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卢成汉 特约记者郑福汉 通讯员甘明强
他不是大款。而当乡亲有困难时,他会慷慨解囊。像修路、搭桥一类的公益事情,他更是毫不吝啬。
从一位“穷戏子”,到一位懂经营的国家干部,他节衣缩食。1980年退休以来的24年中,他自己辛勤汗水挣来的钱,没有用到自己、老伴和儿女身上,而是全部洒向了家乡的山山水水,送到了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手中。
在鄂南山区的崇阳县,老百姓称他为山沟里的“活济公”,他就是今年76岁的甘伯炼。
10月8日和9日,老人一大清早跑到该县白霓乡,老甘张罗着要为湾里铺一条水泥路,在乡亲们的引路下,记者才找到这位76岁的“活济公”。
他为乡亲造福,乡亲为他树碑
走在崇阳县一些村头的河流边、石桥上,我们不时发现一些石碑,碑上刻着“百炼堤”,“百炼桥”,“百炼亭”或“无私奉献”等字样。
村民们说,这些路、桥和石堤都是甘伯炼个人捐资修建的,大家出门顺趟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他为乡亲捐款造福,大伙为他树碑立传。
24年来,老甘捐款多少次,资助了多少人,他自己记不清了,但这些石碑却见证了一个平凡老人的济世之情。
在老甘家中,记者看到了一部分他的捐款凭证,粗略统计,从1980年至2003年,捐款收据就有1000多张,捐款总额达到51万多元。
自幼家境贫寒,一生不忘民忧
甘伯炼的人生之路非常坎坷。他自幼家境贫寒,3岁丧母,过继给伯父抚养,8岁起,读了3年的私塾,此后当了个放牛娃,砍柴、做农活样样都得干。1957年起,他在该县文工团、巴陵剧团和县汉剧团工作,是个“穷戏子”。1965年,县财政调他办企业,他先后将酒厂、菌种厂等4家企业起死回生。
1980年,两袖清风的老甘退休。人到花甲之年,本应该颐养天年,可由于甘伯炼办企业在当地出了名,一些乡镇企业纷纷上门请他担任顾问,帮助企业招商引资、推销产品等,许诺利润分成,但老甘一直不为所动。
一件事情,让老甘下定决心进行“再创业”。这年春天,老鸦村一条小溪河水猛涨,河水冲垮了河上唯一的一座简易的石木桥,一过桥村民正好被冲到水中,撞得头破血流。事后,老甘得到消息,赶到现场查看。他发现如果不及时将桥修好,数百名群众出行极不方便,学生上学要绕行好几公里。可是,修桥要钱,但他囊中羞涩,看着村民们焦急的样子,他的内心不是滋味。于是,从1983年起,他开始兼任几家企业的顾问,起初的想法是挣钱修桥。
退休再献余热,热衷修路铺桥
为了帮助企业推销产品,他不辞辛劳,走南闯北。途中曾三次遭遇车祸,至今留下脑震荡的后遗症;有一次在山西太原,为保护公款,他的右眼被扒手打得几乎失明,回到家中,老伴洗他衣服的时候,竟洗出一盆血水。老伴心疼地说:“你再不能这样不要命了,不要再出去了。”
凭着一股韧劲,加上他多年的经营之道,1983年至1993年11年间,老甘为这些企业创造利润300余万元,得到了50余万元的分成。
有人说,老甘挣了这么多钱,该安享晚年了。但老甘没有这么想,而是准备将这些钱全部用于为乡亲们修桥补路。为了征得家人同意,他召集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起初,老伴不同意,说:你拼死拼活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过几天安逸日子吗?
