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责任编辑:黄斌  雪澜  罗伟
 图片 | 视频 | 手机互动
 
首页>>新闻专题>>2004>>聚焦中部话崛起>>反思湖北>>本页
 
 
中部崛起背景下的湖北工业发展构想


(2004-11-13 19:45:15)

  湖北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2004-07-23

    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牢牢扭住了工业这个牛鼻子。湖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个重要的表现即工业方面的差距。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壮大工业,乃当务之急。

    近代以降,湖北工业曾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曾在不同时期谱写过辉煌。但综观湖北工业发展的现实,湖北工业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1、与全国相比,湖北工业化发展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湖北工业化程度系数提高到1,进入工业化社会。但与全国1997年进入工业化社会的速度相比,湖北工业化发展速度滞后。

    2、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湖北工业化进程相对落后。东部地区11个省市,绝大多数迈进了工业化社会,整体工业化程度系数为0.939,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77,非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0.64;2003年湖北GDP总量只有广东的40.162%,江苏的43.33%,山东的43.62%,浙江的58.65%。2003年湖北第二产业增加值只有广东的36.61%,江苏的38.05%,山东的39.16%,浙江的53.43%。在实现利税、职工收入等方面也有明显差距,并在进一步扩大。

    3、与工业化成熟阶段的标准相比,湖北工业化程度还很低。2003年,湖北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4.69%,刚刚接近15%以下的标准;农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为33.77%,与20%以下的标准相差较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9%,与60%以上的要求相距甚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87.08美元,与人均GDP4800-9000美元的标准比明显偏低。

    4、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湖北工业化整体素质还不高。表现为:一是湖北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二是产业技术素质不高。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设备大多是八十年代的水平,企业和产品没有竞争力。工艺落后,如建材行业的大型水泥企业中落后的生产工艺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平板玻璃企业仍采用传统生产线。产品开发能力弱,工业产品中新、高、精、尖产品较少。三是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湖北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1990年的4.2%下降到2002年的3.2%。名牌产品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2003年湖北在“中国名牌产品”榜上仅居第17位。四是工业经济支撑点少,发展不平衡。湖北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少数大行业、大企业和大城市,多数行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中小城市工业增长相对缓慢,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五是产业间关联度低。湖北工业的骨干企业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等基础原材料和装备行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轻纺工业的发展缺乏有机的产业关联,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难以有效支持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1、从世界发展来看。综观当今世界,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现代化进程都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实质上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的过程。战后日本实施工业化赶超战略,使之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无一不是靠工业化快速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财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贫穷走向富裕,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水平要提高,关键是要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使之变成城市居民,而转移农民的关键是工业比较发达,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主体是农副产品加工业。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还是要从工业化上做文章。

    工业化是解决城乡社会问题的关键。工业不发达,就业压力就难以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局面就难以扭转,社会协调发展战略也难以实施。

    2、从我国的发展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之所以发达,说到底是工业发达。浙江省GDP在全国各省区名列前茅,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十几年稳坐全国各省区的头把交椅,其主要原因是浙江省坚持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全省工业化,走出了一条专业市场、板块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路子。

    3、从湖北的发展来看。凡是把推进工业化放在第一位的,凡是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兴市”、“工业兴区”的县市区,其工业发展强劲,其经济实力提升迅速。如仙桃市把工业化放在突出的位置,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工业经济出现快速增长,成为我省十强县市之首;大冶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实力大冶,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第22位上升至目前全省县市前十位;汉川市确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近年来经济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宜都市1999年以来,确立“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化之路,发展工业大项目30多项,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99年翻了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地位大幅度提升;东西湖区从1997年起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短短几年时间,“农村变城市,农业变工业,农工变员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名列湖北省和武汉市前茅。

    湖北经济发展不够,说到底是工业化发展不够。因此,湖北要率先在中部实现崛起,必须将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将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把“工业兴省”作为“牛鼻子”扭紧,始终抓住不放,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这既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新世纪头20年,湖北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湖北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现实选择。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工业化不能沿用传统的方式和途径,必须走出特色,走出传统,走出误区。作为中部经济大省、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内部发展不平衡的湖北,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握新型工业化新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三新”上,即新的体制、新的增长方式、新的工业化战略。也就是说,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解决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体制问题,增强湖北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科技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解决好湖北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功能,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三位一体”的新战略,解决好湖北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问题。

    1、制度创新,增强湖北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国有经济比重高,民营企业发展慢,是湖北工业缺乏内在动力的重要原因。2002年,湖北集体、个体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为22.7%,而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分别为34.6%、33.2%、33.9%、36.1%,而浙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成气候,民营经济已成为其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一方面,湖北要深化国企改革,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施国有资产“有进有退”,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重点抓好一批大公司、大企业建设,培植国内一流企业或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2、科技创新,确立湖北工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来自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为湖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在中部崛起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尤其是湖北工业化进程与沿海发达省份比,与工业化目标比还有较大差距,要赶上发达省份的先进水平,要达到工业化的目标,就应该打破常规,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走集约化的增长方式之路。具体来说,一是切实把实现工业化与推进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在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全面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高起点地推进工业化,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三是扩大招商引资,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并以东湖高新等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战略创新,确立湖北工业发展的协调战略。湖北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城乡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2003年,全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06%。同时,各地工业化发展不平衡,全省工业的发展主要靠少数大城市支撑。因此,湖北要实现工业化目标,需要实现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坚持“一主三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强工业、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和经济协作区建设,扩大经济圈延伸和服务范围,提升襄樊、黄石、宜昌、荆州、十堰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进一步集中,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多极化城市网络体系,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和增长极。

    4、管理创新,优化湖北工业发展环境。推进湖北工业化必须坚持“三改一培育”,尤其是,在当前要学好、实施好《行政许可法》,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建立长效机制,为改善工业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5、开放创新,增强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湖北的GDP与经济外向度不对称。2003年湖北GDP占全国的比重为4.62%,而出口仅占0.61%;湖北的GDP在全国是第10位,而出口仅占第15位。湖北经济的外向度、开放度明显偏低。因此,当前湖北要把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开放步伐,尽快把湖北经济推向世界经济舞台。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国际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关系,注重通过加快国际化、提高开放度来推进工业化;用市场引资金、换技术、搞招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化;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产业聚集,在更大范围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培植和形成大产业。

    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建设。精心培育市场主体,围绕到2010年形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大企业、大集团的目标,制定扶持政策与措施。加快产业经济“板块”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光通信、光存储、移动通信、激光、软件、生物医药、光电子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等发展前景好、具有一定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区域经济“板块”建设。(作者:刘宗发系省社科院党组书记、研究员;黄家顺、朱建中系省社科院邓研中心研究员)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