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首页 | 新闻 | 专题 | 伊人 | 财经 | 房产 | 江河 | 短信 | 分类信息 | 福利彩票 | 
生命,在“消茅”中耗尽


(2004-10-11 16:42:54)

    (周国知先进事迹报告团)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深情的思念,追忆大山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公仆,优秀共产党员和贴心民政周国知同志在消除茅草棚户攻坚战中的模范事迹。

    2003年3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帮助居住在茅草棚、岩洞中的特困群众盖新房住进新居",列为当年为民办的一件实事和重点工作,并确保在 12月1日建州20周年之前完成这项顺乎 民心、合乎民意的德政工程。同时,州人民政府决定由民政部门牵头。时为椿木营乡民政办主任的国知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兴奋不已,这是全州各族人民、更是高山人民、特别是困难户的一个福音啊!在参加完县里召开的专题会议后,他立即向乡党委、乡政府作了详尽汇报,全乡随即制订了一系列硬措施和硬办法,成立了"消茅"工作领导小组,国知同志担任了办公室主任。当时,他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老高山的消茅工作做好,让上级放心,让群众满意。

    椿木营乡,是宣恩县海拔最高的边远乡,无霜期短,一年刮风下雨、云雾笼罩的日子占一半多,人们常用高山飞雪花,低山开桃花"、"高山一身泥,低山一身灰"来形容它的高寒与环境的艰苦。这里,山连山、山叠山,挺拔峻丽、连绵不断,人烟稀少,村子散落在山谷、山腰及高耸的山顶处难得的小块平地上,而贫困户居住的茅棚、岩洞,又大多在山势陡峭、山路崎岖的地方。由于复杂的自然环境所限,到2003年初,全乡仍然有各种类型的茅草棚户或岩洞户127户,占全县消茅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国知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作为民政办主任,更应站在最前沿,工作在一线。按乡里统一规定,每名干部带领三名党员或民兵、团员负责一户"消茅"工作,他不但首先选择了全乡最贫困的胡柏春作为联系户外,而且大量复杂的前期工作,他一人也主动全部承担起来。

    要知道,此时的国知,已经是重病在身,面黄肌瘦,全身乏力,肝部经常撕裂般疼痛,常常用拳头顶住肝部不能放下来,领导和同事们也不时提醒他:"你该不是有什么大病吧,应该抽点时间去县里或州里检查!"国知总是不经意地回答说:"我这是胃病,老毛病了,不要紧,现在正是'消茅'工作的关键时刻,特困户都等着住进新房屋,必须抓紧,现在还没时间去看病。"就这样,肩负着消茅工作重任的他拖着疲惫的双腿,身背相机表格、随带 雨伞干粮,不分昼夜,不论刮风下雨,往返于散落在崇山峻岭、村村组组的茅棚户之间。由于无法骑自行车或坐车,只能完完全 全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一户一户,拍摄照片,询问情况,登记造册。全乡最偏远的巴山坪村,离乡政府有40多公里险峻的山路,不仅是个"看到屋,走得哭"的地方,而且攀援陡峭的山路,随时都有危险,可国知为了让那里的茅棚户能早日搬进新居,在一个月之内就去了两次。锣鼓圈村后方坪三组,有6个消茅对象,国知两天时间步行了百余里山路,终于把资料搜集拍摄完毕。他一路总是向群众宣传政策,为困难户出点子,想办法,商量脱贫致富之计。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带去的是党的关怀温暖,送去的是政府的春风雨露。现任椿木营乡民政办主任的魏光荣计算过国知以一个重病之躯,为"消茅"工作步行的里程长达1500多公里,相当于从边远的椿木营高山到省城武汉走了一个来回。

