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到处都弥漫着功利和物质内容的社会风潮中,我讲起周国知的故事。有人便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周国知那样付出,他最终得到什么回报?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一时使我难以启口。尴尬之后,我方才有所感悟:回报有两种。一种是金钱的回报,一种是精神的回报。金钱可以用有限的数字计算,而精神的价值却无法评估。周国知所得到的回报就是后一种。
按照土家人的习俗,要让周国知入土为安,实行土葬。下葬的前一天晚上守灵,天下着绵绵冷雨。乡亲们顶着塑料薄膜,相扶着,相搀着,从10公里、20公里、40公里之外自发地冒雨赶来,甚至还有步行百里的,从天不亮就出发,花一整天时间赶到,一下聚集了400余人。他们说:“记不清周主任活着时有多少次翻山越岭去看望我们,我们今天来看他最后一眼,也算是个报答!”人多得进不了屋,邻居家腾出房子,大家轮流到灵前守坐。
腰背残疾的王力胜来了,他弯驼着背,走路无异于爬行,但他说他非来不可,周主任活着的时候,用那只背篓春送种子冬送粮,两次为他整修房,他说什么也得再看他一眼!
倍受周国知关照的胡柏春来了,他有一肚子话要对周主任说,但因极度悲伤,一下扑倒在灵前,很长时间不能起来。
弱智人严红兵来了,他举着鞭炮一边走一边哭,没到周国知家门就急着点燃,把鞭炮爆响在空野。
特困户马汉业住在20公里外的挖断山,向人借了30元,买一挂大炮,舍不得坐车,傍黑赶来哭倒在灵前时,人们发现他只有一只鞋子,另一只丢陷在泥泞的山路中他也不知道。
乡亲们围着火盆席地而坐,组成了一个个头颅、肩膀和手的弧圈,组成了一个个光与影的花环。
雨一夜未停。哭声一夜未停。伴随着“龙船调”的古老悼歌一夜未停。
次日清晨,小雨变成了大雨。盖棺之前,最后看一眼周主任的遗容,屋里屋外一片号啕之声。有人哭昏在棺材前,有人撑着棺盖呼喊着:“老周老周你不能这样走了啊!”不让盖棺。
起棺了。棺木湿沉,山路滑险。按照土家人的忌讳,棺材一旦抬起,中途是不能落地的。抬棺的人一下子增加到几十人,几十双手扶着灵柩,更多的人前呼后拥,捧着花圈,点着鞭炮,簇拥着,护送着,许多乡民跑前跑后,忙着帮助铺草垫路。
雨水浇在人们头上,哭声震荡着苍野莽谷,人哭与天哭浑然一体。上山要经过几片苞谷地,黄秀林、唐生璜、唐生泽主动将自己家没有成熟的苞谷割掉,开出一条四五米宽的道路,让周国知走过去……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周国知用他42岁的生命,实践了这句名言,他一个远居深山的普通基层干部,在最后受到如此众多的人的爱戴,这回报,是多少金钱都无可比价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