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工人报社 张厚东
2004年3月4日,一个月光皎洁的初春之夜,武钢工人报第一采访组记者和特约记者一行登上前往南京的汽车,拉开了武钢记者万里行活动的帷幕。至4月13日,第三采访组从潇湘大地返回,武钢工人报与武钢用户服务办公室、销售公司、股份公司销售部联办的大型市场采访活动圆满结束。
与企业众多部门一起组织如此大型异地采访,在该报还是第一次。整个活动历时40天,行程万余里,采访大型钢材市场、重点用户、重点工程和经销商近百家,发回新闻百余篇。贴近市场,直面行情,与众多专家一起分析探讨市场走势,在经济新闻深度报道上作出了有力尝试。此外,采访组一路向客户宣传武钢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发展远景,展示了武钢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企业形象。“恰当时机组织的一次恰当行动”
今年开春,国际国内钢材市场销势旺盛,价格一路攀升,其历史高位运行之势令业内人士亦感茫然。
钢市升势还能多久?各地资源需求及价格差异几何?本企业产品此间实际销运情况怎样?经销商、直供户又有什么反映?活动联办单位的三位负责人认为,选择这样一个时期派出企业记者到一线,贴近市场了解行情,走进用户倾听呼声,是在一个恰当时期组织的一次恰当行动。
同时,全国新闻界正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武钢工人报将此列为改进工作作风,落实“三贴近”方针和改进经济新闻的举措之一,努力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拓宽市场报道面,力求将原专栏《市场之声》办得更新更活。
为此,武钢领导对记者市场万里行活动十分重视。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与报社领导一起拟订方案,参加行前诸葛亮会,主持出发仪式,为记者送行。异地采访和市场新闻的一次探索
毋须讳言,企业报近些年改进经济报道,增辟市场新闻,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就采访而言,真正深入市场前沿,贴近厂商采访的不多。
到茫茫市场采什么,写什么,登什么?是这次采访活动策划的核心,也是整个行动的难点。一般性报道,所到之地钢材市场行情和用户对本企业产品的反映是不够的,必须在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和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实际操作中,我们也煞费了一番苦心。
首先,从市场行情入手,作好第一层面即传递信息层面的报道。第一路记者首站抵达南京,发回报道《南京市场看销势》。此后在天津、西安等地也发回类似信息,如《华北钢材价格趋势趋稳》、《西北市场:型材价格上扬销量大》等。
第二,以武钢产品销售服务情况为重点,作好第二层面即探讨市场和走访用户层面的报道。各路记者除走访市场和经销商外,还先后深入到南京依维柯制造公司、杭州湾大桥工地、深圳蛇口工业区、美的空调集团、广州新机场等用户走访,发回《依维柯免检使用武钢材》、《岛战役的品牌效应》、《总经理敲开日立之门》、《西北望“三真”射天狼》等报道。
第三,以市场分析为亮点,作好第三层面的报道。直面市场,与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深入探讨,写出《潮起潮落看钢市》、《华东三大经销商话钢市》、《矿石涨势为何迅猛》等一批较有分量的文章。
第四,以钢市为中心,作好第四层面即整体辐射的报道。辐射既是跨地区性的,也是跨行业性的。如《“浙江现象”背后的勃勃生机》、《无锡风光在制造》等。
应该说,此次行动影响最大、效果最佳的是第五层面的报道,即问题性报道。记者一路上收到不少用户和市场的建议与呼声,其中宝鸡石油钢管厂停机待料、产品质保书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我们请示公司领导并与有关部门商量后,公开见报,跟踪报道。在总经理的重视下,问题迅速得到解决,企业十分感谢。
最后,三路记者返汉集中拟题、写稿,报纸以《万里归来话市场》为总栏目,编发了一组回归报告:《长江三角洲的魅力》、《珠江三角洲的忧思》、《华北西北的咏叹》。有关专家评价,这是企业报市场报道的一次成功探索。圆满成功的一点启示
如此规模的一次行动获得顺利成功,一点重要的体会是与企业多部门联办。联办优势在于:一、得天时。什么时候出发,此季节走何路线,选择哪些采访点?长期跑市场的同志深知。二、取地利。不知道市场门在哪,少不了费周折,有人引路,自然高效。三、借人和。不熟悉用户和商家,也许门都进不了;进去了,也许对方持有防范心理,朋友陪同,采访交流自然方便多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借脑袋”。我们这次在联办单位聘请了4位特约记者。他们都是业务骨干、市场行家,且文字能力也很强,在采访报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之,此次活动着眼“凝聚工程”,着力新闻创新,在提高职工满意度和用户满意度上取得了预期效果。读者、许多用户和经销商对此次活动称赞不已。
(编辑:肖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