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孔奇志 通讯员裴海燕 胡顺华

武汉的中国角———南岸嘴

荆江大堤郝穴铁牛矶新貌
今天,是毛主席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50周年纪念日。
朴实的文字,惊人的预见。50年来的治水史如惊鸿一现,闪现出伟人的洞察力。
省水利厅副厅长、省堤防局局长郭志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地说:“毛主席题词,既是对武汉人民抗洪伟大壮举的高度总结,也是以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向我们发出了执政为民、彻底根治水患的动员令……”
50年来,我省人民牢记毛主席的嘱托,与长江、汉江流域发生的洪水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斗争,取得了历次斗争的胜利。
一
洪水威胁历来是我省的心腹大患。资料记载:1954年,我省抗洪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代价惨重:荆江分洪区3次分洪,沔阳、洪湖、监利,鲁湖、梁子湖、黄天湖10余次有计划扒口,京汉铁路中断100多天,直接用于抢险救灾的经费达6200万元,国家用于上下游分洪区的补偿费用在1亿元以上……历史的经验表明,堤防,目前仍是长江中下游抵御洪水最有效的物质保障。
要想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历届省委、省政府牢记毛主席题词的嘱托,始终把防汛作为“天大的事”来抓,组织和带领全省干群把长江、汉江防洪除险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本着“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大力培修堤防,“关好大门”。至1989年,长江干堤43.6%的堤段,堤高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1米至2米,堤顶面宽达6米至8米。
期间,长江、汉江先后发生1964年、1969年、1980年、1981年、1983年5次大洪水,荆楚人民在全省、全国军民的支援下,凭借已经建成的防洪工程设施,与洪水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夺取了历次抗洪斗争的胜利。
二
然而,因为投入有限,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远距离取土、高强度碾压,长江堤防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洪能力,但普遍存在着基础渗漏严重、堤身隐患多、堤段崩岸剧烈三大隐患。
’98特大洪水一来,沿江堤防险象环生,共出险4974处,其中重点险情540处,溃口性险情34处,不少圩垸溃口进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联想到汛期不顾一切抛石、填土,军民齐心协力抢险、排险的情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一定要改变“水来了,什么都敢往水里扔,水退了,什么都舍不得投”的思路,狠抓冬春水利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举国债,投巨资,整治江湖,兴修水利。
一场无情的大水,引来一项英明的决策,给湖北千里堤防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大汛未了,省水利厅党组就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责无旁贷地开始了大规模堤防建设的统筹规划,在厅党组的统一部署下,工作人员征衣未卸,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规模的堤防建设热潮中。
1998年至2003年,湖北长江干堤隐蔽工程、非隐蔽工程、重点堤防建设和分蓄洪工程建设共投入174.9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33亿元),仅长江干堤16个项目计划总投入就达148.47亿元,占长江中下游4个省堤防建设总投资的48.4%。
有数据表明:从1990年至2003年,我省水利建设累计投入265.78亿元,加固江河堤防土量近10亿立方米,全省长江堤防普遍加高1.5米-2米,加宽4米左右,先后战胜5次大洪水,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连续8次洪峰,恶浪滔天,部分站点叠创新高,再次创造了抗洪史上的奇迹。
三
长期以来,我省沿江人民饱受洪水威胁之苦,他们最祈盼的就是有一道牢不可摧的坚固堤防,有一方安全舒适的美好家园。
为了实现沿江百姓的心愿,党中央、国务院在解决了局部除水害治标建设后,逐渐将水利建设转向流域规划,由临时性转向永久性的工程,由消极的除害转向积极的兴利。
至1995年,全省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的分蓄洪区共有42处,其中长江13处。1994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开工建设,2003年顺利实现下闸蓄水,通航、发电与防洪三大效益初步体现。“我们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当今世界水利建设的主战场在中国,中国的主战场在长江,长江的主战场在湖北……”省水利厅厅长段安华说。
郭志高告诉记者,经过50年的建设,目前,我省堤防普遍可以抵御20年-50年一遇的洪水。随着三峡工程日渐发挥防洪效益,已建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我省长江堤防防洪能力可达到百年一遇。
今秋,长江上游普降大到暴雨,三峡工程遭遇1998年以来最大、1887年有史料记录以来的第三次大水。本月9日下午3时,洪峰通过沙市,由于三峡水库的调蓄,过峰时水位仅为43.43米。荆州市防汛指挥部有关专家称,如果这次洪峰自然下泄,沙市江段洪峰水位将达43.7米,超警戒水位0.7米。
这是毛主席题词半个世纪的嘱托,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沿江百姓发自肺腑地说,党中央、国务院给我们修的不仅仅是保命堤,还是便民堤、减负堤、致富堤……这是沿江人民的第二次解放!
而武汉龙王庙、荆江大堤、黄石城区堤防等许多昔日的险工险段,通过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变成了人们休闲观光的景点、亮点,有效地促进了沿江地区的城乡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长江防洪能力提高了,有效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产业结构也得到调整。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至今,已有百余家外商投资荆州办厂兴业。
党委、政府执政为民,人民打心眼里拥戴并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中央的英明决策。
长江堤防建设涉及拆迁户13.9万户,拆迁房屋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一声令下,广大拆迁户即按时搬迁,没有一户扯皮拉筋。
武汉市江岸区徐州新村居民杨闵看着一日美胜一日的汉口江滩,情不自禁地赞曰:“这是一种全新的御洪观念,体现了一种新的执政理念,我有幸见证了长江堤防50年沧桑巨变!”
新闻链接 纪念战胜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