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余彬)

著名农田水利工程学家张蔚榛院士和他的博士生

张启发院士和他的博士生们
今年9月,武汉大学17名副教授被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1岁,这在学界、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武汉有四千博导,位居全国三甲
博士,顾名思义,是博学之士,知识渊博的人,在我国古代,博士相当于“国子”、“国士”、“大士”。在现代,博士是学位的最高一级。那么,比博士更“厉害”的是谁?当然是博士生的指导老师了。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建立之初,所遴选的首批博导多是学术造诣高深的老教授,是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创始人。
近年来,随着博导制度建设的专业化、年轻化、多元化,以及评选体制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博导数量不断增加。湖北省是教育大省,武汉是全国的教育重镇,从博导的数量上可见一斑。据相关人士测算,仅武汉地区高校的博导就有约3000人,加上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博导总数约在4000人以内。总数在全国居于前三名。
武大有800多博导,年龄最小仅31岁
最近,武汉大学做出惊人之举,17名副教授当了博士生指导教师。
据校方提供的信息,这批副教授平均年龄37.5岁,最小的31岁,都有博士学位,都有留学经历,都有本领域领先的学术水平,都有过得硬的学术成果,都有科研课题、项目和经费。
“总之,他们完全够格当博导。”武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博士生指导教师只是岗位,谁状态好谁干。”
周叶中还告诉记者,目前武汉大学共有博导800多人。他介绍,武大评博导的权力已经下放到各个学院,院方评出来后,校方只认定一下。
而在1995年前,博导的评审权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控制,此后权力下放到各重点高校。眼下,已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淡化的趋势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印证。该厅学位办问青松处长对记者说,武汉地区高校到底有多少博导,厅里没有统计,这是各个大学自己的事情。
从前的博导,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
“我们读书的时候呀,只有学部委员才能当博导。”78岁的吴国栋是湖北省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当时武汉地区那么多高校,只有几位学术大师有资格带博士生。我记得有测绘学家王之卓、法学家韩德培、数学家李国平、医学家裘法祖、农学家章文才。”
那时博导少而又少,基本上都是院士,享受着跟国家领导人不相上下的待遇。
改革开放后恢复导师制度,国务院于1981年11月颁布了首批博导名单,一般都有留洋的博士学位。
吴老2000年搬进武昌茶港地区一栋博导楼里,住房面积140平方米。吴老在家里笑谈道,当年的分房排序,能看出当时博导的地位,而且博导与博导还有差别。“排在最前面的是院士,紧跟着依次是学校的一把手、在职校领导、国家评的博导、上世纪五十年代评的教授、正厅级离休干部、学校自评的博导、教授。”
“后来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博士生越来越多,博导也跟着多,学校自己就能评,也就不神秘了。”
现在当博导,更多是荣耀
与武汉大学不同,华中科大、武汉理工大、中国地大、华中农大、华中师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几所部属院校,博导的评审权仍掌握在校学位委员会手上,在这些学校当个博导,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
华中农大学位办李春科长说:学校评博导是“通讯评估”,也就是“盲评”,候选人的材料寄到谁手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很严格的。该校共有150名博导。
当博导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知情人透露,博导的实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博士生当自己的科研助手,把自己从琐事中解脱出来;另一个好处就是免去了上大课的烦恼。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200名教授,其中65名博导。博导每带一名博士生算50个课时,带6名则有300个课时的工作量,相当于普通教授给本科生上300堂大课,比较而言,前者轻松而后者何其沉重。
相比之下,由于无权自选评定博导,省属高校的博导仍是“物以稀为贵”。湖北中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是少数几个拥有博导的省属大学,博导总数仅在80名以内,其总和不及武汉大学一家的十分之一。
武汉科技大学评选博导有许多硬杠杠:须是教授,有博士学位,有9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至少有2篇被三大索引收录,获过省部级三大奖,有课题、有项目、有经费。用这些杠杠评下来,该校91名教授只有19人荣任博导。
博导是学校的门面,能得到特别的爱。湖北中医学院博导人数在省属高校中名列第一,有29人,带着100余名博士生。该校特别设置了博导津贴,每月350元,在此基础上,每带一名博士生每月再发津贴100元。该院研究生处处长马骏说,博导们都是身怀绝技的老中医,他们如果“下海”的话,远远不止赚这么一点津贴费,这笔钱体现的是学校对他们的尊重。
最老、最小博导,均出自武大
由于没有一个机构牵头来管武汉地区所有的博导,记者多方比较,初步锁定:健在的最老的博导是韩德培,最小的博导是尚政军,两人均出自武汉大学。
93岁的韩德培老先生头脑清醒,风度翩翩。这位国际法专家于1981年首批入选中国博导阵容,担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法学会名誉会长。如今老先生已是桃李遍天下,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是博导了,武大副校长、国际法博导黄进就是其中一位。
最小的博导尚政军,2002年博士毕业,2003年晋升为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副教授,今年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其年龄正好是韩德培教授的三分之一。他有3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手头正主持3个科研项目,经费41万元。
博导大户,仍是院士
从武汉各高校目前的情况看,两院院士仍是带博士生的热门人物,他们大多是博导大户。
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算得上是博导大户,总共带了50多个博士生,正在带的还有31个。张院士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大师级的科学家,他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水稻基因图谱等十余项重大科研课题,手头上正在做着总经费1.8亿元的水稻基因项目。校方专门给他配了四、五个教授,联合指导博士生,他负责大方向,教授们负责各自方向,学生则专攻各自的子课题。
双院士李德仁是全国最优秀的博导之一,带着数十个博士生,他指导的三名弟子的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李院士带博士生的诀窍就是争取国家重大课题,组成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联合攻关团队,在实战中完成高水平论文。
许多院士都是采取导师小组的模式带博士生,因为“院士的博士生实在是有点多,一个人无论如何也带不过来”。
武汉科技学院程胜慧副教授正在武汉大学化学院攻博,师从张高勇院士。
张院士是大忙人,既是武大教授,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轻工行业首席科学家,在全国“有好几张办公桌”。程胜慧说:“向他请教一次真的胜读几年书,他对本领域的最新动态了如指掌,清清楚楚地指明你科研的方向,而且把你问的点上的问题转化为面上的问题,带动你完成质的飞跃。”
程胜慧等人平时由副博导带,副博导是留英8年的博士,也是院士的老学生。日常管理由刚毕业的博士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