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9期>>本页       
 
新闻传播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2004-11-02 16:07:06)

湖北电视台 唐晓煜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晓菲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和使用时,有很大的语义模糊性。我们首先对其进行语义界定,以便在一个相对清晰的背景下探讨问题。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有学者认为,西方人文思想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普罗塔哥拉,中国的人文思想的源流则是春秋时期的晏子、管仲以及孔子。要从其本源探究,分析不同的分支流派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因此我们仅从学科层面理解人文精神,简要地归纳出它的核心含义。

从学科层面理解人文精神,可以将它看作是从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中提升出来的系列价值观念、共同准则和规范特点等。人文精神体现为以人为中心(开掘主体感受)、推崇觉智、追求美好、重在达就良善、实现浪漫情怀、向往健全完美的人格等等价值理念。人文精神的鲜明指向性就是人本身,而不是客观外界的物的状况。通俗的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趋向。

与人文精神相比,科学精神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关科学精神的表达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有的将其归结为“启蒙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或是“求实的精神、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毫无私利的精神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有的归结为“认识论层次上的理性精神,功能性层次上的创造精神,社会关系层次上的伦理精神,价值观念层次上的献身精神”,或者“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我们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从科学作为学科的意义上总结和提升科学精神,可以归结出以下内容:以物(外在对象)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规律,推崇理性,重在获取真知,注重实证判据,实现最大功效。

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注重情感、直觉、人格塑造等方面,人文关怀是其世俗体现;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规律,通常体现为“客观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实证精神”。

二、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

从人类社会产生,就有了意在了解新闻传播新闻的人类传播活动,人们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新闻传播活动产生的客观依据。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新闻传播依据自身的内在规律不断发展。从最早的口头传播到以文字为媒介的符号传播,随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第四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新闻传播活动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面貌。

新闻传播活动的无处不在,大众对信息渴求使如今的媒介地位越来越显赫,新闻传播学也成为“显学”。在这种热闹荣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新闻学这门比较年轻而且光芒四射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学的诞生和发展一直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往往束手无措,他们需要通过媒介了解信息,需要信息构建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作为参照的“虚拟世界”前,人们会有一种安全感,根据所接收信息作出对外界变化的应对,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公众出于对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可能的关心而关注媒介新闻,而新闻所关注的事,无论是自然界发生的事还是人世间发生的事,大多都同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新闻从不问津同人完全无关的事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既是事学又是人学,是与人密不可分的事学。新闻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受众为本”的路线和“新闻本位”路线就是人文精神的鲜明体现。“受众为本”就是从受众的需要和爱好出发,通过各种合理有益的服务,以获取受众的最大满足为最终目的。在满足受众的同时,传媒本身也会人气急升,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回报。

在共同的信息本体前提下,“新闻本位”有着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认为新闻是报道者对客观世界的纯客观的反映、复制,没有(不允许有)任何主观的看法、评价、意见。一种认为新闻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复制,其中蕴含着报道主体的看法、评价、意见。这些主观的意见往往通过这种方式干预和影响公众对信息的认知。这两种解读其实是以不同方式实现其对人的关注和服务,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取向。

要探讨科学精神对新闻观的影响,必须先考虑科学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特殊作用。考察新闻传播史,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不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每一次新科技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运用都会将新闻传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它包括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它主张科学认识来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精神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坚持新闻传播有自身的规律性。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和规范着自身的发展,尊重新闻规律,新闻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张力中报道新闻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共同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有理性地、客观地报道新闻,并且在对新闻的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态度。

首先要客观、理性的选择、报道事实。事实是多种多样的,传者在挑选事实时,必须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对待事实,用理性思维分析各方面的事实,争取给公众提供尽可能真实全面的信息,考虑各种社会存在因素,发挥监视环境的功能。媒体片面突出某些事实而忽视另一些事实,反而会使公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和支持。我国长期以来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就有这方面的缺失。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侧重于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对灾难事件本身、灾难事件的受害者缺乏必要的关注,有时甚至出现“化悲歌为凯歌”的报道,大兴安岭火灾和“渤海二号”翻船事件的报道就是如此。

在媒介发展飞速,媒体监督力度日益强大的今天,媒体对灾难事件、紧急事件的报道更需要坚持真实客观、理性和及时。受众往往根据媒体传播的内容确定自身的对策,媒体真实客观地报道灾难事件,理性地分析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关怀事件中的受害者及相关家属,这就会对社会起到预警和舒缓紧张情绪的作用。2003年我国媒体对非典疫情的报道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只有真实、客观、坦荡地面对事件本身,才能尽快消除灾难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尽量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近两年来我国各大报纸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比以前有所改善,在对事件本身和受害主体的报道方面有所加强。重庆虹桥垮塌、广西南丹矿难、山西运城矿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介的介入才得以曝光。媒介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追根溯源,深入挖掘灾难发生的复杂背景和主客观原因,分析灾难造成的种种影响,并展望事件发展的趋势。这种态度下的灾难新闻的报道,就会唤起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醒人们树立环境道德和伦理道德意识,减轻和防范灾难,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传者要“以人为本”。传者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决定传什么、怎么传。虽然“受众本位”的路线目前成为各大媒体的标榜,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媒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主要体现在传者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上。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记者采访手段的日益丰富,采访对象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有所增大。特别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和有争议的报道中。在灾难发生后,记者为了抓取“生动鲜活”的现场,挖掘所谓的“人性化细节”,往往不顾灾难受害主体及其家属的悲痛,追问事件发生时的场景,拍摄下他们悲痛欲绝的表情。这些粗鲁的采访方式往往对某些特殊的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在报道中,采访对象在一种完全无知的情况下,受到某些记者诱导式甚至设计式地采访,然后记者将这种“非常态”状况下获取的图片、图像和文字公之于众,对采访对象来说有失公平,也侵害了他们的个人隐私权。

媒介发挥监视环境,守望社会的功能应该以为公众服务为基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相信理性力量,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为一体的媒介才是近乎理想的“社会公器”。

(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