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0期>>本页       
 
“凯利事件”:一把双刃剑——BBC公信力体系探讨(一)


(2004-11-08 17:27:38)

武汉大学 周 芳 杨 林

【编者的话】2004年初,发端于前年的“凯利事件”,因为赫顿调查报告的正式发表,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英国BBC与英国政府同时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现在,“凯利事件”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效应已经告一段落,但人们对于这一事件历史内涵的思考并未结束。文章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尝试就BBC的公信力体系进行粗略的探讨,本刊分两期刊登。

一、“凯利事件”:一把刺向BBC和英国政府的双刃剑

2003年5月29日,BBC记者吉利根援引一名英国情报官员的话报道说,布莱尔政府为了配合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曾授意在2002年9月公布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中添加了萨达姆有能力在45分钟内发动生化武器袭击的情报。报道播出后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而作为吉利根报道的消息来源、曾长期参与联合国武器核查工作的英国前国防部武器专家凯利博士,在自己名字被公开并接受英国议会有关委员会质询后自杀。

在凯利自杀的同一天,英国政府委任赫顿勋爵进行独立调查。2004年1月28日,赫顿报告公布,要点如下: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吉利根指称政府在有关伊拉克武器的情报文件中“添油加醋”是“没有根据的”;“BBC高层对吉利根报道的审查是有问题的,英国政府在公布凯利的名字上没有‘阴险行径’”;凯利博士会见记者超越了其工作权限;凯利自杀是因为失望和心理压力过大。报告虽然提到国防部在公开凯利名字上有不当之处,但没有批评首相布莱尔。

从赫顿报告来看,BBC是最大的输家,因为这份报告将责任完全推给了BBC;而且赫顿批评了BBC的新闻编审制度。他说:“BBC委员会应该受到批评,因为他们没有对吉利根的报道及他的能否支持对政府指控的采访笔记进行详细调查,并且他们也没有对是否应该公开播出这份指控给予适当和充分的考虑”。也就是说,“BBC的编审制度出了问题,在吉利根报道播出之前,没有编辑审查过其内容”。这些结论对以公正、客观报道闻名于世的BBC来说实在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报告公布当天,BBC董事会主席戴维斯宣布辞职,总经理戴克也于第二天辞职。在他辞职前发表的简短声明中表示BBC承认其记者吉利根的报道有误,并对此表示歉意。吉利根也于1月30日辞职。

可是,布莱尔政府也没有获得真正的胜利。1月29日,英国国内媒体全都铺天盖地地报道赫顿报告的公布及其影响,多数报纸指责赫顿为英国首相布莱尔进行“粉饰”。《独立报》在头版几乎罕见地开天窗,大幅版面全是空白,仅在中心印上“赫顿报告粉饰”几个字,并称赫顿的结论是“离奇地不平衡”;《卫报》说吉利根的报道“对的多,错的少”。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30日的报道,由YouGov公司为其所做的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大多数英国民众认为:“赫顿有关导致凯利博士死亡的一系列事件的调查报告‘掩盖了真相'”;被访者中有56%的人认为赫顿法官作为英国领导集团的一员,过于热衷于支持政府。与此同时,对布莱尔及其政府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许多反对党人士和反战民众纷纷要求布莱尔下台。在BBC遭受这次有史以来最大打击之后,人们仍然更信任这家公司而不是政府。

尽管赫顿报告已经出台,但这一事件并没有完全结束。布莱尔政府从中找到了极好的借口来“报复”不听话的BBC。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爆出猛料称,政府高级官员起草的文件显示,布莱尔政府正考虑将这家英国老牌媒体拆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4个地区实体,并取消其独立地位。酝酿中的计划还包括如下内容:授予政府的媒体监管部门更多权力,以便对BBC的新闻产品实施监控;关闭BBC那些被认为是与“公共服务”无关的市场;迫使BBC和其它媒体分享它的部分特许费收入。《星期日泰晤士报》认为,这份文件剥夺了BBC董事会保证其独立公正报道的权利,其拆分BBC的计划将会给英国政府招来一片谴责声,人们会指责“政府正在加紧利用赫顿报告带来的有利地位报复BBC”。

