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0期>>本页       
 
画面:电视记录片的第一语言


(2004-11-08 17:27:59)

湖北电视台 毕小刚 鲁 澧 成 长

1895年3月,法国人路易·卢米尔用短片《工厂的大门》展现了他的发明,于是电影就以纪录片的形式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匈牙利电影家贝拉·巴拉兹提出:“纪录片负有用画面纪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可见,纪录片在人类发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影视中的基本表现形式———画面在纪录片中所处的地位。因此,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中,对镜头理性的把握尤为重要。

这里以湖北电视台拍摄的《寻找麋鹿》为例。本片讲述的是1999年石首天鹅洲麋鹿保护区的一群麋鹿和为这些麋鹿奔波的人们所发生的一些故事,表达出在近乎凝固的生活状态中鹿与人的挣扎与渴望,从而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一部纪录片,不同的制作者,因其个性特征会出现不同的创作倾向。当然,制作人面对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会依据其不同的美学特征和不同的审美价值而导致创作手法的不同,但最终采取何种形式与倾向,仍取决于创作者本人。这样,多种风格的纪录片就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不论什么样的形式和风格的纪录片,都要求摄像在构思拍摄过程中不能像拍照片那样,仅仅考虑一幅画面的完美,必须注意所有拍摄镜头的协调和统一。

当摄制组进入保护区,发现1998年的大洪水给这里带来的毁灭性的破坏,不少麋鹿四处逃散。11名护鹿人依然反复地进行着每天一次的寻鹿,工作单调而乏味,生活节奏缓慢而沉重。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导致这些人性格的沉默寡语、憨憨木然。于是,摄制组在拍摄中尽量使摄像机不动或是节奏缓慢地运动,让呆板的构图、静止的拍摄、冗长的镜头在这里不再是孤立的表现方法,而是一种形象,一个典型存在的构成部分,展示形成这些人性格的平淡而枯燥的环境,尽量使内容表达和风格化处理达到完美统一。

凡事又要讲变化。人坐久了,也想站起来活动活动。当摄制组再一次进入保护区,看到仅有的几十头麋鹿以及小鹿“娇娇”时,使我们在静态中找到动感的一面。因此,在拍摄麋鹿时,尽量抓拍一些麋鹿的动态行动,或者运用镜头外在的运动。例如“娇娇”将自行车弄倒、抢吃小孩手中的高粱等镜头,这样就使生活乏味而单调的保护区基地,因为有了调皮可爱的小鹿“娇娇”而显得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好印证了《易经》中的一句话:“人生不变我则思变,人生必变我则应变,人生所变我则造变。”同时,这个片子的整体风格也就自然出现了。全片在静态之中,配一些运动镜头,把写意和写实有效地汇合起来,并恰当地进行比例分配,使画面富于变化,不满足一成不变的格调,让全片显得浑然一体、和谐统一。

有了一个统一的风格后,接下来就应该考虑所拍摄的画面内在的张力。任何艺术都是靠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文学靠文字语言;绘画靠线条、色彩;音乐靠音符、旋律……而电视则靠画面,即用具体可视的画面形象反映生活,阐明作品的主题,介绍剧情、环境、气氛和塑造人物的形象。作为一种手段,它必然反映使用者的立场、观点、艺术水平和创作风格。因此,电视画面不仅是客观纪录,也是电视工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

画面是我们传达信息的载体。画面美不美,有没有意境、内涵、张力,将直接影响观众的审美情趣,说白了,也就是观众爱看不爱看。好的环境为我们拍出漂亮的画面提供了先天条件。黄山云海、泰山石刻、桂林山水等著名的自然景观是好环境,但我们说,一个片子选择的环境好,主要是指这个环境是否充分展现主题,深化主题,是否能真正地融入情节的变化中去。在拍摄《寻找麋鹿》中,我们发现天鹅洲很美,不管是洪水过后的一丝凄凉,还是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均给人一种不同的享受。在拍这些空镜头时,摄像尽量使这些漂亮的画面与护鹿人的情绪或者同现场氛围融为一体,使空镜头不空,让这些美丽的画面富有她内在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如拍摄陈华斌找鹿时人不见了,在这一段中,摄像选择了两个主体:太阳和情绪逐渐变化的李主任。太阳是随着它不断地下降拍了多次,先是高高在上,接着是挂在芦苇上,再就是一片余辉,直到最后天黑下来。这一组镜头明显地起到电视画面的叙事与表意的两大功能。它不仅仅表现了寻鹿、打鹿时间的漫长,同时也与李主任焦灼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寻鹿工作背后的危险与艰辛,引起观众细细地品味,激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同时也是对自身命运的了解与关注,展现了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思想。也就是说,从一些精心捕捉的零碎的变化着的自然与生活中,获取动的片断的瞬间,巧妙地表达出某一种现象,让观众去思考。

