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湖北日报>>理论周刊>>本页       
 
聚散与转换模型下的武汉城市圈架构


(2004-07-29 07:24:46)

冯占军

城市圈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而形成的区域城市网络,是具有等级结构特征的区域城市体系。湖北为加快本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构想。由此,探讨城市圈的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城市(圈)经济资源聚散与转换模型

与城市圈建设相关的区域理论有许多,如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等。本文在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出发,构造一个关于城市和城市圈发展的简单模型———城市(圈)经济资源聚散与转换模型。主要观点如下:

1、从城市的基本功能看,任何城市都是一个经济资源转换器。它不断地从外部集聚各种经济资源,经过加工、制造、开发、配置等资源转换过程,形成具有新形式或新内涵的经济资源,再将之扩散、辐射出去。城市经济发展取决于城市对经济资源的集聚力、转换力和扩散力。城市对经济资源的集聚力、转换力和扩散力越强,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力就越大,发展潜力也就越大。

2、经济资源是指能够运用于经济过程的各种经济要素和产品。经济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与此相应,城市对经济资源的集聚、转换和扩散也就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差异性是指任一城市的经济运行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经济资源,其经济结构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层次性是指任一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都与特定层次的经济资源相联系,集聚、转换和扩散的经济资源层次越高,其经济水平就越高,城市就越发达。

3、集聚力是指城市集聚经济资源的能力,其强弱主要取决于该城市资源收益率的高低和流通媒介(主要包括交通、通讯和市场体系)的状况。转换力是指城市对集聚的经济资源进行加工、制造、开发和培植的能力,其强弱主要取决于城市经济资源转换组织(如各类公司企业、科研院所)的综合竞争力和行业地位。扩散力是指城市扩散和辐射经济资源的能力,其强弱主要取决于该城市经济能量的大小和流通媒介的状况。一般说来,城市蓄积的经济能量越高,媒介的畅通性越强,扩散力就越强。

4、集聚力、转换力和扩散力三者既相互独立,又高度关联。转换力是关键和核心,对其他两个力起制约和决定作用。城市培植集聚力是为了提升转换力,而提升转换力又是为了增强扩散力。培植集聚力是手段,提升转换力是核心,增强扩散力是目的。

5、城市在对经济资源的聚散与转换过程中会生成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力。控制力是指城市对经济资源聚散和转换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的能力,现实中不仅表现为城市对区域生产过程的控制,还表现为对区域要素流动过程的控制。控制力是集聚力、转换力和扩散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城市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力是城市区域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象征。

6、在城市圈中,城市间通过经济资源的相互集聚与扩散而形成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城市圈的发展中,中心城市重在发挥和提升控制力和扩散力,周边城市重在培养和增强集聚力和转换力。

二、城市圈建设的实质和政府的作用

根据城市(圈)经济资源聚散与转换模型,城市圈建设的实质就是圈内各城市政府通过协调相互间的利益和立场,畅通城市间经济资源的流通媒介,加快城市圈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提高相互间及其圈内圈外集聚、扩散经济资源的规模与层次,进而提高圈内各城市及城市圈整体对经济资源的集聚力、转换力、扩散力和控制力。

对于目前国内的几大城市圈建设,各有关城市政府考虑最多的仍是通过城市圈内部合作来促进城市的发展。从城市经济的运行规律上讲,通过政府主导的城市圈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是一种重要的政策推力。根据城市经济资源聚散和转换模型,以及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在通过城市圈内部合作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时,城市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起政府间协调机制等城市圈开展内部协作的系列平台,对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疏通圈内城市间经济资源的交流媒介(主要是交通、通讯设施和市场体系的一体化),优化经济资源转换组织的运作环境特别是投资环境,开展圈内经济资源共享和存量整合(如产业协作、人才培训等),帮助经济资源增强转换能力(如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名牌战略、体制和管理创新、技术研发、兼并重组等)。

政府在推进城市圈建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沿袭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等错误倾向。如:过多地涉及企业行为而忽视政府应有的责任,过多地依赖项目的投资建设而忽视其后续的发展,过多地考虑产业区位重构而忽视竞争力的培植,过多地考虑供给能力的扩张而忽视相应的市场需求状况,过多地依赖各城市的既有实力而忽视各自的创新活力,过多地强调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而忽视各城市间开展合作的本质,等等。

三、武汉城市圈的多层次架构

关于武汉城市圈的构建,范围究竟多大,应包括哪些城市,争论颇多。湖北省政府构想的,是“1+8模式”的武汉城市圈,即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个城市。有学者认为武汉城市圈应包括武汉及周边300公里范围内的十堰、襄樊、宜昌、恩施、信阳、南阳、荆州、荆门、随州、岳阳、九江等十几个城市,也有的认为武汉城市圈应包括湖北、湖南、江西的省会城市及其他绝大多数城市。