    勾腰坝村七组的胡柏春,是国知的联系户。胡柏春前几年曾举家搬迁到京山县,不料妻子水土不服,重病3年后不得不重返故土,在宜昌转车途中,全家仅有的六千元钱又不慎丢失,回到椿木营,只好搭个四面透风的茅草棚安身度日。这让国知十分揪心。在"消茅"之前和"消茅"工作中,他不知多少次到胡柏春家,一起商量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5月8 ,他又一次来到胡柏春家,老两口都已年近花甲,见到国知就犹如见到了亲人,执意要留他吃饭,国知说,你家这么困难,叫我怎么吃得下? 实在要留我,就给我煮一碗稀饭就行了! 国知对困难户的体恤之情,乡亲们无人不晓,因此老人没有违背他的心愿,只给国知煮了一碗白菜稀饭,可国知双手紧捧着饭碗,竟然连这碗稀饭都没能喝完!老两口哪里想到,剧烈的病痛正折磨着他们的好周主任啊!离开胡家后,他的肝部实在痛得受不了,走一步,就要坐下来歇一会儿,不知什么时候昏倒在小路边潮湿的草地上。直到三个小时后才被发现。过了半个多月,同样是去消茅户拍摄资料,国知又一次倒在一纵树林旁边,被一上山提水的妇女发现,喊来正在坡上栽烟的乡亲们,把他叫醒扶起来,送他回家。他说,不要 紧,歇一会儿就会好的,我还要到下一户易宗国家去了解情况呢。这段路程不过2公里,他却整整走了近四个小时,就这么走一走,歇一歇,直到晚上8点多钟才回到家。这个用双脚走遍全乡数千公里山路的土家汉子,这次不到1公里路却走了一个多小时,完全可以想象他受病痛折磨与煎熬已达到何等的程度,他为人民办事又是何等的执着与坚强!他经常埋怨自己身体不争气,但又总是提醒自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定要把全乡的消茅工作做好,不能辜负党和群众的期望。正如他自己说的:"都解放50多年了,还有一些农民兄弟住茅草棚我心不安呀!" 就是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想之以民,急之以民的高尚情怀,成为他倒下去又站起来的原动力。

    2003年4月6日,是国知父亲 80 大寿,他的亲友说,再忙也要为父亲祝寿。其实,在消茅工作的节骨眼上,国知心里装的全是消茅户,哪里放心得下,结果还是未能前去给父亲祝寿。国知愧疚地说:"我知道我对不起父亲,可党把我培养这么多年,消茅这么大的事,现在这么忙,我总不能因为我一家的事,而误了国家的事吧!" 其实,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国知,又何尝不想尽尽孝,又何尝不想关心自己的家室,又何尝不想有机会休息休息,可他总感到工作还很多,狠不下心来。他说:"我是最基层的民政干部,我们如果不关心困难群众,那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又怎么能体现出来?" 是啊,民政工作不就是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吗?平时,他还要负责一方的救济灾民、低保户优扶安置、婚姻登记、五保供养等等,这些总是在国知的心里装得满满的。

    2003年6月3日,国知已是连走路都困难了。 乡领导准备专门派车送他治病,他仍然婉言谢绝说:"还有最后几户,等我把资料拍完了,再去县里治疗。"他心想,只要落下一个茅草棚,就好像欠下老百姓的一笔债,就辜负了老百姓的一份情。他一直硬撑着,最后几天他拄着拐杖,走一步,喘一口,结果硬是完成了所有需要上报的资料,包括照片、合同、进度卡、付款通知单等等。这些资料堆起来,足有两尺多高,10斤重啊!

    6月11日,国知很难爬起来了,乡领导不得不强行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检查治疗,谁知,诊断结果己是肝癌晚期,万分悲痛的妻子和同事们,对他隐瞒病情80多天。他妻子说:"我们隐瞒他的病情,只是想让他多活几天,可他心里整天想的是'消茅' 工作,只要他能动,就要到村里去,谁也拦不住他,只能干着急呀。"就是在住院期间,他还缠着主治医生,让他出院回乡里去 ,说民政办就他一个人,还有好多事要做,他放心不下。8月中旬,就在他第二次病重在县城住院的时候,仍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消茅的机遇,他对守护他的大哥说:"哥,你去帮我找一个人,我想尽快见到他。"国知迫切想见到的人名叫余宏进,就住在县城,是位客车司机,余宏进来到国知的病榻前,才知道老周要向 他求情,不是为他自己求情,而是替余宏进的老岳父,年近七旬的王定国老人求情,老人家住在椿木营乡长槽村二组,家境困难,住的茅草棚又低矮潮湿,这次"消茅",政府已给老人发了两次补助金,但是光靠这点补助金怕是不够,因此国知请求经济条件也不宽裕的余宏进伸出手来帮一把岳父帮助老人尽快把新房盖起来,余宏进看到老周都病成这样,心里还总是惦记着别人!面对这样的请求,他还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他连连点头,含着眼泪与国知告别,两天之后,他就带着凑来的钱上了长槽村。

