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视台 王 丹
新闻媒体用科普作品去感染受众,是要通过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传播科学,让受众感到科学技术的深刻、生动、可亲、可爱,让受众在科普作品的,陶中,培养科学意识,提升科学素养。如何实现这些,需要我们多加思索。笔者从CCTV-10大型电视科普栏目《科技之光》的实践中感悟到,科普作品中方方面面的细节展现是提高科普效果的绝好途径。
一、“三贴近”要求科学传播具备感染力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要求。在确保导向正确的根本前提下,把提高引导水平作为条件和保障,成为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两个关键点。只讲导向,不讲水平,导向的正确性就无法实现。与其它方面的宣传工作相比,着重于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科学传播工作(过去说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只要不涉及伪科学的东西,一般不存在导向问题。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在从事科学传播的过程中,问题更多在“水平”上,主要表现在:看待科学技术,是站在专家的角度还是站在公众的角度?是着眼于理论价值、学术水准还是群众的实际和生活?是着力于科学的精神与文化还是科技的本身和应用前景?是硬性表达、简单抽象还是软性表达、生动刻画?只有站在“三贴近”的思想高度来思考、来实践,把相关问题都当作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细节加以研究,从实际出发、为群众着想、向生活靠近,力争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上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二、科学传播需要细节来感染受众
科普作品的题材无论大小,都存在如何表现的问题。因为科技领域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深奥难懂的,这是科技的专业性决定的;而科学传播工作却面向大众,具有广阔的传播面,这是科普的通俗性决定的。要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科学传播者必须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没有足够多的办法、足够新的技巧来表达定难实现专业性和通俗性的沟通。这里说的办法和技巧就是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细节。抓住了形形色色的细节及其表现方式,就实现了科学技术和普及之间的有效沟通,就使得科学传播具备了充分的贴近性。
细节无处不在,而细节又特别容易被忽略。忽略的理由既有意识不到的原因,也有钻研不深的原因。为此,编创者不光要懂得相关的科技知识,还要具备加工润色的文字功夫、音乐才能、美学基础、电脑技巧等,力图文理皆通,以求在科技与人文两大领域更多地寻找到表达细节的突破口和展示面。
科普作品与学术文章的显著区别还在于其文体的多样性,它的品位、选题、体裁、文风、结构、标题(对于电视媒体而言,还有主持、配音、音乐、音效、画面、动画、特技、字幕)等构成了创作的内涵,也正是全篇的细节所在。它们中的任意一项都有吸引人、感染人的创作空间。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没有吸引人、感染人的诸多细节是关键。
三、细节感染人的实例
由我们制作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科技之光》栏目,一度把关注的题材放在古今中外的伟大建筑上。我们从中了解到:葡萄牙这个天主教国家,历史上修建过许多恢弘雄伟的修道院,其中石雕的珍奇植物简直比实物还要逼真,让人置身其中的时候,恍惚感觉不是在石头的建筑里,而是在棕榈树林的光影下。这就是葡萄牙的建筑风格:宏伟之处不失细节,细节之处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无独有偶,类似的现象在中国安徽省、江西省一带的徽派建筑中也有体现:中国明清时代的工匠们把木头当作金银首饰来雕刻,形成了精美绝伦的木雕门、木雕窗、木雕梁、木雕房甚至于木雕楼!
由此,笔者不禁联系起科普作品创作的风格。如果把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当作恢弘雄伟的建筑来看待,那末,建筑中无处不在的精雕细刻将为它平添许多魅力———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把石头或木头当作金银来雕刻的魅力,把枯燥艰深的科学技术生动细腻、鲜活逼真地表现的魅力。
有了这样的共识,《科技之光》栏目的编导们就力图用不同的细节反映丰富的内容,以求引导观众倾心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我们在2004年8月1日播出的节目中介绍了位于浙江省嘉善县的千年古镇:西塘,片中的几个细节起到了锦上添花、引人注目的效果。
“西塘”一片是从建筑的角度展示中国古代民居的美丽和科学,其中溶入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化传统,使得科学与人文相得益彰。有一个细节是把古朴典雅的中国民族音乐铺垫在对西塘的叙述之中,使全片显得古色古香、余音缭绕,大大加强了片子的感染力。
片中对画面的处理也力求古朴自然,画面如同一串串的水墨画,渲染了西塘的原貌风格,赏心悦目。这些细节将观众的眼球牢牢吸引,在观赏中领悟到我国古建筑的科学之美、技术之妙。
(编辑:潘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