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评论-
黄世堂:瞩望古今“六一公”——读欧阳运森文集《沧桑寻梦》随谈
瞩望者,注望也,即专注含情地观望。人生有许多次瞩望,那是许多钦敬、佩服、亲切等感情的抒泄,甚至是希望、致谢、祝福等愿望的表达。最近,我有幸先睹欧阳运森先生的文集《沧桑寻梦》,却又生出新的瞩望,即瞩望古今“六一公”。
古代“六一公”,系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他是历史定格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除唐代韩愈、柳宗元外,宋代六人中另五人,即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皆为欧阳修提挈举荐之弟子。故此,欧阳修享誉大宋斯文宗祖。
欧阳修出身贫寒之家,四岁丧父。母亲以芦杆作笔沙地作纸教他识字学书。由于他敏而好学,发奋苦读,二十三岁荣登甲科进士,留京为文学侍从官和馆阁校刊。二十九岁任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县)县令。一年后回京城,仕途顺吉,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光禄大夫及最尊勋官上柱国。生前被皇上封为“开国公”,六十六岁去世后被皇太子师谥“文忠”。欧阳修政绩显赫,弟子风流,著述亦极丰。先后著书一百五十三卷,其中诗赋二十四卷,还有《新唐书》、《新五代史》和《六一诗话》等专著传世。《六一诗话》开历代“诗话”之先河。
若问,欧阳修为何将其著述之一称为《六一诗话》?又为何被世代称为“六一公”?细察便知,其缘盖出于他的自传《六一居士传》。此文云:“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一个家族之历史更是如此。距欧阳修九百多年后,其欧阳家族的第三十八代后裔中,出了个欧阳运森。欧阳运森在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后,恰巧“下队落户”在先祖欧阳修曾任县令的地方宜昌县,后一直在该县府从事档案、文书、编审等工作。他不仅有先祖的血统,而且有先祖收藏之爱好。在杂务缠身之际,仍坚持节衣缩食,悉心收藏古书、古币、邮票等物,寄情把玩,研究著文,乐不知疲。如此数十年若一日,终成就为一特殊功德。
年愈半百,渐觉老之将至。欧阳运森先生崇仰先祖欧阳修之情迫急,命居室收藏之一隅为“六一斋”。他在《六一斋书目·序》中云:“欧阳修38代后裔欧阳运森,自号‘六一斋主人’。何谓也?先生陋室藏有线装古籍善本一千卷,历代古货币一千枚,清代以来邮票一千套,毛泽东像章精品一千个,系列火花一千种, ‘文革’报刊书籍一千份,室名岂不为六一斋乎?先生且能自由欣赏、研究、把玩六一斋之藏品,故为六一斋主人也。”
我与有关同仁颂“六一斋主人”欧阳运森为“后六一公”,除上述缘由之外,还因欧阳运森的文笔亦带先祖欧阳修之遗风,虽不如先祖“诗文盖世”,却也独具一格,为他人难可取代。他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一百多万字,另与赵宗荣等人合作主笔文书方面的专著公开出版七十万字。《沧桑寻梦》收载四十余篇约二十万字,系其中一小部分。赏读此书可知,其故土访祖虔教真诚,夷陵踏歌苍凉厚重,曲径探幽巧慧深刻,邮海击浪跌宕洒脱,陋室藏珍价值莫估。其子欧阳正传所辑《尊父歌哭总成诗》,从诗歌创作视觉展露出又一风采。欧阳运森芳名参登《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获国家奖励十多次。赠称“后六一公”美誉,如上介说,其实也符。
欧阳运森先生与我同路同处三十余年,风雨遭际,坎坷旅程,苦乐年华,几近同焉。值此《沧桑寻梦》一书付梓问世,欧阳运森先生嘱我作序。知其人而论其文,必有精当得体之言。然因积情甚笃,感慨甚深,难可言表。《毛诗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于是咏出《七律》一首,录后略表寸心且就教大方:
欧阳家书世莫猜,千秋过后诞奇胎。
同操寸卷匠心运,独察方孔慧眼开。
文辟新蹊偏弄史,人安旧寂怪称才。
沧桑几度皆春梦,惟见痴君寻又回。
1998年8月20日于宜昌小溪塔
——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欧阳运森文集《沧桑寻梦》
-欧阳其人-
古风遗韵传欧阳——欧阳修38代孙欧阳运森的收藏人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以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自己一老翁而号称“六一居士”。如今夷陵县令欧阳修在宜昌市夷陵区的38代孙欧阳运森则继承着他先祖的遗风,藏有线装古籍善本一千卷、历代古钱币一千枚、清代以来邮票一千套、毛泽东像章精品一千枚、系列火花一千种、文革报刊书籍一千份。自由欣赏、研究、把玩连市一级博物馆都没有的藏品,自号“六一斋主人”的欧阳运森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收藏家。
欧阳运森属枝江欧阳氏,是欧阳修的第38代孙,是欧阳修长子欧阳发公的后代。由于从事档案工作多年,欧阳运森在收藏古玩精品时可谓得心应手。当记者采访他的当日,他刚刚钻过小溪塔附近的一个山洞,因为他发现这是个古洞,可能有自己要寻找的古代宝贝。在古玩市场、废旧收购站,常常会有年过半百的欧阳运森的身影出现,一听说有些特别的古书或古钱币等古玩意,他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看一下,有收藏价值的,他有上时候是不计成本的。一次从小溪塔到城区访古,一个月的工资都用来买古玩了,光4本古书就花了650元,连回夷陵区的车费都不剩了,只好找城区朋友暂借。
