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伊人 | 财经 | 房产 | 江河 | 短信 | 分类信息 | 福利彩票 | 
[楚天经济广播电台]基层干部的楷模——周国知


(2004-10-10 18:56:27)

去年枫叶红了的时候,在鄂西一个穷乡僻壤的高山深处,一个身患绝症的民政助理员英年早逝。一个叫周国知的名字,像插了翅膀一样,翻山越岭,让十里八乡的百姓为他动容落泪。人们不禁想知道,周国知成就了什么样惊天动地的壮举?是什么深深打动千千万万人的心?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基层干部,为什么如此受到群众的爱戴?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这里是平均海拔1680米到2014米的高寒山区。这里的春天姗姗来迟。“山下开桃花,山上飘雪花”,祖祖辈辈,山民们传唱着这支民谣,诉说生活的艰辛。但春天的脚步是挡不住的,当杜鹃花开时,山民们的彩船调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慢慢走慢慢转,走到民政大门前,讲起宣传这一事,首先谈谈周国知,这些村民都是杨柳坨村的,他们步行15公里山路到乡政府,是为了表示对原民政干部周国知的感谢。

  我们杨柳坨村特穷,周国知踏遍了我们村的千山万水,家家都到了。周国知是椿木营乡的一名基层民政干部。他1982年在部队入党,1984年退伍回乡后不久被招聘为乡镇干部,先后任后坝乡武装部长、乡长,椿木营乡计生办主任,时间干得最长、也是最后的岗位是乡民政助理。2003年9月27日,周国知因积劳成疾到肝癌晚期,42岁英年早逝。民政工作千头万绪,椿木营乡山大人稀,有道是:“望到屋,走得哭”。仅从一户农家到另一户农家,最远的要走上个把小时。与周国知共事二十年之久的黄长喜说,高寒山区夏天阴冷潮湿,冬天冰雪封山,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周国知一个背篓、一把伞、一双解放鞋,走遍全乡15个村上千家困难农户,直到年轻的生命在泥泞的山路上耗尽。

  他在二十年的工作期间,除了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办事留下的东西而外,自己什么都没留下。2003年3月,“消灭茅草屋"的行动在全恩施州启动。椿木营乡127户,占了全宣恩县的三分之一。周国知走遍散落在崇山峻岭的“茅房"户,却不知道自己已是肝癌晚期,甚至把腹部剧烈的疼痛误认为是胃病。2003年5月8日,周国知开始了他生命历程最后123天的冲刺。一大早周国知就手拄木棍出了家门,走一走,歇一歇,一家家探访“消茅户"。晌午时分,来到勾腰坝村他最为挂念的特困户胡柏春的茅草棚里。从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到签订建新房合同,周国知已是第六次登门了。

  周国知确实是共产党培养的好人,病中都在为老百姓、为贫苦穷人操心。胡柏春事后才知道,这位一心牵挂困难户的基层民政干部,出了他家的门两三公里,就晕倒在山色朦胧的树林间,直到三个小时以后被一位哑巴村民发现。在周国知住院的时候,先后有130多人翻山越岭赶到县城医院看望过他,在周国知下葬的前一天晚上,300多位乡亲扶着搀着,从10公里、20公里、40公里外冒雨赶来,通宵守灵,为他送行。一字排开的送葬队伍要从几片苞谷地穿过,黄秀林、唐生潢、唐生泽这几户苞谷地的主人,毫不犹豫地把正在生长的苞谷苗割掉,为送葬队伍开出一条通道。

  包括这个组、其他地方,90%以上说周国知是个好干部。3月桃花今又开。我们看到,胡柏春和所有的茅草棚户搬进了新瓦房,胡柏春家大门上贴着红对联,上联写着:好公仆助咱过上好日子,下联写着:新时代使我走进新生活。

