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松
走进鄂西土家族聚居区,迎面而来的是莽莽群山滔滔林海,群山林海中最撩人心魄的莫过于土家背篓。如果说群山林海是鄂西天地间最耀眼的诗篇,那么,背篓就是诗篇中跃动的诗眼。
大山险峻,坡陡路窄,勤劳智慧的土家人用灵巧的双手设计了能随身而行的各式各样的背篓,变艰辛负重为灵巧便捷为举重若轻。背篓对于土家人,犹如沙漠之骆驼、江河之舟楫,因此,土家族被世人称为“背篓上的民族”。
背篓是平常劳作工具,和土家人的生活紧密相随。背水用“水背篓”,洗衣用“洗衣背篓”,打猪草用“粗背篓”,收粮食用“扎背篓”,上山砍柴用“背架子”……。身背“板背篓”长途跋涉“背脚”是土家男人的专利。他们往往早晨天没亮就出发,一直忙到深夜才能歇息。把山里大捆大捆的特产背出去,把山外大箱大箱的百货背进来。身背“花背篓”到集市赶场是土家女人的乐事,一溜溜、一排排的背篓摆成鄂西集市的琳琅满目,碧绿的青菜、鲜红的辣椒、紫色的茄子在背篓里喜笑颜开,身着民族服饰的卖主和买主操着浓重的乡音讨价还价。
背篓是民俗风情画卷,成为土家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姑娘出嫁,要请篾匠师傅精心编织“茶背篓”(又称“密背篓”)作陪嫁。“茶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其做工往往成为娘家家境和眼光的标志,亦是新娘巧手勤劳的“品牌”。女儿生了孩子,娘家要做一个“娃背篓”(又称“娘背篓”),作为送给外孙的礼物,“娃背篓”不仅做工精细漂亮,而且牢固耐用。土家族孩子都是在背篓里长大的,过去有“背老大、挑老二、挎老三”之说,土家人对背篓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著名歌星宋祖英的成名曲《小背篓》唱的就是这种背篓情。背篓从远古洪荒一路走来,历经沧海历经桑田,它见证了鄂西土家儿女同命运不息抗争的风风雨雨,体现了土家人的性格特征,沉淀成坚韧执著、积极向上的鄂西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鄂西山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土家人仍没有离开背篓。幼儿园的小朋友把背篓当玩具,学着“过家家”;文艺演出常用背篓作道具,演“采茶舞”,唱“山路十八弯”;文化科技工作者用背篓送图书下乡,称“背篓图书馆”;法院的法官背着文书案卷到偏远山乡办案,称“背篓法庭”……聪慧的土家儿女不断赋予背篓新的时代内涵。“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在甜美的歌声里,土家儿女带着对背篓的深情眷恋,同五十五个兄弟民族一道,去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单位: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