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电视台 江 山 张 驜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除了从其思维的特征和所属类型分析外,必须回到新闻思维主体的目的性上来。
做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规定传者主体的能动性为认识事实、再现事实、还原事实,“新闻终归是以事实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这一鲜明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因此,在新闻思维的过程中他始终保存着客观事实的形象,保持着事实感性的特点,在新闻实践中,新闻思维对事实材料的吸收和整理,都必须服务于还原事实这一基本目的。所谓还原,即是新闻事实可以形象性地在新闻实践中予以再现并将事实传递给他人。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主体的任务是传递事实,事实(自然事实)经过传者的引入成为新闻事实,再变为新闻作品,新闻思维过程即新闻主体思维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事实由客观存在经过新闻主体的思维加工变成观念的存在,又重新通过语言、符号、声像等形式重新变为客观的东西。因此,在事实的传递过程中离不开传者主体的中介作用,正是由于传者思维的介入、使客观形态的事实转化为渗透着主体情感、意志和情绪的主观形态的事实。
也许有人提出质问,如何经过传者主观的加工,事实还仍然是事实,其实这既是对事实的误解也是对主体性的误解。这里的新闻事实不再是自在的自然事实本身,它是经过传者的能动作用重新整理的,但这种整理以尊重客观事实的存在为前提,而不是随意的把主观性理解为狭义的盲目的主观性,即主观随意性。
确实,主观随意性可以不顾事实本身而歪曲和捏造事实,但是随着新闻实践的推进,人们认识到主观随意性是可以克服的,随着人们对认识的深入了解,认识到主观性的更广阔的层面,即主体性的层面,即主观能动性的层面,记者通过理解事实,将自己的理解溶入事实之中,传者的这种指向事实主观能动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新闻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以服务于新闻实践的功能为目的,新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就在于新闻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即“记者的眼光永远是追随事实”。
当传者主体随着时代发展把认识事实、表现事实由一个自然的行规化为自觉的目的时,指向事实本身的主体能动性就产生了,追求事实的指向一旦由外在的尺度转化为内在的需求,真正的新闻思维就产生了,这就可以称为事实思维。成功的新闻记者都在其新闻实践中显示出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新闻思维的独特魅力,黑格尔曾经称有些人的天职是做世界精神的代理人,那么新闻记者的天职无疑是做事实的代理人,许多新闻记者正是由于认识、表现、记录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事实而名留青史。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给我们提供了尊重事实的新闻思维的范例,正是追求事实,正视事实的思维方式和勇气,使新闻记者转移抛弃原有的立场和偏见。约翰·里德和斯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不是革命者,但是他们重视事实的力量,在他们的头脑中新生事实就是热爱真理,斯诺从一个“为某种边疆梦想所吸引”的怀着“冒险家”的心情来到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度,到最终向世界真实地介绍中国共产党人和红色军队斗争的史实,这其间,正是尊重事实的新闻思想所起的作用,在真正的新闻记者的头脑中,不是任由主观偏见扭曲事实,而是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成见。
中国的范长江也是如此。他在《中国西北角》中以极大勇气探索和研究了中国的革命现实,在《大公报》担任记者期间,他还不是共产党员,在六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他强调“新闻应该是广大群众应知、欲知、未知的新闻事实”,正是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甚至在当今以“千百种愤怒千百个问题”的名字而著称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她的愤怒的情感也是为追寻历史事实的指向服务的,在新闻思维中,新闻传者的激情是追求事实的情感驱动力,使感知的事实更鲜明、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新闻思维中这种指向事实的能动性,使得它与理论思维区别开来,它并不像理论思维那样,得到的是蒸发了现象后的本质,而是包容本质在其中的事实,它不是舍弃个别性的以规律的抽象形式表现现实,而是以具体事实的形式再现现实。
(编辑:肖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