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责任编辑:黄斌  雪澜  罗伟
 图片 | 视频 | 手机互动
 
首页>>新闻专题>>2004>>聚焦中部话崛起>>中部聚焦>>湖北>>本页
 
 
聚焦中部话崛起 借来东风好腾飞(图)


(2004-11-13 06:58:35)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谢慧敏 曾遗荣 杨伟鸣


武汉东湖梨园广场

1995、1997、1998、2003……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浙江、安徽、广东……

9年,10多个省市。一次次地取经、反思;一次次地加油、奋进。

为了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湖北仿佛一只浴火的凤凰,伴着阵痛寻找催生的力量。

破冰之旅:首次直面差距

1995年6月29日,沐浴着初夏的余晖,一架民用客机悄然驶离黄浦江,飞向汉水之畔。

舷窗外,云翻雾涌,群山一掠而过。

机舱内,24名乘客心情凝重,脑海里掀起万顷波澜。

这24名乘客,是由时任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率领的党政代表团。他们刚刚结束对江苏和上海的考察。“鱼米之乡”、“九省通衢”、“惟楚有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厚实的人文底蕴,曾让湖北人倍感骄傲。

武钢、二汽、三峡工程;“长江”音响、“希岛”冷柜、“荷花”洗衣机……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成就了湖北作为我国现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地位。

然而,沿海地区借改革开放机遇迅猛发展的态势,让有识之士明显察觉到了湖北退坡的“疲态”。

199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干部们带出去,实地考察湖北与沿海的差距。

在江苏、上海,湖北人边走边看,边看边问,不知不觉,过去那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没了,脸上开始发烧了。

过亿元的企业,江苏仅苏州一市就有225户,而湖北只有23户。张家港市港区建设,一口气投入7亿元,手笔之大,湖北望尘莫及。

1985年,湖北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江苏的60.8%;到1995年,这个比例变成了46.3%。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看沪苏,想湖北,大家既震撼又焦急。

返汉的第四天,省委、省政府召开总结大会。就在这次会上,省委提出一个新的判断:与沿海地区比,湖北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够,造成发展不够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解放不够、工作落实不够。

正视差距、奋起直追。一场围绕“三个不够”的大讨论随即展开。

水果湖被搅动了。荆楚大地,处在新的嬗变中。

沪苏行给了湖北一副清醒剂。

鲁豫行:推进农业产业化

湖广熟,天下足。农业,湖北人常常引以为自豪。

自豪中却有掩饰不住的忧虑:农业形不成规模,农产品上不了档次,农民增收难。

因此,当同属农业大省的山东与河南将农业产业化舞得热火朝天时,湖北人动心了。

1997年仲春时节,湖北省委省政府代表团抵达鲁豫,考察两省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从胶东半岛的渔业养殖基地到中原腹地的肉牛一条龙产业链,从莱阳龙大到漯河双汇……3000公里风尘仆仆,人们眼界大开、思路大开。

同样面临人口增加与耕地有限的矛盾,山东的人均粮食产量却比湖北高出70多公斤,水产品、蔬菜产量比湖北高一倍,水果总产更是高出9倍之多。

同居内陆腹地,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均不及湖北,但河南仅一个农业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就能实现年销售收入24.6亿元,利润2.1亿元。

一组组数据,让来自“鱼米之乡”的湖北人汗颜之余,也备受启迪。

观鱼归来忙结网。鲁豫归来,大家开始琢磨湖北的农业产业化。“满天繁星”不如“一轮明月”。参照山东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的经验,鄂州提出,以“公司+农户”、“基地+农户”模式,把处于星星点点状态的水产品生产集结成拳头,做成大产业。

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念各的“致富经”。比照河南建商品基地的思路,黄冈精心布局农业产业:黄州抓菜篮子,罗田抓板栗,蕲春抓中药材。

全省农业发展思路悄然更新:破除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树立现代规模经济观念;组建龙头加工企业、走联合之路,提高专业化水平;发展中介组织,用抓现代工业的办法抓农业……

学鲁豫,看湖北,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经济强省跨越。在差距与反思中,湖北农业确立了新的坐标。

浙皖行:催生民营经济大发展

如果说鲁豫行让湖北人认识了农业产业化的魅力,那么,一年后的浙皖行,则让湖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

出发前,民营经济在湖北还是个颇有争议的名词。“国有改民营,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企业按规矩办事,民营企业都是瞎搞。”各种非议如影随行。

1998年5月,湖北党政代表团考察温州。温州人说,当外界对“温州模式”姓“资”姓“社”争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温州内部却很平静。“谁有精力谁争去,我们得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浙江人不屑的口气让湖北人惊讶,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势头更是令湖北人震撼。

义乌,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年商品吞吐量达140多亿元。而如此大的商源,居然来自当地农民自发组建的小商品市场。

靠2000元起家的杭州传化集团,1996年的综合销售额达5亿元。老板说,国有企业职工端“铁饭碗”,集体企业职工端“泥饭碗”,我们的职工端“玻璃饭碗”。你有多大能耐,应得到多少收益,一清二楚。

这是一种源于机制的旺盛活力,这个机制就是民营经济机制。一路走,一路看,大家的思路豁然开朗。

考察归来,省委领导总结说,民营经济天然就是姓“市”的,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年5月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个全新战略: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不争论、不空谈,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发展干。”浙皖之行,为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带来和风细雨。

借火行动: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2002年12月23日,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从会场出来,大家的心情如同岁末的天气一般,异常冷峻。

会上,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省统计局向与会代表提供了两份调查报告:《湖北经济与沿海三省的比较研究》、《湖北经济发展与中部各省比较》。

差距,是两份材料共同的主题。与沿海省份比,我们的差距在拉大;与中部省份比,我省部分经济总量指标位次在后移。《“差距”二字撞击人心》,2003年元月2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的稿件,以异乎寻常的冲击力,将“差距”的信号传递给6000万湖北人。

直面差距,需要反思,更需要借鉴。阵痛尚未消除,湖北便踏上了新一轮“借取火种,燃亮自己”的取经之旅。

元月2日,湖北日报4名记者兵分两路,分赴浙江、广东采访,率先拉开“借火行动”的序幕。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带领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一把手”,乘机直抵温州。此行目的是:学习考察浙江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经验。这是一次更高规格的“借火行动”。

更具深远意义的“借火行动”发生在下半年。带着省委的嘱托,7月18日,全省30名县市“一把手”远赴浙江挂职、贴身学习浙江经验。“一号工程”、“草根经济”、“块状经济”,一个个带有鲜明浙江特色的思想种子,经挂职干部撒播,开始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

9月,又一次高规格的“借火行动”启航。俞正声带领各市州党委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考察学习。

在比较中反思,在借鉴中奋进。“借火行动”,为湖北借来了思想大解放的“火种”,取来了经济大跨越的“真经”。

11月上旬,省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改革,使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使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使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星星点点的火种,已成燎原之势。荆楚大地上,“崛起”之声正在变为一阵阵奠基的鞭炮,一个个兴起的项目。

相关专题:聚焦中部话崛起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