“凯利事件”像一把双刃剑,深深地刺伤了BBC与英国政府,而亡于剑尖的正是凯利。它一方面使布莱尔政府陷入了执政以来空前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又使得BBC遭遇了严重的困境,客观上造成了BBC报道不实的印象,对其长期努力经营的公信力带来了不良影响,并且有危害其今后报道独立性的可能性,因为这次事件给BBC及其员工留下了心理上的阴影,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事件时可能会畏首畏尾,或者在与政府的较量中不得不三思而行。这对于现代民主社会来说是危险的,因为政府在重大情境下——比如战争——很容易以各种理由故意或无意伤害到公众的利益,而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则具有监督政府所作所为的功能和职责被削弱。因此,在这次事件中,更多的人宁愿选择以代表公众利益为标榜的BBC也不愿相信英国政府。

二、公信力:BBC的信誉保证体系

BBC在政府打压下仍能得到英国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与其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公信力是分不开的。BBC的前身是1922年由英国六家无线电企业和电器制造公司组建的私营英国广播公司(TheBritishBroadcastingCompany),即旧BBC。政府专门设立了收听委员会进行监管。该台开播不久就取得了很大成功,收听者激增。鉴于广播影响日益增强,英国议会决定采用公共企业的形式来经营,使其既不为私人所有,又不受政府控制。据此,英王乔治八世于1927年颁布了“皇家约章”将其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The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即新BBC。由此,BBC确立了国有公营的广播电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BBC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的干涉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制作出公众普遍认可的信息产品,加上它在社会系统内的公关努力,这些要素共同构建和维护了BBC的公信力体系。

1.公信力体系的政治保障:“皇家约章”与政治独立性

“皇家约章”实际上是一份授权书,授予了BBC在英国特许经营广播电视的权利,使其一度垄断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BBC与邮政大臣(后改为内务大臣)依据“皇家约章”签订并经议会通过“执照协定”,该协定与“皇家约章”从政治高度规定并保障了BBC的特许经营权和独立报道权。根据约章和协定,BBC是特许经营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机构和企业,属于英国国家所有。最高领导机构是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政党和社会各界代表,以及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代表,由政府依据多元和功绩标准推荐,最终由国王任命。董事会决定公司的方针政策,并任命总经理主持日常工作;邮政大臣受议会委托监督公司的经营政策和节目内容,向公司签发执照,具体规定发射功率使用波长等技术问题。政府只是受托提名管理人员并监督BBC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不能干涉它的具体报道和日常运作。这种模式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以公共视听费或社会资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以此消除商业营利的驱动力,在非商业努力、民主政治和中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对社会负责的广播电视体制,从而促进言论的自由传播,文化的多元发展,信息的可选择性,教育的繁荣和高质量节目的制作”,它“以资产国家所有和经营活动在社会参与下自主进行为基本特点”。

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形成与其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之一,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君主议会制度,尽管革命并不彻底,但它把个人从封建专制主义之下解放出来,确立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出版自由如果得不到法律和政治上的保障,就意味着附着于新兴大资产阶级身上的专制主义惯性依然能够从思想上控制或限制人民的民主权利。于是以约翰·弥尔顿为代表,英国在思想领域开展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经过人们不断的斗争和努力,言论出版自由作为天赋人权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承认,大多数民主国家在宪法精神上也确立了这一原则。