  周国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基层干部,为什么如此受群众的爱戴?为什么在他离去后人们还在一遍遍念叨他的名字?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周国知就是这样的人。“情为民所系,民为情所感。"周国知没有豪言壮语,但正因为他是用心血去织就一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平凡事业,他的真情才深深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采访中,我们翻看了周国知几十本工作日记,让我们失望的是,从头到尾,找不出一句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家家、一户户贫困户的姓名、家底、困难情况和一笔笔解决问题的记载;我们接触采访了40多位干部群众,想听听有关他的惊人壮举或者是不凡之处,但件件都是小事。这些小事撒落在周国知留下脚印的山路上,像一簇簇盛开的杜鹃花。

  三访王照毕痴呆户,800元给他建住房。周国知平常抽烟只抽9毛6分钱一包的廉价烟,生活的节俭在全乡干部中是出了名的,可是,他对贫困户的捐助却异常慷慨,一年农历腊月,周国知的妻子汪碧秀想到丈夫很长时间没有回家,背着一块腊肉去看他。正好碰上周国知在和施家坪村的困难户王照毕谈话,周国知叫住正要离开的王照毕,生拉硬扯,硬是让王照毕把这块肉拿回去过年。群众说,谁个有难处,熟悉不熟悉的,只要他遇上,都要帮一把。

  没有他不认识的老百姓,没有哪个老百姓不认识他。因为他给老百姓办的好事太多了。民政负责查灾,周国知是闻灾必到。一次,大风吹倒了张宗丕家的房子,周国知天没亮就赶5公里山路过去,组织村民帮助张家清理物品,安排生活,一直忙到深夜。第二天,勾腰坝村张平清的房子被山洪冲垮,周国知又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五六公里远的受灾户。谈为人,老百姓们讲周国知厚道,气量大。一位名叫易平然的残疾人,有一次一下子提出了很多要求,周国知一时难以满足,易平然就抱住周国知的腿狠狠咬了一口。易平然回了家,不再指望救助。没想到周国知主动登门拜访,了解情况后,不仅给易平然解决了吃的粮食,还亲自为他送去玉米种子。勾腰坝村胡顶成夫妻两人都是残疾人,一个是驼背,一个是侏儒。周国知不仅不歧视,还经常用背篓为他们送去口粮、种子、化肥和救济物品。哪怕在自己妻子卖猪卖牛治病的困难情况下,周国知还悄悄塞给胡顶成100元钱,要他买肥料。胡顶成一家想到这些事就声泪俱下。

  周国知在民政工作上特别牵挂的有三种人:一是困难户,二是残疾人,三是孤寡老人。乡福利院有22位孤寡老人,周国知把他们当成自己父母。他带领老人们一起种粮、种菜、种药材、养猪,办起食品加工厂和老年活动室。在他担任民政办主任的三年内,就有两年的春节是在福利院度过的。老人们的事就是他的事,老人们需要什么,他就想方设法去办好。院里70多岁的汤银桂老人,念叨着自己的棺材还没有。周国知就跑到40公里外的鹤峰县去给老人买回木材,做成寿棺,直到老人满意为止。为了给福利院买质量好又便宜的煤,周国知宁愿自己掏路费到100多公里以外的建始县去买。至今老人们提起他,都说舍不得。

  老人们最舍不得的是,他在病中,虽然自己吃不得,却给他们买来许多东西,说:“我二十八跟你们老年人一起过年。”周国知所做的件件事都是小事,但他正是通过一件件的小事来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来完成党对基层干部的要求。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民政工作代表政府对老百姓负责,为最光荣的人和最困难的人服务,苦得有意义。”他把给他的各项权利全部用到了为困难户的解愁上,他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来让困难群众信任我们的基层干部。

  在我们连续两天对基层干部的楷模——周国知的报道中,我们留意到,周国知没有豪言壮语,他是用心血去织就一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平凡事业,正因为此,他的真情才深深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今天我们还将了解到,周国知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通过一些他认为应该坚持的党员干部的准则,展示了一位人民公仆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群众的精神和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道德情操。