本文认为,综合考虑多种主要因素,武汉城市圈应是一个动态演变的多层次城市圈体系。

从城市(圈)经济资源聚散与转换模型看,武汉城市圈应是一个包含城市数量较多的大城市圈。从全国几大城市圈的竞争看,武汉城市圈应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圈。从武汉的综合实力及应承担的区域责任看,武汉城市圈应是一个包含有多个圈层的城市圈体系。武汉城市圈的构建就不应只是一个单一的、静态的城市圈,而应是一个有层次性的、可动态扩展的城市圈。从武汉城市圈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武汉城市圈应是一个有近期和远期两种考虑的多层次城市圈体系。

综合上述论点,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应是一个至少包括三个圈层的城市圈体系:其一是“大圈”,即:长江中游城市圈;其二是“中圈”,即:湖北省城市圈;其三是“小圈”,即:1+8武汉城市圈。之所以要把“大圈”与长江中游城市圈相对应,是因为长江中游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上的近便性、传统经济联系的紧密性、自然环境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之所以要把“中圈”与湖北省城市圈相对应,是因为城市圈建设本身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经济行为,在省政府的指导下,省内城市之间的协调比省际城市之间的协调要容易得多。之所以要把“小圈”与1+8武汉城市圈等同,则主要是因为1+8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省政府的一项战略决策。武汉城市圈的构建应有一个包含三个圈层的总体设计,并在三个层次上采取内容、规模、力度不尽相同的措施同时推进。

从城市间经济资源聚散的潜力和全国区域发展、城市圈竞争的角度看,无疑,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的最优目标应是“大圈”,即:长江中游城市圈。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及河南南部、陕西南部,拥有中心城市武汉市、副中心城市长沙市、南昌市和襄樊、宜昌、黄石、岳阳、九江、信阳等几十个中小城市,是我国中西部最发达、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之一。武汉只有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依托,带领长江中游地区共同发展与繁荣,才能从根本上构筑起武汉城市圈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区域地位。

四、1+8城市圈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目前,“1+8模式”的武汉城市圈,由于地域范围较小(面积仅5.8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不大(2002年GDP只相当于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八市的36.1%和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的54.4%)、城市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不包括所辖县、市,武汉的GDP为周边8市之和的2倍多),因此,城市圈建设的主要目的不应是通过开展内部产业协作促进各城市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在开展内部产业协作的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投资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形成和提升城市圈整体对圈外经济资源的聚散力和转换力,进而推动圈内各城市与圈外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达到所期望的1+8>9的效果。

根据这一思路,1+8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实质上就是“大武汉”的建立与建设,是在为湖北省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圈“强心”。为此,近期1+8武汉城市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通过内部合作,增加各城市相互间经济资源集聚和扩散的规模,进而促进各城市的共同发展;二是通过城市圈的一体化建设,谋求“大武汉”整体合力的培育、整体优势的形成和整体形象的塑造,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与其他城市、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圈内各城市的发展前景如何,将不仅取决于各城市在全国城市体系中原有的比较优势,也将取决于通过城市圈内部的资源整合进而形成“大武汉”新的集成比较优势的程度。

遵循以上思路,在1+8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中,各城市政府应联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省政府的主导或参与下,建立政府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和议事制度;在省规划部门指导下,结合全省和各市“十五规划”,拟订城市圈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和开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消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积极推进和开展投资环境的一体化建设,打通使用有关政策和规章,在招商引资上密切配合或采取联合行动;建立与经济资源转换组织的对话机制,通过减税、解难等措施,为其发展和提高其行业竞争力保驾护航;为企业提供投资洽谈、产权交易等合作平台,通过相互投资、兼并重组、缔结联盟等方式,实现圈内产业重构;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在财政、税收和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形成“城市圈”整体的极化发展;推进“大武汉”的整体形象设计与塑造,以凸现“大武汉”的集成优势为核心开展“大武汉”的形象推介活动。

如果思路正确、措施得当,城市圈将会形成一种携手并进的共赢局面。武汉市由于在城市圈中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和带领全省发展的战略使命,将进一步得到国家和湖北省的大力支持,城市实力和对区域的扩散带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而通过城市圈的建设,周边8市也将获得更快地发展。因为,随着城市圈的一体化建设和整体形象的培育,一段时期以后,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区位差异将趋于缩小,这样,周边城市便可借助“大武汉”的区域形象和投资环境魅力,以及土地、劳动力等成本方面仍存留的一些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投资的增加势必导致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大量流入,如此累积便会促成周边城市资源转换组织的快速发育和转换力的提高,周边城市于是进入更快的发展阶段。

从城市圈发展的规律看,没有一个大的中心城市,就很难有周边城市的迅速崛起,而没有数量较多的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圈。1+8武汉城市圈也是这样。武汉市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发挥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通过设施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等途径,为周边城市的发展提供机会和便利。而周边城市则要把握好难得的机遇,打好这张“大武汉”牌,以更大的气魄、胆识和更强有力的措施,迎接由于“大武汉”整体形象的提升而导致的更大规模的经济资源的集聚。

(作者系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