新闻传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传播新闻为己任的大众媒介将人们已知、未知、应知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呈送到受众面前,并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和评论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周围世界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交流意见和思想的“观点的公开市场”,在受众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极高的利用率,是聚集和代表公众舆论的主要领域。另一方面,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其任务是倾听并执行人民的意志。人民意志的表达,有赖于对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这一理论引导,使英国政界形成了与文化思想领域,包括大众媒介保持“一臂之距”,无为而治的历史传统。它强化了大众媒介独立、自治的地位,使其更容易对政府、政党、政客采取一种独立、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也就是说,大众媒介既然是人民行使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物化工具,也就不可替代地成为民主社会中代表公众监督政府,行使民主权利的工具。既然大众媒介代表着公众监督政府,代表着公共舆论,那么在它发挥舆论功能时,面对来自政府和其他领域的压力时,就必须保持批判性和独立性。

在英国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大众媒介与政府之间形成了既合作又对抗的双向关系。根据“皇家约章”,BBC成为代表英国及英联邦公众利益并反映其兴趣的国有公营广播电视企业;BBC既处于英国政府间接管理之下又能够不受政府干预而独立地进行报道。因为“归根到底英国政府是受托管理BBC,一旦政府跟皇家政策咨询委员会、BBC董事会、BBC总经理以及从业人员发生尖锐冲突,议会有权干预,以维护‘皇家约章’所规定的BBC社会公营原则”。“皇家约章”连同“执照协定”从政治上首先予以BBC独立办理公共广播电视的特许权,给受众造成代表公众利益、独立于政府并能够监督政府的形象。这是BBC公信力体系得以建立的政治保障。

2.公信力体系的经济保障:视听执照费与经济独立性

根据“皇家约章”,BBC作为国有公共广播电视服务机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受众交纳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执照费(1977年以后,收音机不再收费),由政府邮政部门代收,收费标准由议会决定,对外广播经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给。另外,出版书刊、杂志、教材、节目指南,发售录

音录像带等音像制品,出租技术设备等,也是它的重要经费来源。同时,BBC被禁止做商业广告或播送任何付费节目。“皇家约章”如此规定,就是为了使其在政治独立之外,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性,从而能够不被广告商和商业利益所左右。

然而在媒介发展史上,广告和商业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并在这一过程中相继完成或进行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推动了工商业的进一步扩张。“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离开大众报刊,广告的繁荣是不可思议的;换言之,报刊广告对于工商业的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取少的条件。”也就是说,在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报刊而传播的商业广告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扩张,报刊又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报偿。如此一来,新闻媒介的发展改变了其原先的性质,它从为贵族阶层提供消息的一种奢侈工具(获取各种重要信息是权贵阶层维持其特殊地位的重要途径),演变到为广大读者或受众消费服务的一件物品;也只有这样,报刊等大众媒介才能从权贵人物的办公桌进入寻常百姓的饭桌床头,进而聚集或代表社会舆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介,发挥其守望与监督的功能,来扮演“第四权力”的角色。

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延续,大众媒介与商业活动“攀亲”的两难悖论也呈现出来,即前者既致力于扮演监督者或“第四权力”,又不得不成为市场上的一件消费品。因为在市场条件下媒介为了自身的发展,扩大发行量或提高视听率是其必然途径,而广告商那里拥有雄厚的资金,媒介只有通过吸引前者的注意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这样一来,媒介因为经济利益而很难保证在工作中不会迎合和取悦广告商而做出虚假和不公正的报道,即使媒介做出了各种程度的承诺或保证,受众也可能会因为媒介的经济来源问题而怀疑其独立的立场,尤其是受众利益因媒介广告受到了损害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

为了保障媒介的经济独立,必须排除资本对媒介可能的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两次交易过程。第一次是受众付出较少的物质代价或者免费消费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第二次是媒介将受众的注意力租售给广告商,而后者利用通过媒介获得的无形的受众注意来赚取有形的商业回报。为了保障BBC经济上的独立,割断与广告商的联系,“皇家约章”不得不以受众交纳的视听执照费作为其主要收入,为BBC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保障。这种制度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BBC信息产品消费的两次交易过程,剔除了将受众注意租售给广告商的环节,通过付费使受众成为其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和最终消费者,从而最大程度地使BBC免于受到广告商和商业利益的支配,获得了报道的经济独立性。(待续)

(编辑:徐蟾桂)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