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

武汉目前有700多万人,已经是一个特大城市。它在中国的位置完全显示出一个特大城市具备的对称特征。这些特征是:
(1)武汉正好位于重庆到上海的长江中段,正好位于北京广州之间的京广铁路的中点,正好是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的中点。
(2)武汉为中心,周围的城市呈现出城市靶形分布的特征。
(3)武汉在中国特大城市的三角形网络图中,周围有六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与之相邻。
武汉的发展架势是人口近1000万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城市的规划要按这个层次进行。武汉按人口应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按经济实力应该是第四大城市(仅次于香港、上海和北京)。
武汉是中国的“腰部”。中华民族的振兴,就犹如一个人要挺直“腰杆”,没有大武汉的重新崛起,中国的腰杆就挺不直。这是“湖广熟,天下足”的21世纪的新注释。
武汉不仅是湖北的武汉,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武汉。
武汉城市圈必须依托强大二、三产业,否则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这是最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所在。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制造业(第二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武汉除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外,必须在新一轮的工业化中振兴武汉地区的制造业。
武汉地区的制造业在改革浪潮中虽然受到冲击,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制造业的振兴,一要用高新技术加以改造,二要适时、适当向周边的中小城市扩散,在产业扩散中重组,并形成大经济圈中大中小城市的分工协作。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塘三个经济圈产业的扩散和重组都在加速进行,武汉应该抓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