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责任编辑:黄斌  雪澜  罗伟
 图片 | 视频 | 手机互动
 
首页>>新闻专题>>2004>>聚焦中部话崛起>>专家视点>>本页
 
 
立足破解三农 促进中部崛起


(2004-11-13 20:09:40)

文/任玉岭

    今年三月“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口号,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的这一决策,极大地鼓舞了中部地区干部和群众的士气,坚定了中部地区崛起的决心和信心。历史必将证明,党和国家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判断和指示,不仅将对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必将对全局经济的稳步推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其一、中部崛起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需要。我曾在三年前撰写了“农民问题是中国一切问题中的大问题”,土地超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如何在耕地之外,让农民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就业空间,这应是我国发展的重点与改革的核心。中部六省有农民 2.6 亿多,占全国农民总数的 35% 。既然 1/3 以上的农民高度集中于中部地区,就应把破解“三农”的工作放到中部,只有从农民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抓起,“重中之重”才能早见成效。再说只有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占人口大多数农民的收入上去了,内需才能启动,市场潜力才能开拓,工业化才能进一步推进。

    其二、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在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沿海经济战略推动下,东部地区先走一步,这不仅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效能,而且对内地的发展也起到了带动作用。只是由于中部地区因为原先投入较少,基础较差,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到来之后,发展相对缓慢、同东部地区差别越拉越大。 1978 年,中部同东部相比,人均 GDP 相差 154 元,到 1995 年其差额扩大到 3148 元,其差额增长 20.4 倍。最近几年这个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如不采取措施,中部经济会进一步“塌陷”。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 27% 。要统筹区域发展,调动内需,推动全局,就必须加快中部的发展步伐,必须要推进中部崛起。

    其三、中部崛起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需要。我国基尼系数不断攀升并远远超过了世界公认的警戒线。我国 1978 年基尼系数为 0.30 , 88 年上升到 0.34 , 95 年上升到 0.45 ,清华大学有人推算 1997 年达到 0.46 ,中国社科院有人推算 2001 年跃到 0.49。中国 20% 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同 20% 最高收入者的收入相比为 1:12.66,而 80 年代这一比值在日本为 1:4.3,在美国为 1:7.1 ,由此看出,中国的贫富差距远远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特别从社会金融资产的占有量看,我国 20% 富人拥有金融资产的 66.4% , 20% 穷人仅拥有金融资产的 1.3% ,相差 50 倍以上。推进中部崛起,对缩小差距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四、中部崛起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需要。邓小平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推进中部崛起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表现。

    中部崛起的必然性。 其一、经济势能推动理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是齐头并进的。不均衡发展促进了竞争,提高了效率。随着时间推移而致的差距拉大,造成了经济的“高地”和“洼地”。发达地区的经济“高地”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之间所形成的经济势能,就会向河水一样,由高处向低处倾泻,由上游向下游奔流。中部地区紧靠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东部“经济势能”的不断增加,必然会造成“高地”向“洼地”的转移和推动中部经济的上升。 其二、生产要素梯度扩散理论。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造成了海外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地向中国流入。特别是东部地区,是吸收这些生产要素最便捷、也是吸收最多、受益最大的地方。随着经济发展,东部生产要素过度密集,造成成本升高、效益下降,或因为要更新换代,这就必然造成这些要素向欠发达地区的中部扩散和转移。其三、经济由东向西滚动发展的理论:在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出现了由东向西滚动的发展现象。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高潮逐渐由北美洲移向日本,至七、八十年代又在东亚出现了“四小龙”并逐步过渡到中国沿海。二十一世纪是亚太经济世纪,人们出于对这种由东向西滚动现象的研究,大胆推断,中亚和西亚必将被这种滚动所冲及,中国东部已经崛起,中部将受益于这种“滚动发展”的浪潮,吸取中部崛起的营养和动力。

中部崛起的有利条件和实际困难

    中部崛起的有利条件 。中部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中原腹地,文化厚重,历史悠久。在人类十分关注儒家文化能以对未来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今天,我们不能低估中部儒家文化优势对未来的发展影响。从近几年在郑州连续召开的客家人寻根恳亲会的隆重场面中,足以使人们感到中部的文化优势一定会促进中部的快速发展。

    中部地区,豫、鄂、皖、湘、赣五省,位于长江、淮河两岸,自然条件较好。中部有山、有水、有平原,无霜期长,雨水充足,资源丰富,粮棉油产量高居全国 30-40%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铺垫的经济基础和方便交通,都为中部的崛起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部五省南邻经济发达的广东和福建,东连经济已经崛起的浙江、上海和江苏,北靠经济发展快速的河北和山东。在这一群经济发达的省市包围中,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有所起色,未来的发展中中部一定会展现后发优势,抓住东部经济向外扩散和转移的机遇,走出困境,实现快速崛起。

