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责任编辑:黄斌  雪澜  罗伟
 图片 | 视频 | 手机互动
 
首页>>新闻专题>>2004>>聚焦中部话崛起>>反思湖北>>本页
 
 
让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肖晓勇

要使湖北经济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可以武汉为增长极,推动华中城市群建设;以“武汉·中国光谷”为龙头,带动中部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以积极融通中部为契机,发挥“居中”优势,带动整个中部经济崛起。

一、以武汉为增长极,推动华中城市群建设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大城市群正步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熟期,有其先发优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集中、连片发展的势头,有其后发优势,从整体上形成了以京、沪、港、渝四大发展极带动全国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鉴于我国东西、南北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梯度差,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必须在四大发展极之间构建以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为基础的“十”字型经济发展轴,以推动区域经济互补与互动,华中地区特别是其核心城市武汉处于“十”字型经济发展轴的交会处,在“十”字型发展轴建成后,“九省通衢”、维系四方的居中优势必将高度凸现,这一优势是华中地区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国内其它地区难与之相比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充分利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功能,形成一个增长极,带动湖北及中部地区整体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1、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以利益为纽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共赢;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因此,我们主张采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模式,建立中部各城市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省内推进以武汉为内核,以黄石、鄂州、孝感、仙桃、潜江、天门为支点的城市群的建设,妥善处理好宜昌荆州城市群,襄樊十堰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鄂、湘、赣是历史、地理、交通和经济上联系最为紧密的三省,在中部五省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中,可以创建(武)汉—长(沙)—(南)昌“大三角”,以充分发挥武汉这一发展极的示范效应,并通过周边城市的呼应和城市之间的联动,使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其核心是提升和发挥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在构建华中城市群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城市聚散功能、强化中心城市“极核”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构筑差异性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强化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功能。通过聚散功能的发挥,把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聚集在一起,又通过这种功能把这些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而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好的发挥武汉在华中城市群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3、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要重点建设区域市场一体化。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即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的市场体系,社会共济与个人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监管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面向全社会的经济管理调控体系。实现与中部各城市的市场对接,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通过举办商品博览会,把武汉建成著名的国际博览会城市和联通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商贸枢纽;充分利用武汉雄厚的科技实力,促进一体化的区域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二、以“武汉·中国光谷”为龙头,带动中部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

我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产业梯度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原则,依靠市场主体,以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为主线,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与中部各城市的产业合作,发展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形成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

目前,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是武汉、广州、长春、西安、上海、福州,武汉的实力较为突出。“武汉·中国光谷”2000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242亿元,其中信息光电子产业108亿元。2001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武汉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因此,要以“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契机,从产品市场需求潜力、相关产业链及配套体系、科技与人力资源、项目运作等方面着眼,重点培养既具有竞争优势又具有比较优势的优势产业群。

1、现代制造业及其深加工产业集群。应以武钢、冶钢、鄂钢三大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促成“三钢”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带动效应,并充分利用武汉地区产业研发的科技资源优势,构建钢材制造及其深加工产业群,把这一地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钢材制造和研究基地;尽快形成以东风汽车集团为龙头,以武汉神龙汽车公司为骨干,在十堰—襄樊—武汉这一“汽车走廊”上组建省内汽车及其配件生产产业群,带动区域内60多家零部件生产商向专业集成方向转变,形成具有武汉地缘乃至整个中部地区优势的汽车及其配件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以宜昌、荆州、武汉、黄冈、鄂州、黄石为基地,以电工、机床、仪器仪表行业和产品为特色的沿江机械工业体系,促使其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群。我省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实力雄厚,位居全国前列。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应继续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源泉,以现代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依托健民药业集团、中联药业集团品牌优势和随州制药基地,整合周边城市制药产业,形成以武汉为辐射线的黄石、鄂州、潜江、沙市、广济、随州、襄樊七大制药基地的发展格局,领导中部地区的其他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共同发展,形成具有中部地区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3、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可以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构筑具有都市农业特色的蔬菜、水产、畜禽、林木花卉四大支柱农业;形成以林木花卉为主体,以区内山湖为依托的高效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区域;利用区内江湖资源优势建立优质水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轻加工工业,继续扩大农产品整体加工能力,充分发挥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加工优势,重点扩大精加工,积极推动粮食加工向食品方向延伸。

4、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我省处于全国的交通要塞和交通枢纽中心,是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以武汉为圆心,以1千公里—12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包含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西安、重庆等东西南北的主要大城市,这种区位和交通的优势为建立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做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使之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应当在整个中部乃至全国范围内,以货物流量、流向及其合理组织等因素为导向,统筹制定我省地区物流体系发展的规划,并将物流作为内在经济要素统一纳入到交通等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之中,同时,大力发展联运,共同配送等集约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以构建结构合理、配合有序、高效运行的一体化物流体系。

三、积极融通中部各省,发挥“居中”优势,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中部地区是我国一个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和聚合,其优势在强化:第一,具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煤、铁、有色金属、淡水、水能等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第二,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既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又是东部人流、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向西推进过程中的承接点;第三,具有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冶金、建材、汽车、石化、电子、生物等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第四,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教资源,该地区科技发达、科学与教育水平高,汇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管理人才。因此,中部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轴,必将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而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领头羊”,应积极主动地融通中部各省,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以其周边地缘城市群为区域发展的空间和广阔腹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中部经济增长,最终形成区域内各城市间功能分工明确、经济全面合作、制度统一、互为依托、共同繁荣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华中城市群网络体系,为中部的发展发挥其领导示范作用。

1、要从观念先行融入,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增强开放开发意识、市场意识,树立面向全球的发展观念。我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重心正向中部地区倾斜,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和沿江主要中心城市,是介于上海与重庆之间承东启西的战略支撑点,具有较大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应考虑实行类似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政策,带动中部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机遇意识,合作意识,统一与协调意识,正确处理好整体融入和局部融入的关系,要广泛运用重点突破、局部超前、以点带面的战略思想,允许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先行融入,大胆实践和创新,探索各具特色的合作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接轨,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

2、要充分发挥湖北的制度创新的示范功能。根据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功经验,一个区域性的一体化经济组织,要由各国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高度权威性的共同机构领导协调下,通过制定统一的经济贸易等政策,才能消除国别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壁垒,才能实现区域内共同协调发展。因此,湖北可以学习先进地区的体制创新的经验,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给中部经济发展起到领导示范作用。一是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等方面可以与中部地区联手制定统一政策,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方面,也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强行政协调。二要注重强化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制度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3、将湖北打造成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走向国际的基础平台。一要着重搞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湖北与其它城市的铁、水、公、空联运,以武汉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的华中对外交通体系;二要将武汉建设成中部地区的资金集散中心,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区域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建设,支持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级银行进入武汉,推进区域性金融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的区域金融城市体系。加快以武汉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覆盖中部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网络;三要充分利用武汉信息港的优势,加快与中部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市场培育、信息咨询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与中部地区各层次的信息交流,就区域发展规划、合作事项等进行沟通与协调,扩大华中城市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