  周国知以脚踏实地的行为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诚信,看到民政工作者的诚信,并在人民群众心中建立了诚信;他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落到实处,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添了摆脱困境的希望和动力。正因为此,周国知不仅是广大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基层公务员的楷模。2003年12月22日,中共宣恩县委、县政府决定,追授周国知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公务员称号并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活动;2003年12月24日,恩施州民政局决定在全系统开展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活动;2003年12月24日,中共恩施州委、州政府作出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决定;2003年12月24日,湖北省民政厅作出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看了《中国社会报》对周国知的报道,心灵受到了震撼。他批示:周国知同志舍小家、顾大家,舍己为群众的忘我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学习;罗清泉、杨永良、王生铁、黄远志、邓道坤、陈训秋、宋育英、苏晓云、周坚卫、孙志刚、张昌尔、郑少三、刘勋发、蒋大国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别作出向周国知同志学习的重要批示。周国知让乡亲们念叨的不仅仅是他待乡亲们的好,“情为民所系",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克己奉公”,为民办事实心实意。在“消除茅草屋”过程中,周国知为127户住茅草棚的农户拍照建档,可自己家没有一张合影照片,9岁的儿子想摸一下他的相机都不可以,因为相机是公家的东西;周国知让100多困难户搬进新居,自己家的住房却四面透风。我们看到,周国知家的吊脚楼断断续续盖了十几年,至今堂屋前壁挡风用的还是一块红蓝相间的塑料纤维布。当地一位村民说:“周主任每年组织为灾民建房,他要是有私心,只要从每个人家抽半块板子就可以把塑料布换下来。”

  为人相当正派,公私相当分明,从不把公家的东西往家里拖。采访中,我们向干部群众们反复提到一个问题:干部千千万,为民办事是本分。周国知有什么不一样?群众说:“他担任过的职务在乡里都是有权利的,却从来没有谋过私利。”“让他管事,不担心他占什么小便宜,大家放心。”

  廉洁,一尘不染。经手的财物清清白白。工作扎扎实实。他

  也不图名不图利。他管民政、经济过程中,国家有一分钱都会花

  在老百姓身上。周国知每年主持评定照顾上百户农户,经手上百万的财物,可他的亲属们不仅沾不到公家一分钱的便宜,还常常在政策规定的救助范围内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周国知的父亲81岁高龄,是位老复员军人,一次灾后,红十字会救济了一批棉被和大米,按计划周国知父亲可以领到一床棉被和10公斤大米。可是,在乡民政办审核救济名单时,周国知硬是把他父亲的名字划掉了,自己掏钱买了10公斤米给父亲背去。又有一年遭风灾,周国知的姐夫和弟弟两家同样受灾严重。周国知把补助送到所有灾民手上,却不给自己的亲属分毫补助,当时周国知的姐夫胡恩成很想不通。当时是有意见,但他是为了工作。在20多年的工作中,周国知经手的资金账目鱼清水白,没有一分钱说不清。他重病后办移交,县民政局派财务人员审核,没有发现丝毫差错。接任他的民政干部魏光荣说,就连上届民政主任接受捐赠没有入账的三床棉被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如果这三床棉被他搬回家,任何人不知。他是过得硬的干部。周国知打破了常人的常规,“常在河边走却偏不打湿鞋"。他极为平和地用他心中特定的一把标尺去度量公与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小家的利益放在大家之后,把自家的利益放在困难群众之后。他用自己的清廉在老百姓的心头铸造了一块丰碑。恩施州州委书记汤涛:周国知是我们干部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恩施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广大干部吃苦耐劳。周国知的成长,得益于社会大环境和各级领导,也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政绩标志“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权利观、政绩观。

  桃花依旧,然而,乡亲们再也看不见他们的好干部周国知的笑脸,我们能听到的只是乡亲们对周国知一声声的呼唤。

  有人说/你远去了/可你没有/只不过站得更高/肩负黄土/凝固成一尊雕塑/每一个日夜/还在/用你不曾疲惫的双目/守望着这一片/你放心不下的/乡土

 

  

楚天经济广播电台  


发表评论  

 
Email:webmaster@cnhubei.com
电话:(027)86774503
传真:(027)86791923
广告:(027)86791923
—————————————————————————————
版权为荆楚网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为达到最佳效果,建议使用800x600或1024x768分辨率
主管: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本站地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大楼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