    中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山包括:黄山、庐山、五台山、云台山、张家界、神农架、盘古山、琅岈山、王屋山、鸡公山、嵩山、衡山、九华山、九疑山等;水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汉水、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东湖、宿鸭湖、三峡水库、丹江水库、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佛子岭水库、薄山水库等;文化景观有:河洛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作为遗存有盘古开天、女祸补天、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少林寺、达摩洞、龙门石窟、相国寺、白马寺、嵩山书院、三国古战场、赤壁之战遗址等;作为古城有安阳、开封、洛阳、荆州、襄阳等;作为名人遗存有:韶山冲、花明楼、岳飞故居、老子故里、古琴台、太白楼、明皇陵、采石矶、醉翁亭、包公祠、桃花园等;作为红色文化胜地有井冈山、瑞金、竹沟、八一起义纪念馆、武昌起义军政旧址等。中部旅游资源数量之多,数不胜数。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中部劳力资源众多,外出打工人数占到全国外出务工的 40% 以上。有人估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力约为 4 亿左右,中部因农民比重大且易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剩余劳力所占份额极大。中部各级政府只要能以认真组织务工培训和中介,完全可以把中部建成东部发展的劳力供应基地,而且可以把那些受过打工锻炼的人选为县、乡干部和成为地方经济的开拓能手。

    中部崛起的实际困难 。其一、“三农”包袱沉重。中部六省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人口的 35% 以上,农业人口比重占 80% 左右,由于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滑,导致中部财政脆弱,社会需求不足,投资能力缺乏,如不能跳出就“三农”论“三农”的怪圈,在“三农”之外寻求解决“三农”的根本路径,就不能把农民人口比重大幅度的降下来,中部的崛起就会沦为口号。

    其二、城市严重短缺。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根本出路。中部地区六省城市化率除湖北山西分别在全国排名第 12 位和第 15 位外,豫、皖、湘、赣均排第 20 位之后,河南排在第 30 位,仅比西藏稍好些。河南总人口 9600 多万,城镇非农人口仅有 1797 万人,占总人口的 18.8% (引自 2002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有多个省都有两个副省级市,而河南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至今连省会郑州还是一个地级市。城市的短缺和城市发展投入的匮乏,抑制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给中部崛起造成困难。

    其三、工业化程度过低。除山西外,豫、鄂、皖、湘、赣五省,工业产值仅为全国的 12.1% ,进出口仅为全国的 2.5% 。五个中部省区是典型的农业省。本人最近在深圳龙岗区调查,该区仅有 20 万人,全区工业产值实际达到 1000 亿元, GDP 超过 600 亿元。在江苏南通海门调查时,一个三星镇总人口 3 万多人,工业产值高达 15.1 亿元,这同中部地区很多地方人口高达 800-1000 万人,工业产值达不到 500 亿元相比,形成了天壤之别。

    其四、资金严重匮乏。在国家资金投向方面,常期在重沿海轻内地,重城市轻农村,重富人轻穷人,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的轨迹运行情况下,中部地区因基础较差和比较贫穷,既得不到锦上添花,也得不到雪中送炭,吸引资金困难造成很多企业不能上规模,小打小闹,失去了竞争能力。再加上前些年整治和关闭五小企业,又使这些地方呈现出雪上加霜。

中部崛起所需的支撑性政策和突破性行动

    支撑性政策 。其一、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吸取了改革 20 多年来所得成绩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也是科学的改革观。这个改革观根本着眼点是人,即以人为本,应该说这是非常现实的,是针对当前问题的。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的做好“民本”工作。要坚决改变某些官本位做法或是通过官商合谋,只顾某些集团的利益,而忽视了为最广大的普通民众造福;也不能再搞象北京那种被百姓称为“大坟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到头来,差距拉的更大,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要总结区域发展失衡的根源,协调好、监督好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向,真正发挥好政府在区域协调和促进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其二、认真启动宏观调控在中部崛起中的功能。宏观调控,有必要认真总结和找出差距拉得过大的管理症结。为推进中部崛起,要注意提高各级官员的思想认识、思想觉悟,转变旧有的工作作风,堵塞权钱交易和寻租盛行,协调好效率与公正,提倡艰苦,杜绝浪费,从宏观调控上彻底扭转资金和政策投放 中的重城轻乡、嫌贫爱富现象。只有把每年两万亿元的存量财政用于整合地区的协调发展,保证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做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使其为中部崛起发挥作用。 

