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伊人 | 财经 | 房产 | 江河 | 短信 | 分类信息 | 福利彩票 |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追忆优秀基层干部周国知


(2004-10-11 07:14:09)

湖北日报记者陶忠辉


周国知(右)在药材基地劳动。


周国知在与乡亲们开会。


这是周国知生前的病榻。新华社发


这是周国知生前用的背篓。新华社发


上图是周国知生前穿过的衣服和解放鞋,下图是他的工作日记。新华社发


周国知周年祭日,人们自发来到他的坟前祭奠。陆汉江摄

周国知勤政爱民、清正廉洁、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事迹像一首壮烈的山歌,回荡在鄂西大山的深处,传遍大江南北。

周国知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但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迹,感染了成千上万的干部和群众。他以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证明:共产党人只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

回放小语

周国知,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土家族农民家庭,生前是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员。

2003年,恩施州发起一场旨在大规模消除茅草屋的行动,周国知承担了乡里的“消除茅房户”重任。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椿木营的山山水水,为100多个消茅户建了档案,在忘我的工作中,他累倒在山路上。

2003年9月,周国知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和人民,去世时年仅42岁。消息传开,数百名乡亲自发地扛着花圈,冒着雨雪,翻山越岭,来给周国知送葬。“春江水暖鸭先知”。本报及时捕捉这一舆情,于年初以来在全省率先多次对周国知事迹进行报道。

回放——报道

1

1月11日,本报一头版头条以《“贴心民政”———追记椿木营乡民政办主任周国知》刊发了本报记者黎海滨、通讯员宋文、谭也平采写的长篇通讯。

“解放50多年了,还有那么多农民住茅草房,我心不安哪!”

“我最怕看到农民在我面前流泪。看到他们笑了,那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我少吃一回肉算什么?如果我吃肉,老百姓连饭都没得吃,我能吃得下去吗?”

“多走几步路,多省一点钱,就能为救助对象多办点实事。”

周国知出语感人肺腑,记者敏感地捕捉到这些点滴话语。读之忆之,无不令人潸然泪下。

2

2004年2月20日,本报从读者来信中撷取了巴东县东壤口镇雷家坪中学读者李良炜的读后感———《群众满意是最好的政绩》。

“公道自在人心”,读者热情洋溢地这样称赞:“周国知是一名普通的干部,但他有一颗并不普通的爱民之心,有一片不可多得的爱民之情。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勤于为老百姓谋取福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现在,群众怀念他,纪念他,我们广大干部学习他,正是为了使他那种处处让群众满意的政绩观深入人心,使他那种优良的亲民爱民作风发扬光大。”

3

3月24日,本报再次以头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公仆情深》。为深入地报道周国知的感人事迹,本报特派记者张小燕前往海拔1680多米的恩施宣恩县椿木营乡采访。她不顾天寒地冻,山路崎岖,花了近1个多星期,沿着周国知生前的足迹,踏雪采访了数十名当地群众。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走遍全乡为127户茅棚户拍照建档,全部行程加起来相当于从恩施到武汉走了个来回。”

“一只背篓,一双解放鞋,一个手电筒,是他工作的三件宝。”

“茅棚户全部搬进了新居,他家的木屋依旧四壁透风。”

她以敏感的心灵,独到的视觉,细腻的笔触,捕捉和记录下了周国知生活与工作中的许多感人细节。

4

4月8日,本报对周国知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首场报告在汉举行进行报道。

4月13日,民政部派人慰问周国知家属,本报继续跟踪报道。

5月5日,周瑞珍同志的《一篇较好的人物通讯》发表于本报《读者来信》专栏。

6月11日,本报刊发省委关于开展学习周国知活动通知。

……有关周国知的事迹,不断地在报端滚动报道着……

5

9月21日,本报在《理论周刊》上刊发省社科联学者冯桂林的理论文章《解读“周国知精神”》,从理论上阐明了周国知精神的现实意义。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周国知的事迹让学者有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因而有了见微知著,真知灼见———

