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0期>>本页       
 
深化认识 找准途径 把握方法——关于时间三贴近的再思考


(2004-11-08 17:27:34)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黄谋正 杨萍

【编者的话】

本刊今年第3期刊发了作者《关于实践“三贴近”的思考》一问。随着“三贴近”的深入开展,结合实际,作者又有了深层思考,现予刊载。

一、深化认识,准确理解“三贴近”

不少人认为:我们本身就在基层,经常在农村、工厂、车间摸爬滚打,直面普通群众,已经是“三贴近”了;或者说,过去存在“三脱离”现象,现在通过改进,下基层多了,了解群众呼声多了,离“三贴近”要求并不遥远。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主要错在对“三贴近”内涵的全面理解上。

1.准确理解“贴近实际”,就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

真正贴近实际,新闻工作人员就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主流,我们只能以此来衡量,以此来评价一切已发生或新发生的事情。真正贴近实际,新闻工作人员就得贴近中心、贴近大局,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主战场有运筹帷幄的元帅,有叱咤风云的将军,有默默奉献的群体,有英勇善战的个人,这些都是主流,当然主战场也会有落后的群体甚至敌对分子,这些只能是实际的支流,针砭一下十分必要,但决不能紧贴支流,错把支流当主流来歌颂。

2.准确理解“贴近生活”,就要善于分清真象与表象。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多变的。表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有体现本质的真象,更多的只是游离于本质之外的表象,有时甚至是背离本质的假象。因此,你热爱生活,你深入生活,并不等于你真正认识了生活的真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后,当时人们在不熟悉中喜悦,在不理智中盲动,于是出现了罕见的“经商热”和“下海热”。这些“热”,其实并非真象,而是一种表象。为了帮助人们澄清认识,《半月谈》杂志曾经撰文从反面进行归结,提出“市场经济不是下海,不是金钱万能,不是自由经济,不是政府没有用处”,有效地帮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我们有些记者却不能透过表象看本质,甚至被假象迷惑,写出了歌颂“教授卖馅饼”,“干部摆地摊”的报道,把舆论引向了误区。

3.准确理解“贴近群众”,就要分清整体与个别。

群众是一个整体概念,群众是千千万万个人的集合,群众的利益反映着千千万万个人的整体利益,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个人利益都必须等同于群众的整体利益。那些代表狭隘利益的小团体,追求一己之利的个体,决不能代表群众。这点,说起来容易理解,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常常分辨不清,误把个别当作整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的曝光节目,有时出纰漏,常常就栽在这点上:看似记者到了最基层,亲耳听到了最基层的声音,殊不知其声音只是因具体事引发的个人私怨,并不能代表广大群众的呼声。这种报道,就帮了倒忙。

二、找准途径,努力学会“三贴近”

现在业内都在谈“三贴近”,如何真正做到“三贴近”,却有些茫然。笔者认为可以从转变思想、提高能力、改进作风等方面作出努力。

1.按照“三贴近”要求转变思想。

我们面临的是改革和创新的时代,新闻宣传的改革已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一要增强新闻意识。按照新闻规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思想性、指导性寓于形象性、实效性之中,不能用工作指令性代替舆论指导性,不能把生硬呆板的板块时段当成权威性。二要增强受众意识。善于从群众的角度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让受众感到可亲、可信、可学、可用。三要增强服务意识。对于党的大政方针,不仅要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广大受众,而且要能够让受众了解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报道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充分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按照“三贴近”要求提高能力。

“三贴近”为新闻工作树立了新的标准,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新闻宣传后,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少了,篇幅和时间缩短了,这使那些靠跑会议、抄材料,围着领导转的记者一时无所适从,不知到哪里去找新闻;有的记者虽然人下到基层,却“身在宝山不识宝”;有的记者虽然有“贴近”的愿望,却常常找不到方法。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转变思想的同时,应加强对能力的建设和开发,千方百计提高自己。新闻贵在“新”。报道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提高对事物的识别力和判断力,眼光凝聚在“新”字上,在“新”字上找选题,在“新”字上做文章。为增强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深度和厚度,记者必须提高探讨、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重大题材和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驾驭能力,正确引导舆论。

3.改进记者作风,是实现“三贴近”的保证。首先,要转变记者采访的着眼点,把搜寻的目光转向火热的现实生活,转向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的活动成为视听主角。其次,记者必须“沉”下去,真正沉到实际中,沉到生活中。记者改进作风还表现在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工人、农民交朋友,把自己融进群众之中,从平民的视角,用平民化手法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百姓能懂的话,为人民群众提供想看、爱看、生动活泼的新闻。

三、把握方法,善于实践“三贴近”

广播电视工作认真实践“三贴近”,首要的就是在新闻宣传中落实“三贴近”。目前,要着力处理好“五个关系”:

1.正确处理主流媒体权威性与可听(视)性的关系。

广播电视是主流媒体,理所当然,它要做权威报道。但权威报道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只是硬性灌输式的说教,权威性报道也应是“亲民新闻”。应当说,权威性的新闻易做,而灵活性、可听可视性的出色新闻难为。目前,改革主流媒体政务报道难度最大,如何将这部分新闻报道好,笔者认为,应当做到“变换视角”,要将枯燥的政策法规,通过社会和群众的眼光、视角来诠解。对于中央、省的重大精神、重大决策等,要予以全面、准确报道,不惜时段和篇幅,同时要强调以新闻性和关联性,即以新闻价值和群众的关联度作为标准来编播新闻。这样权威性与可听可视性才能较好地统一起来。

2.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认真搞好形势宣传,成就宣传,鼓舞群众士气,引导社会前进,这是毫不动摇的原则。同时,我们又要搞好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舆论监督通常是批评报道,但它的内涵决不是简单的批评曝光,要出于公心,要站在大局的立场和全局的高度去报道,要站在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角度去报道。舆论监督的核心是服务,其精髓是把握好度。

3.正确处理好宣传领导与宣传群众的关系。

目前,这两者宣传,无论时段、分量,不协调的方面还很多,这也是群众不满意、新闻失去公信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中央已为我们开启了明灯,我们要认真领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好。一般性会议和领导的迎来送往尽量少报,按规定必须报道的会议,多采用相关的背景材料或会外镜头,并注意从会议中挖掘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可听可视性,另一方面把更多的时段和镜头留给群众。

4.正确处理好强势群体宣传与弱势群体宣传的关系。

现在,社会的潮流是崇尚财富,崇尚富裕,这是一种社会进步,是舆论应该正确引导的。但是,在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特别是影视剧中,大款、明星、成功人士等所谓“强势群众”多了些,而普通百姓、工人、农民和一线劳动者等“弱势群体”的形象少、声音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引导舆论的时候,不能过多地展示和渲染“强势群体”的奢侈生活,要给基层的劳动者留有较大的舆论和艺术享受空间,充分反映和展示他们的生活。

5.正确处理单向报道与互动报道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广播的互动、移动的个性日益显现,数字电视和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等,都为我们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媒介进行互动式宣传提供了条件,广播热线直播、电视现场访谈、直播,互联网、电话连线、手机短信等现代交流方式让群众直接参与到广播电视节目中来成为可能。互动式的节目形态是广播电视的最大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改变以往那种“我播你听”、“我放你看”等单向的传统报道方式,让“双向互动”在“三贴近”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潘宗信)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