“一个人一天也只吃三顿饭,睡一晚上的觉。达到这个标准,就足够了。”老甘想得很开。他有一子三女,都已成家立业,倒是十分赞同老甘的想法,他们认为,只要老人家钱用得舒畅就行。
在子女们的开导下,老伴如今成了甘伯炼修路铺桥的得力助手。
13座乡间凉亭,13道别样风景
在崇阳县的一些山头,水渠边和十字路口,有13座琉璃瓦相间的凉亭。村民告诉记者,这是老甘为乡亲们修的,既能遮风避雨,又十分美观。
修一座这样的凉亭少的6000多元,多的1万元,老甘捐款购灰沙和水泥、钢筋,还兼任质量监理,老伴毫无怨言地给他当帮手。
老甘说,之所以要修凉亭,是因为村民在野外作业时,遇到下雨、下雪,没有可躲避的地方,修一些凉亭,让他们在辛勤劳作之余,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如今,老甘修的凉亭,还成了村民夏夜乘凉的好处去。金沙镇的村民金强说,由于凉亭一般建在通风处,十分凉爽,连蚊子都很少。
由于一些村陆续通了车,建在十字路口的凉亭慢慢变成了候车亭,在这里候车,雨淋不着,日头晒不到,村民可轻松候车。
捐资凿山开道,山民百世传佳
崇阳县金沙镇海拔300多米,自古以来,山民进出山只有一条千万人踏出的窝窝坑,就是在大白天,时常有山民或牲畜不慎落进深渊的惨剧发生,夜晚,更是没有人敢走这条“生死路”。
1993年,64岁的老甘带着老伴实地察看,决定在窝窝坑的基础上,在岩石上凿出一条台阶式的山道来。当年秋天,他出资3万多元,村里出劳力正式开始修路。半年多时间,他与村民吃住在一起,硬是抢在第二年春,凿出了一条山道。自此,这条山路再也没有发生过意外。
路通了,山里山外串在一起,昔日僻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娶媳妇的、做寿的,走亲访友的,做买卖的,络绎不绝。
山民们将这条路命名为“伯炼路”,并镌刻一首小令:“峭壁上金沙,鸟道难爬,崎岖险阻令人嗟……捐资修蹬路,百世传佳”。
翻山越岭探清泉,山里人家乐欢颜
山里人最缺的是什么,水。放牛娃出生的老甘深知这一点。该县有个阴塘村,海拔数百米,吃水靠下雨,除春季外,山民吃水要到山下担。正因如此,当地流传“有女莫嫁阴塘村,三日不下(雨)无处钻”的说法。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这个村的小伙子娶上媳妇都很难,老甘决心引泉上山,“成人之美”。
2001年,73岁高龄的老甘翻山越岭,为村民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座山壑的腰部,他发现了一处茂盛的青苔,他出资请人挖了10余米,清泉顿时涌出,山里人吃水再也不愁了,他们像过年一样,燃放鞭炮。
如今,村里到了婚育年龄的小伙子,全都娶回了新娘。
一生勤劳俭朴,两个心愿未了
记者在老甘家采访时,看到他家十分简陋。18英寸彩电已用了十几年了,一台洗衣机和冰箱已是锈迹斑斑。
老两口睡的床,还是用长凳拼起来的“硬板床”,老甘笑哈哈地说:“睡硬板床不腰疼。”在生活上,半斤红烧肉,外加自己后院种的小菜,一点豆腐,这就是老人一天的菜谱。外孙有时送来几条鱼,算是改善了生活。
老甘说,两年前,企业奖励的钱已花光了,如今他还有700多元的退休金,足够过日子的。但为乡亲做的两件事,只做到了一半,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它。
老甘说的两件事是,白霓乡老鸭村的一条通湾水泥路和一座水塔。
3年来,他四处找熟人,托朋友筹集资金,共筹得善款十几万元,并请人将2公里的通湾路的一半铺成了水泥路。为让村民吃上自来水,他花钱请人挖好了一口大水井,买回了抽水泵,现在只差建水塔和延伸到各家各户的水管。
为了这两件未了的心事,甘伯炼不顾70多岁高龄,仍四处奔波,筹措资金。连日来,他正组织村民夯实路基。他说,一旦资金到位,就开始铺水泥。
[编辑观点]奉献与和谐
周保国
奉献是什么?它是一种思想,一种人生境界。
早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人诗篇。甘伯炼的无私奉献精神、人生境界,不正是杜甫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吗?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新的矛盾也会出现。应当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关键之一,在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形成社会阶层之间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甘伯炼等人的无私奉献的义举,正是传承了这种美德,也无疑为社会构建了一种和谐。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是一种自私、狭隘的自利主义,这种心态的直接后果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社会风气的倒退。
如果人人都为他人着想,默默奉献,这个世界将是何等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