    其三、推出区域间的地租级差,增加中部在土地上的吸引力。土地是国家的,我们不能只让少数地区在土地上受益,而让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承受保护农田安全的义务和责任。有人说作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很少见到鱼米了。这是说那里的土地已经被大量占掉了。例如深圳一个远郊区原有 15 万亩耕地,现在耕地只有 2 万亩了,作为深圳的远郊区尚且如此,可想其它靠近城市的地方了。浙江有 742 个开发区,规划面积 4000 多平方公里,相当于现有浙江城镇面积的 3.6 倍。南京有一个大学城,规划面积 70 平方公里,相当于 26 个北京大学所占土地。我在上海浦东一个外企调查时,对方说在江苏某地买了 1000 亩地,每亩地价 20 元,像这样的地价 , 在中部是无法做到的。对一些发达地方如此便宜的占用土地的作法,如不限制,不仅农田难以全面保护,而且中部也无法与之竞争和发展。因此,为了补偿国家已经造成的损失,也为欠发达地区更好招商引资,国家应推出区域间的地租级差,应把发达地区的土地价大幅度的提上去,让其同欠发达地区形成十倍或百倍的差价,这样,需大量使用土地的工业项目就会向中部地区转移。

    其四、核定区域间的工资标准 , 使在中部兴业更有利。发达地区为了聚集人才,常通过高工资进行吸引。现在对经理层的工资在发达地区可高达几十万至数百万元。但是对于工人工资就不一样了,由于中国落后地区多,农民数量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又比较缓慢,所以大量的农民找工作十分困难。由此造成在沿海地区工人的工资标准不仅没有上升,而且还在下降。本来发达地区劳动力升值是促进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动力,但因中国的特殊情况,发达地区的工人工资升不了,所以很多企业不会转移 , 并且是在发达地区越聚越多。例如广东东莞,外地打工人员早已超过了 300 万人以上,而且企业还在不断扩张和增长,迄今外地工在东莞已达 500 万人左右。这些发达地方尽管乡镇长工资都超过 6000 元以上,但相当多农民工的工资依然只有 600 元左右。又如深圳的保姆做家政,一小时才只有 5 元钱,这个收入同成都等地没有两样。为了促进中部崛起,应该由国家依照各地经济水平,敲定最低工资和核定工资标准。把发达地区的工人工资尽可能高的升上去,使之与欠发达地区形成较大级差,这样,就有利于一些企业向中部转移,会促进外商看好中部地区。

    其五、拉开区域间税收档次,促进工业向中部转移。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一定要重视区域间税收政策的调控,要利用税收杠杆,促中部地区崛起。对发达地区办工业,国家应该多收税,对在欠发达地区办工业,国家应该少收税,不应该在税收上一刀切。例如北京,已经有了两个汽车制造厂,近又准备建奔驰汽车厂。北京土地紧张、水供应困难,交通严重堵塞,为什么非要在北京大兴汽车工业?汽车工业是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一个汽车厂建到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去,它所起的拉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国家税收的调控,促进外商向欠发达地区投资呢?最近有人主张,把发达地区个人收入的税收起征点向上提,欠发达地区个人收入的税收起征点向下降,这种主张一旦实现,又会进一步打击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本来欠发达地区的工资过低,已经造成了人才外流,如果欠发达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向下降,那就更没人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了。以己之见,应该把这个观点倒过来,做到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税收是最低的,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人纳税也是最少的,只有这样,欠发达地区才能发展。宏观调控应该用好税收杠杆,促企业和人才向中部流动,这样中部崛起才有指望。

    突破性行动。(1)突破淮河治理。淮河治理是中部崛起的大事之一。曾经有过“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谣。但是后来黄河改道,淤塞了淮河入海口后,淮河成了安徽、河南的一大隐患。十年九涝给几千万人造成灾难。解放后百业待兴之时,毛泽东主席就发出号召并亲自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淮河的危害至今未能止住,直至去年淮河泛滥又给中部造成了数百亿元的损失。因此,要促进中部崛起,就要像修长江三峡那样,利用社会主义能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国家的财力,突破对淮河的治理。

    (2)突破公路、铁路、航空和乡村道路的建设力度。同东部相比,中部公路、铁路仍然不够发达,特别是由于中部人口密度较高,因地区之间的公路较差,造成对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大。另外,中部的航空更是滞后,有些城市乘飞机还要远跑几个小时的车程。特别是乡村道路,在中部地区更差,下了雨泥泞不堪,进不去、出不来的村庄还很普遍,这样的地方也很难发展农业产业,农村商品经济还远未实现。因此,要促进中部致富,仍需从先修路做起。国家应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用国债贷款,突破中部铁路、公路、机场和乡村道路的建设力度。

