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涂亚卓 通讯员陈秋芳
天兴洲,一个随长江河道变化自然形成的荒岛,昨起开始支撑一项意义非同寻常的建设工程——天兴洲长江大桥。
动工仪式上,主办方展示了一幅竣工蓝图:多年无人问津的沙洲上飞架起一座世界级桥梁,一条快速客运新干线自上而下跨江而过,全新的武汉火车站,四面八方的乘客朝至夕去、快速有序的来来往往……
110.6亿元的投资,只为一个目标——将武汉打造成全国性的客运枢纽中心。
一
作为全国快速客运专线(客运时速200公里至300公里)的首个实施项目,天兴洲长江大桥工程可以说是新世纪武汉重塑“九省通衢”的一次契机。
武汉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万古奔腾的长江、汉水源源不断带来周边省份的人、财、物,“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足以证明当时沿江城镇的繁荣景象。
近代京汉、粤汉铁路的兴建,更使武汉成为“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交通枢纽。数十年间,这一优势为其奠定了区域性政治、文化、物流、商业中心的骄人地位。
时光飞逝。20多年间,随着全国铁路的接连提速、公路的四通八达、航空的飞速发展,“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水运逐渐衰退;随着长江、汉江桥梁数量与日俱增,“一桥飞架南北”也不再值得夸耀。
就在“九省通衢”的光彩逐渐消散之时,国家为武汉带来了天兴洲长江大桥工程。
正如武汉市一位分管领导所言,国家对武汉段铁路投资的这种倾斜,很明确地给出了信号:这个交通核心地,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城市发展,尽早构架一套现代化、畅通全国的快速交通网。
二
将武汉称为核心地,一点也不虚夸。在京广大通道和沪蓉沿江经济带“十”字交叉点上的武汉,距离国内主要城市均在500公里-1200公里左右。
天兴洲工程项目总体设计师周天杰说,在全国铁路快速路网中,只有武汉处于当日往返、夕发朝至或朝发夕至的最佳位置。
正因为此,铁道部在规划中长期铁路网布局时,将武汉定位为全国六大路网性客运中心之一,其他五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西安。
纵览武汉枢纽:京广线、京广客运专线(规划)贯通南北,汉丹线、武九线和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规划)承东启西,依赖既有的武汉长江大桥双线铁路、新建的天兴洲长江大桥四线铁路,形成特大型环型枢纽。
这在国内铁路线格局中史无前例。届时,乘火车从武汉至广州仅4个多小时,从香港直达武汉只需5个多小时。
三
一本正在研究的《武汉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称,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武汉交通适应新要求、发生深层次变革的关键时期。
对所谓的深层次变革,武汉市交通规划院的规划师是这样理解的:作为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武汉要一改目前对外运输公路、铁路为主导的格局,努力完善多模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其实近年来,在铁路客运发展的强劲势头下,武汉航空方面也有不小变化。有消息称,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有意将天河机场确定为区域枢纽机场。
鉴于此,近中期武汉市有计划新、扩建第二航站楼等机场内部设施,拓展国内中转和国际客货新航线,发展宋家岗武汉航空城相关产业。据称,拟实施的天河机场二期建设,定位为年吞吐量1200万人次,可满足2010年、甚至2015年客流的需求。
半年前,武汉机场由民航总局交给省管不到一个星期,就被首都机场收购了。首都机场老总曾表示:“十分看好武汉市场,这里一定会成为全国几大枢纽之一。”
武汉航运基础好,武汉港是长江干支流水系网的中枢和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水运方面:该市期望借江滩改造之机,改造杨泗港等外迁码头,推进港口站场建设;大力发展水上运输,拟建成通江达海、国内一流的内河港。
四
重新构建的这种交通优势,以及国家对武汉建设投入所折射出的信息,预示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将出现一个好时机。
目前,专家们正在研究武汉“交通优先”战略。有人建议,今后土地利用,要支持机场、铁路站场和港口功能的提升,辅佐发展宋家岗航空服务城、舵落口物流园等。
同时,武汉也清楚地认识到:市内外交通的衔接问题,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尽早解决。
其一,公路网:建立武汉与周边区域“60·120·240”快速通达的三层道路交通圈系统。即城市中心区到远城区1小时圈、至城市圈城市150公里2小时圈、至周边城市500公里4小时圈。现在,总投资90多亿的7条向周边辐射的高速公路陆续动建,它们均在武汉外围与京珠、沪蓉高速连接。
其二,城际铁路:加强国家铁路与城市轨道的衔接与整合,适当改造通行能力有富裕的部分线路,服务郊区客运,连接武汉城市圈内孝感、咸宁、鄂州、黄石、天门、仙桃等地。
规划师们为武汉交通定了一个目标———到2007年,建立一个低耗费高效率的立体交通架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功能,实现交通“小康”。
不远的将来,坐拥三镇、怀抱两江的华中重镇武汉,有望再度成为连接南北、承启东西交汇点上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