谈到对画面的选择与创作,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既老且新的问题,即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罗丹在《艺术论》中一再强调:“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脸、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在影视创作范畴中,只有纪录片才能与客观生活极其地接近,并能如此真实、完整地经历自然与人生的发展与变化。

在拍摄《寻找麋鹿

》期间,由于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每天始终如一地外出寻鹿,这就决定了表现这个过程以跟踪拍摄为主。但是,怎么来表现寻鹿这一枯燥的过程?怎么来跟踪?怎样才能既真实地展现又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呢?首先,电视纪录片不是要让人们获得一种生活流程的概念,而是要让人们真实地感受生活。人们只会对真实的画面和内容才能受到感染,才能去思考,去感受。在纪录片的拍摄中,生活本身只是素材,而不是全部照搬到作品中。现实生活需要经过选择、剪辑,但必须是在不影响“原生态”的同时,让真实为最高原则的纪录片美学在拍摄中展现。在这个前提下,作者的造型意念为之服务,适当地运用创作技巧,才能形成一种具有思想、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寻找麋鹿》摄制组在制作期间让画面更多地从另一面来说明一个过程:“寻鹿”多次重复使用在不同环境下的脚步特写和在寻鹿、打鹿过程中人们不同的面部表情;保护区基地逐渐变化的过程;小鹿“娇娇”的生长过程。从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环保工作的任重而道远,唤起人们对自己所生存环境的保护。如在拍护鹿人信心十足地前往麋鹿出没的地方,准备将外逃的麋鹿赶回保护区的时候,途中听说由于当地人的驱赶,麋鹿又跑不见了。当时摄制组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将护鹿人现场的那种失望与无奈的心情反映出来,因此就选择了护鹿人的面部表情为主要表现对象,将镜头角度固定,方位少变,使景别跳动不大,从而更直接、形象地让观众从他们的眼神中真实地感受到内心的焦急。在拍打鹿的情节中,大部分采用了跟拍的手法,节奏较快。这与整体拍摄的那种凝固、缓慢很不协调,但正是这种不协调,更能达到一种效果。平实,散淡的画面,观众看多了会产生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当镜头出现匆忙的脚步和快速装填麻醉子弹这一过程时,人们的心就一下提了起来,鹿打到没有?人找到没有?这种跟拍效果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它充分体现了护鹿人工作环境的恶劣,生存条件的艰难,显得更真实可信。片中多次出现了不同环境中寻鹿的脚步,它不仅能转换时空,同时也蕴含深意:不论过去,现在,将来,在这片共同的家园中,让动物和人类和睦相处,我们还要朝着一条漫长、坎坷的环保之路走下去。所以说,纪录片的关键并不是在形式上讲究对那些造型手法的运用,给人所谓的一种概念真实的感觉,而是能否选择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与美学特征,并且艺术地表达出创作者对生活的解释和对话,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只有真实的过程,观众才会真真实实地去感受生活、经历人生。

总之,电视纪录片的种类很多,表现形式也很多,镜头的拍摄一定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盲目地照搬某种形式,只能破坏内容的表现。真实不等于客观物质的复原,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不等于一条新闻的拍摄。电视的表现是画面,画面是表达电视纪录片意境的主要手段。因此,拍摄电视纪录片还需我们去选择,只有真实生动而又有意境的视觉形式,才能使观众看得明白,才能使观众接受。

(编辑:徐蟾桂)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