    8月31日晚11点多钟,国知肝部剧痛难忍,他的哥哥被迫说出了他的病情真相。国知心如刀绞,他怪罪哥哥,为什么不早些告诉他,花国家那么多的钱交医药费。 9月3日,医治无望的周国知,坚决要求出院,说再也不能花国家的钱了。

    国知病逝的前九天,现任民政助理魏光荣去看他。周国知 在病床上对他说:"我可能熬不了几天了,有几件事情给你交代一下,一是民政工作,面对老百姓要正派、公道、耐心细致,这都全交给你了。二是我爱人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也许会瘫痪站不起来,我和爱人治病,家里的猪、牛都卖了,欠了五六千元外债,两个孩子又还在上学,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请组织上考虑给他们、给我父亲适当的照顾。"当着国知的面,魏光荣满脸是泪,心想:这"照顾"二字,可是国知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向组织上开口啊!在将离去之时吐出的这句话里包含着他对家人的疼爱和羞愧,对组织的真诚和对家人的愧疚交织在他心中,他该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啊!

    弥留之际的国知,躺在家里的病榻上仍然牵挂着他的联系户胡柏春,他派人喊来胡柏春。一见到胡柏春,他泪流满面,伸出一双枯瘦的手,拉着胡柏春,吃力地说:"柏春兄弟呀,我最多只能活个三五天了,这个时候,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呀,我没
有把你帮到最后,让你住进新屋,我对不起你呀!今天,把你喊来,也算是了我的心愿,你要向我保证,在全州检查验收前住进 新屋。"老实巴交的胡柏春早已哭成泪人,想到国知多次到他家问寒问暖的情形,多次为他家的事累倒在山路边,扑通一声跪下说:"我一定做到,周主任啊,我这辈子不知怎样报答你才好哇!"

    挖断山村囚组的张忠圣,原有两间木房,2002年6被大风刮倒,2003年列为消茅对象,是乡领导和国知抓得最早的一个典型。从5月开始到7月20日,国知帮他把打砂机送到屋,自己做水泥砖,仅花两个多月时间,一栋三间水泥砖平房拔地而 起,并安了门窗和电灯,终于使张忠33家住上了新居。这一典型推广后,全乡就有23个茅棚户全都建成水泥砖平房。长飞曹村六组的李子军,原来的房屋还是解放前祖辈留下的两间又小又矮的茅草棚。棚上长满了草,棚里灶前灶后、床上床下蚂蚁成群,大蛇在棚子里安家,破烂不堪,家境十分贫寒,国知痛心得默默流泪。 次消茅,首先把李子军列入对象。他委托李子军的哥哥作为责任人,既要限期消茅,又要尽快脱贫致富。如今的李子军,已经新建了一栋三间一层的水泥砖平房。最为偏远的巳山坪村有个何青山,三代5口人,挤在一间小茅屋里。令人心寒的现实,刺痛了国知的心。尽管路途遥远,他仍然多次去他家,为何青山想方设法换木柱将茅房改为瓦屋,同时装修好,安上门窗和电灯,还筹措资金买药材种子,发展药材。不仅如此,他还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专程到恩施板桥为全乡的消茅户买回党参种子,平均每户发半斤,亲自送到家,使他们不仅住进新居,而且尽快走上富裕之路。

    巴山坪村,有一个组只有5户人家13口人,与恩施市接壤,群众叫"插花组",可以说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但这里的人们,包括恩施市的群众,经常看到国知隔三岔五地家家到、户户落,亲眼看到他将救济金和药材种子送到每家每户,看到他们将茅草棚改为新瓦房。

