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陈芸 李柯勇 李秀苓 王大霖
直到今天,已有50年历史、250多万名成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世人心目中仍充满着神秘色彩。过去几十年,兵团对海外公开的名称一直是“中国新建集团公司”,今年4月,张庆黎成为第一个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身份出访的兵团首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兵团先后经历了8任司令员,目前有4位健在,在兵团成立50周年之际,“新华视点”记者对其中3位进行了独家专访。
1世界上唯一没有军衔的司令员
现任司令员张庆黎是一位豪气十足的山东汉子。他说,他1999年10月到新疆上任的第一天,就闹了个笑话。到机场迎接他的同志叫“司令”,连喊了几声他都没意识到人家是在叫他。
“我从没穿过军装,小时候做过当兵的梦,但没有参过军,做梦都没想到会当司令。”张庆黎诙谐地说,“后来知道同志们是在叫我,我赶紧道歉。就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统领250万人的兵团司令员,自己肩负的责任多么重大。”
“可是我当了司令员却没有军衔,”张庆黎说,“我恐怕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军衔的司令员了,因为兵团是一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戍边队伍。”
他以前从未到过新疆,对兵团也不熟悉,他决心用最短时间把兵团基层农牧团场跑上一遍。“半年行不行?”他问身边的同志。“半年你连14个师都跑不完,别说175个团场了。”人家告诉他。当他走完最后一个团场——农二师36团已是今年的4月,用了整整4年半时间。
2“屯垦是手段,戍边是目的”
兵团第5任司令员刘双全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责和使命,可以概括为4个字——屯垦戍边。
“屯垦是手段,戍边是目的。屯垦是为了戍边。”他说,“兵团也搞农业,办工业,但兵团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增强戍边实力。如果只是为了发展经济,办些企业就够了,兵团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不发展就很难有效履行戍边职责。”他说,“兵团不是军队,没有军费,戍边所需给养多数得自己解决。1954年10月,毛主席一声令下,解放军驻疆10.5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开始了艰苦创业。”
1987年至1993年任司令员的刘双全,在兵团工作了44年,是目前在兵团时间最长的司令员。讲起当年创业的艰辛,他说:“劳动比打仗更艰苦。”1949年进疆之前他是解放军一兵团二军的一名军官,参加过解放战争西北战场上大部分重大战役。“最惨烈的是1948年12月在陕西永丰打国民党76军。我们连原有110多人,最后连伙夫、马夫都算上总共剩了18个人。人倒下得真是快!我带一个机枪班冲上去,12个人,不到一分钟全都死光了,就剩下我一个。”“打仗再残酷,总还有个间歇。可是劳动不一样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那样的工作,没有尽头。”
1950年部队转入生产时,他当连长。“连长和普通战士一样参加劳动,一样用坎土曼刨地,一样住草棚子。”他说,“但我们当连长的还是有‘特殊待遇’。战士是10人一个大草棚子,我们四五人一个,这就是‘单铺’。”回忆进疆之初他很感慨:“当时全国革命都胜利了,不少兄弟部队敲锣打鼓,给战士发骡子发衣服,准备回老家,而我们还要进新疆。当时大部分人也就打算在新疆呆两三年,最长也不过5年,哪知道,一来就来了一辈子。”
3不少部委负责人不了解兵团
兵团第6任司令员金云辉说,他在任5年的第一目标是改善兵团的外部环境。“曾有一个部委的同志给我打电话,开口就叫我‘金团长’,可见他对兵团是多么陌生。”金云辉说,“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不仅内地普通百姓不了解兵团,部委的各级负责同志很多也不了解。”
他1993年上任时,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面对新的挑战,兵团必须跟上时代潮流。“这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是人家不了解你,怎么支持帮助你呢?”金云辉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兵团只被看作一个农垦企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归口在农业部农垦局,不直接对国务院各部委。“兵团这么庞大一个组织,内部工农商学兵‘五脏俱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多都超出了农垦局管辖范围。我们去找各部委汇报工作,人家表示同情,又都无能为力,因为我们在人家那里没有‘户头’。”
在刘双全等兵团老领导的努力下,1990年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按行业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实行计划单列。“但在那以后的几年里,很多部门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兵团。他们不了解兵团的特殊意义,不了解兵团的现状。”金云辉说。
1993年至1997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金云辉频繁往返于乌鲁木齐和北京之间。“我去‘跑部’,不是去要钱,而是沟通联系,向人家宣传兵团。我见人就宣传,见了部长说,见了处长也说,我想让上上下下都对兵团有个概念。后来很多客人应邀来到新疆,对兵团作了深入的考察。”
最重要的是,1997年中央正式发文,进一步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组织,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实行计划单列,纳入国家一级预算。
4维护稳定巩固边防的作用不可替代
十年动乱,兵团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曾于1975年被撤销。在邓小平、王震等同志努力下,1981年12月又得以恢复。张庆黎说:“兵团的存在是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巩固边防不可替代的因素。如果没有兵团,新疆绝不会有今天的安定和繁荣。”
有人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艘航空母舰”,对此,张庆黎并不否认。他说:“兵团当年是在特定环境下组织起来的,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直到西部大开发前,职工还在吃大锅饭。”他指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兵团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此,兵团实施结构优化、外向带动、科教兴兵团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战略,去年兵团生产总值和职工收入与西部大开发前的199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5.7%和97.8%,人均生产总值和职均收入双双突破万元。同时职工队伍出大于进的趋势开始得到有效遏制,兵团事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世纪、新阶段,屯垦戍边的任务仍然很重。”张庆黎认为,“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反恐形势严峻,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从没放弃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分裂出去的图谋。所以,兵团不仅不能削弱,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