欧阳运森喜欢带古的东西是着了迷已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在这条古典幽深的道路上精心经营,艰辛积累了整整三十多个春秋。欧阳运森的收藏范围广泛,具有立体感,有古币、古籍、毛泽东陶瓷像章、文革书籍报刊、邮票火花等六大品类,其中以“二古”即古币、古籍以及邮票三大品类为主。古币更是欧阳运森收藏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他的偏爱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大收藏门类。纵观其古币收藏,有铜、铁、镍、铝、银和纸币280种计1500余枚,其中还有日本、朝鲜和越南及欧美一些国家的部分古币。在这形式各异的古币中,那些出自夷陵故土的孔方钱最为引人注目,如楚国鬼脸钱、三国刘备的“直百五铢”和孙权的“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古币。在翻看欧阳运森收藏的精品时,数十件古夷陵兵器让记者眼前一亮,那是三国时期的三角形、菱形多种形式的箭镞、弩机、飞轮和战刀,锈色斑斓却价值不菲。看着他家藏古币的明细表和家藏千卷善本古籍书目一览时,记者的眼睛都看花了。
欧阳运森积大半生心血收藏各种善本古籍达1100多卷,堪称三峡民间收藏第一家,其中医学典籍数量较多,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全套和《黄帝内经》等。说起这些古籍收藏的过程,欧阳运森回忆起年轻时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下乡的途中,他发现一户农家的鸡笼里垫了一叠叠七零八落的旧书,敏感而细心的他刨出一翻,竟是一些古书,上面沾满了鸡毛和鸡屎,一套濒临绝境的古书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记者问欧阳运森搞收藏是为了什么,他说是为了鉴赏与研究,继而从中吸取历史文化的营养,修炼人生。
曾到江西永丰县沙溪镇欧阳修故里文忠公祠堂烧香拜祖的欧阳运森,更忘不了与先祖六一公欧阳修都受过宜昌(夷陵)这块宝地的滋育,正是在这里,欧阳运森成就了他的收藏大业。 记者 刘洪进 程 波
——选自2002年8月31日《宜昌日报》
欧阳运森简历
欧阳运森 汉族,男,1943年12月生,湖北枝江人,中共党员,湖北宜昌县委政策研究室副研究馆员。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第38代后裔。1968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农经系。曾任《西陵通讯》、《夷陵通讯》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县杂文学会秘书长,宜昌县集邮学协秘书长,三峡民间版画研究院院士,享受副县级干部待遇。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湖北大学历史系实习生指导教师。在《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通讯》等各级报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章130余篇、110万字,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诗歌、散文100余篇(首),获省以上优秀作品奖励10多次。参与编写70万多字的《中国股份制企业文书手册》于1993年8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于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万字文化散文集《沧桑寻梦》、2000年10月于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0万字文集《荆门雄风》。担任宜昌县档案局副局长兼馆长期间,收集、整理并研究了谱牒档案、宗教档案、古钱币档案等,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先进档案馆锦旗1面,档案馆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湖北大学等院校专业实习基地。自号“六一斋主人”:即家藏有从商代贝币起历代铜、铁、镍、铝、金、银和纸质币共一千余枚,明清线装古籍善本一千余卷,清代以来邮票一千余套,毛泽东像章精品一千余个,系列火花一千余种,“文革”报刊书籍一千余份。因是“六一居士”欧阳修的后裔,故人称“后六一居士”。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曾专题介绍其收藏事迹。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集藏家辞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世纪精英版》、《宜昌文艺家辞典》等。
-部分收藏品-

直百五铢:刘备入蜀后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铸于成都,即一枚钱要值一百枚五铢钱。这枚是初铸钱,大而厚重。

釿布: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前3世纪)主要为魏国所铸。欧阳运森家藏古币一览中列为平首桥足布,此枚币读为“梁充釿五二十当寽 ”。

得壹、顺天元宝:得壹元宝: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叛将史思明占领魏州(今河北大名)铸。世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称。目前市场参考价在3000元左右;顺天元宝:叛将史思明于公元760年占领洛阳称燕国,罢得壹元宝更铸顺天元宝。市场参考价在800元左右。

枝江欧阳修后裔编辑的《欧阳族谱》的

金刚经
(以上资料及图片由欧阳运森先生提供)
(整理:陈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