    (3)突破农田水利建设。中部五省是农业大省,有较多的水利设施。但是,由于国家投入向东部倾斜后,中部的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地方本来可以引水灌溉 , 但因没有资金投入,依然靠天吃饭。有的地方在 60 年代已经建起农田灌溉水网,只因水库崩塌,又使原来的水网被催毁,在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又改水田为旱作。要保证中部地区崛起,就要从保农业入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使农民做到旱涝均可保收。

    (4)要突破城市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就业问题。根据国外经验,总人口中的大部分应该就职于第三产业。如美国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 70% 。但是我国第三产业迟迟不能发展, 1996 年占国民生产总产值 31% ,而到 2003 年, 8 年过去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还停留在 32.2% 。我们应该对此问一个为什么?应该找出症结所在,予以攻破和化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城市发展战略有偏颇,本来只有大城市才能够创造更大比例的三产就业岗位,如纽约是 81.1% ,东京是 69.3% ,北京是 54.6% ,相反, 10-20 万人的小城市三产就业岗位最高才有 21.5%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只重视小城镇发展,应该认真的研究发展大城市。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重视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招商引资、促进生产要素向这些地方流动的需要,也是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工业品需求,促进工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推进中部的城市化,需要处理好发展大城市与发展小城镇的关系,处理好增加城市吸引力和现有农民承受力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保护农业用地的关系,以保证中部地区城市化有大的突破。

    (5)突破发展民营经济。实践说明,那里民营经济最活跃,那里的经济社会就发展快。在工业领域,国有经济同非国有经济的比例在浙江为 20:80 ,在广东为 25:75 ,在江苏为 29:71 ,这三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工业领域内,国有经济份额都不到 30% ,相反东北和西部,这个比例分别为 80 :20 和 98 :11 ,刚好把东部三省的情况倒过来。从就业角度看, 1991-2002 年,国企减员 3500 万人,民企就业增加 1.08 亿人,城镇就业的 70% 是民营企业安排的,特别是第三产业 84% 是靠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因此,无论从发展地方经济考虑,还是从发展三产促进就业考虑,在推进中部崛起时,一定要突破发展民营经济。

    (6)突破三产发展。我国三产发展十分缓慢,究其原因是大城市总量欠缺和城市化方向有偏,同时也因管理不善造成在城市里发展三产过于艰难。一方面是发展三产注册手续复杂,而且要求条件过严;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脱离了国情,过分讲究表面上的整齐漂亮,而不能善待百姓。最近我在西部某城市调查时,发现因整顿城市,而致使我曾经住过的地方,长达 1 公里的蔬菜一条街没有了,长达 2 公里的服装市场不见了,修鞋的、擦鞋的、卖小商品的、卖小吃的也都无处可寻了。近又在北京五环外三公里的一个小区的门口发现,长达 2 百公尺的路边上竟拥有 312 个小摊贩。在我的调查接近早上 8 点时,突然间摊贩紧张起来,很多人不顾一切的收起商品往外跑,颇有点鸡飞狗跳墙的态势,乱作一团。只听说“鬼子进村了”!这时我才知道,摊贩在这里摆摊是违法的, 8 点钟执法人员上班了,他们便从小区门口消失了。有人讲,这些商贩一旦被抓,除了商品被没收,还要进行罚款,弄不好连人都会抓起来。由于这样的城市管理,不知在全国挤掉了几千万就业人员!北京四环外 10 公里的地方尚且如此,可见三产在城市发展何其艰难?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城市四周开辟一些地方,创造一些宽松环境,来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呢?为什么一抓就业,就是把大社区划成小社区,增加居委会、增加保安、增加巡逻队伍,把国家增加的就业经费都用于限制发展和紧缩环境呢?在外国每千人分摊中小企业数量为 45-55 个,而我国至 2003 年 6 月,每千人才仅拥有 8.9 个,同国外相差 5-6 倍,可见在中国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还有巨大潜力。促进中部崛起应该解放思想、放宽准入条件,对百姓发展服务业可考虑免去注册手续。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突破中小企业特别是各类服务业的大发展。

    ( 7 )突破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大发展。中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因为中部离发达地区较近,这些地方最易成为发达地区节假日的旅游地,能以建成东部地区的“后花园”。所以中部要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开发。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投资 1 元,相关行业可增收 4.3 元,旅游业直接就业 1 人,社会就业就会增加 5 人,正因如此,旅游业虽然历经了半个世纪,依然是个朝阳产业。 2000 年,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费兰贾利在芬兰国际旅游研讨会上说, 2020 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 1999 年的 6.68 亿增加到 16 亿,世界旅游收入将增长 3 倍。他认为中国的旅游业在 21 世纪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上游客最多旅游大国。根据国家规划, 2020 年我国旅游收入将超过 3.6 万亿人民币,为 2000 年的 800% ,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 11% 。因此,中部崛起,要突破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中部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贸易往来,让旅游业为中部崛起做出大贡献。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