站长。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农村广泛推行,但是,随之又出现许多急需解决的新矛盾、新问题。例如,各家各户独立经营之后,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对农民的统一服务该如何进行?科学种田该如何落实到千家万户?对农民的管理、教育该采取何种新方式?等等。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各级领导(还不只是总理)需要思考;记者是实际工作的记录者,历史的见证人,当然也需要思考。我翻开当年的采访本,这类问题在一页纸上我罗列了十几条。换句话说,当时我在从十几个方面思考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记得在一次通讯员培训班上,我将我思考的这些问题和盘托出,以求通讯员和我们一起共同研究、破题。1982年10月,我在嘉鱼县采访,刚从乡下调研回来的县委书记许克胜到房间看我。我们天南海北地聊,聊着聊着,聊到他此次调研的一个问题,说,哎呀!联产到户后,农民们普遍反映,“现在实行科学种田,广播有听的,资料有看的,就盼望田头有具体指导干的。”听到这里,我想,这不正是我所思考的农户分散经营以后,“科学种田该如何落实到千家万户”这一问题么?我当即和他一起探讨县委、县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最后以他的那句话为题,写了则消息。第二天回到编辑部,老社长雷行看了此稿,迅速签发在第三天报纸的头版头条。那几年,由于经常编织思考之网,时刻准备捕“鱼”,“撞”进我“思考之网”内的新闻,还真的采写了不少。
     多方位思考是做新闻工作的同志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了部主任和做一家子报的总编辑以后,这种素质又显得尤其重要。在你管辖的那个范围内,你是“首席”记者,你要一个时期又一个时期地拿出报道思想和报道意见,没有多方位思考行不行?不行;你组织的报道要正确体现中央和省委的意图,还要充分反映群众意愿,没有多方位思考行不行?也不行。你必须“吃”透“上头”(没有思考就不能“吃”透),你还必须熟悉“下头”(没有研究和思考也不能达到熟悉),上下结合、由表及里地经过多方位思考,你才能掌握主动,组织报道才会得心应手,有条不紊。这是我多年实践的体会。实际上,许多与我同时期的部主任和现在的一批年轻部主任比我做得更好。
     记不清是哪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不缺会干活的人,缺的是会思考的人。世界级富豪李嘉诚大瓢大瓢地“舀”取财富的秘诀自然有多条,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肯用心思考未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我们当新闻记者的同志,也应当有“肯用心思考未来”的追求。你经常跑的那个行当,现在是个什么状况,你当然要弄清楚。但这还远远不够。你还必须认真研究它的过去,还要用心思考它的未来,思考它未来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你这样才能练就战略眼光,善于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到时时心中有数,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成竹在胸。不能像一个只顾填饱肚皮的人,围坐在餐桌上,别人给你碗里盛上什么就吃什么(“秘书型”记者),桌上还有什么好菜都不会甚至不敢去看一眼。也不能像一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企业经营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捞一把,是一把”,而缺乏“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进取精神,缺乏应有的精品意识。
     思考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对于随时都有可能深入基层采访的记者来说,思考又是一种准备。各新闻媒体都可找出无数事例印证,好稿只会给那些有准备的、尤其是“时刻准备着”的记者。说到这里,对于某些新闻线索,我似乎觉得记者还应当有一种善于等待的功夫。因为,要将线索变成新闻、变成好稿,整个等待的时间和过程,必然伴随有时不时的思考。这“时不时”的思考,就是“时刻准备着”。
     2003年,我评析过青年记者胡成一个时期的舆论监督作品,其中有一篇《农民的年猪肉怎么不香了》(《湖北日报》2003年2月21日),曾引起省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事由2001年5月,胡成到蕲春县檀林镇、田桥乡等地采访,在一户农民家里,了解到农民养一头猪要交约200元的“屠宰税”。他当时知道的相关规定是,“屠宰税”只是一个“芝麻税”,一头猪不到10元。他意识到这是对农民的一种盘剥,回编辑部后便将此存入电脑“新闻线索”中,等待事情的变化。这一等就等了一年半。其间,该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来编辑部,他要问及此事;檀林镇的领导来报社看他,也要问起此事;还几次与省相关部门的同志讨论“屠宰税”,熟悉政策。2003年春节前夕,他收到一封这个县另一个镇的农民来信,信中说,农民辛苦养一头年猪,还要出具“结婚证”或“建房证”或“火化证”等红白喜事的证明,并要交近100元才能宰杀。从正确反映群众呼声的角度出发,胡成感到,等待一年半,在春节期间农民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杀年猪的时候,深入调查采访这一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怪事,时机“成熟”了。于是,他4次赴蕲春、黄梅等县进行暗访,7天春节休假,有4天在农民家里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那篇极具“冲击力”的调查报告。
     胡成掌握到一条新闻线索,等待了一年半,断断续续地思考了一年半,也准备了一年半。他最终经营出了一篇可以称得上是精品的新闻作品。
     “时刻准备着!”不断编织好你的思考之网,你会时刻保持耳聪目明,面对缤纷复杂、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数时间会头脑清楚,眼光敏锐,一条条活“鱼”就会不时落入你的“网”中。如果再有采访中的随机思考和采访后的写作思考的硬功夫,甚至还会捕到一条大“鱼”。
     (编辑:胡治平)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