    一腔爱民之情,一颗助民之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衷心拥戴,融洽了党群和干群的鱼水之情。胡柏春的第二个儿子,在自己的新居,写了一副对联表达对党和政府、对人民公仆的感激:上联是 "好公仆助咱过上好日子"下联是"新时代伴我走进新生活",横批是"党施善政"。胡柏春的妻子逢人就说,周主任是个大好人,他死后我们连个花圈没送上,一想起就流泪。

    长槽村二组的彭雪锋37岁了还没讨上老婆,与70多岁的老父亲生活在一起,住的房屋还是十年前花100块钱买的一个牛栏茅草棚,叫人看了十分寒心。早在2002年,国知就在盘算如何解决他们的住房,在消茅新建住房过程中,国知三五天就去一次,找到村主任和彭雪锋的哥哥,商量民政挤500元、村里凑500元、他哥哥捐500元,新修两间房子。如今,一栋水泥墙、盖着新瓦的新房屋己坐落在公路边。原来隔新屋不远的牛栏屋暂未拆除,彭雪锋经常睹物生情地说:看到原来的牛栏棚,再看今天的新瓦房,我们就想起了周国知。

    范家坪六组的王胜力就是其中之一,"消茅" 结束时终于将茅屋换成瓦屋。他和妻子,一个是残疾,一个是弱智,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娃,在他家境困难的时候,总有国知经常身背竹背篓,为他家送种子、送化肥、送口粮、送救济,两次为他整修房屋。王胜力不会用语言表达感谢之情,心里总是念叨着一句话:周主任是个大好人。

    几乎所有搬迁新居的茅棚户都发出同样的感慨:周主任为我们想方设法,费尽心思,一直到累死,反倒忘了他自己的家。国知乡下的家,是20世纪80年代初建起的一栋简易吊脚木楼。堂屋前方至今还是几根光柱子,是用一大块红蓝相间的化纤纺织布代替板壁遮风挡雨。中堂的右侧还是空着的,其余的板壁或砖砌石垒,或是新旧不一的木板,显然不是同一时间做好的。雨雪交加的日子,仍不能抵挡风寒。一位村民曾这样说:"周主任每年都在为灾民建房,今年又为120多户特困户建房,他要 是有私心,只要从每户人家拍半块木板,就可以把他家的房子搞得像样一些。可是,他不是那种人。"这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只要群众安居乐业,"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忧民情怀呀!而他在乡政府的寝室,更元特殊之处,一栋陈旧的木楼里,两小间套房是他用报纸被糊过的,板壁上挂着的是他下乡时随身带的一把雨 伞、一个黄布包、一个竹背篓,所谓的客厅正中,是一个油漆斑驳的蜂窝煤火炉,一张小而旧的木方桌上,摆放着一台用了十多年的黑白电视机;没有像样的座椅,更无沙发之类的家具,还自然少不了大 小不等的土陶药罐子。睹物思人,让人思绪难平。他一生清贫,一生劳累,一生忙碌,一生奉献,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拳拳之心,一生一世肩负着"为人民服务"这个重如泰山的崇高使命,一言一行实践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坚强信念,每时每事都体现出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公仆本色和精神风貌,一点一滴都恪守着"艰苦勤俭,忠厚待人"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格言。

    高山人不会忘记,特别是困难户、茅草户不会忘记,2003年9月27日,这个飘雨飞霜的日子,国知疲倦地合上了双眼,永远
离我们而去了。他就这样怀揣着对党、对人民不泯的火热信念,元限眷恋地走完了他短暂而充实、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今天,可以告慰英灵的是,椿木营乡127户、 375人的"消茅"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得到了州、县两级的充分肯定。

    国知同志的精神与大山共存。他去世后,遵照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一座视野开阔、林木葱笼的高坡上,让他死后能在高处 看到已搬进新居的困难户、茅棚户住得暖和,过得幸福,他就安眠九泉了。

    党的好儿子,周国知同志,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报告人:宣恩县委宣传部干部牛琪淇)


发表评论  

 
Email:webmaster@cnhubei.com
电话:(027)86774503
传真:(027)86791923
广告:(027)86791923
—————————————————————————————
版权为荆楚网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为达到最佳效果,建议使用800x600或1024x768分辨率
主管: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本站地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大楼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