“‘国知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这就是,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国知精神’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这就是,谁真正能做到情系于民,谁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国知精神’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境界,这就是,只有乐于奉献才能‘求真务实’,只有乐于奉献,才有‘情系于民’。”

这,无疑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周国知先进事迹廓清理论视野。

6

周国知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9月22日下午,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抵达恩施州,采访周国知的先进事迹。本报派记者陶忠辉随团深入椿木营乡进行为期一个多星期的采访。

“雨水、汗水、泪水……感动,感动,还是感动。”

9月26日,深深感动的记者写下了《一路风雨一路情》。

此次适逢周国知的周年祭日,目睹着“冒着风雨,踏着泥泞,乡亲们从村村寨寨自发来到周国知的坟前拜祭”、“山沟、山坡上满是前来吊唁的乡亲们,他们纷纷用自己的形式寄托哀思,有的采来野菊花送上坟头,有的烧起纸钱,有的放起鞭炮……”,聆听着“哀乐低回,鞭炮隆隆,哭声绵延”。“泪飞顿作倾盆雨”,记者含着热泪记录下了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幕,也记录下了这难以忘怀的历史瞬间,这便有了9月28日见诸报端的《英魂祭》。

搜索

9月23日至10月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1家中央新闻单位对“为民模范”周国知事迹进行了为期11天的采访。中宣部决定从10月10日起,连续播报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

1.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10月10日起连续3天播发通讯,第一天配发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第4天播发1条群众反响新闻稿,《焦点访谈》10日至12日播出1期周国知事迹专题节目,农业和军事频道、西部频道同时播出有关节目;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10日起连续3天播报通讯,第4天播报1条群众反响新闻稿,《新闻纵横》、《人物春秋》节目播出有关专题;

3.新华社发10日通稿;4.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社会报、公益时报从10日开始陆续刊发新闻稿件并配发评论;

5.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中国网、中国广播网、民政部网站均开辟周国知事迹专题栏目。

此外,由中宣部、中组部、民政部、湖北省委联合组织的《周国知事迹报告会》将于10月中旬在人民大会堂作首场报告,组织首都机关干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中央电视台直播。首场报告会后,报告团到长春、石家庄、兰州、长沙、成都等地进行巡回报告。10月下旬,在京召开学习周国知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邀请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人民满意公务员”代表和民政系统的党员干部,座谈学习周国知同志的先进事迹。

[小辞典]民政助理员

据民政部介绍,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员,是我国最基层的民政工作者,他们主要负责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益相关的优抚安置、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城市低保、扶贫帮困、社区建设、婚丧嫁娶,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权益保障等各项工作。他们负责的社会事务工作头多面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也被很多群众热情地称为“小巷总理”、“小镇总理”等。

目前,我国有3.4万名街道和乡镇民政助理员。

[背景]今年以来全国重大典型

今年以来,中宣部相继将马祖光、许振超、任长霞、周国知列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

大德无碑,大道无形。谁心里装着老百姓,百姓就把谁刻在心碑上,党和人民会永远记着他们———

一,国内外激光领域知名学者、中科院院士、哈工大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首席教授马祖光,被誉为“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二,凭着三十年如一日的拼搏精神与钻研韧劲,熟练掌握了桥吊驾驶和维修技术,练就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许振超赢得“新时代的中国工人”称号;

三,上任一年,登封市公安局不仅发案全部告破,还破了大批积案,群众上访大量减少,百姓给她立起了“功德碑”。逝世出殡时,登封市万人空巷,14万普通百姓自发为她送葬。这就是“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

四,在20年的基层工作中,秋送种子,冬送化肥,他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勤政廉政为民的动人篇章,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他———周国知,被称为“基层干部的楷模”。

马祖光、许振超、任长霞、周国知……他们是时代主旋律上跳动的音符,是历史大潮中的美丽浪花,是伟大祖国诗篇中闪光的字眼,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硬的基石。


发表评论  

 
Email:webmaster@cnhubei.com
电话:(027)86774503
传真:(027)86791923
广告:(027)86791923
—————————————————————————————
版权为荆楚网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为达到最佳效果,建议使用800x600或1024x768分辨率
主管: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本站地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大楼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