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宜昌,长于宜昌,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
●讲学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最钟爱最留恋的还是家乡;
●18岁踏进三峡大学,38岁出任母校合并后第一任校长。

档案
本期出镜人物:刘德富
年龄:42岁
籍贯:枝江市安福寺
职务:三峡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性格:内向、沉稳
同事评价:务实
穿过宜昌市东山隧道,再左行五公里,一座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大学城便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就是三峡大学。它已走过五十年风雨、却也才刚刚诞生三年零七个月;它曾散落于在宜昌的四个校区,如今紧密相连为一个3600多亩的大家庭;成立三年来,它向全国各地输送了万余名优秀的学子,也为宜昌市输送了4名厅级干部,7名处级干部;它引起了宜昌市民的普遍关注,更与我们身边的这座城市紧紧相连,唇齿相依。
当三峡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整体、一座城市的标志而日渐深入人心时,另一个极富时代意义的名词又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三峡精神”。
什么是“三峡精神”?三峡大学的校长刘德富的理解是:“三峡精神”的含义可以用三个英文单词表示:一是global(全球性),二是genuine(独创性),三是genius(人才性)。按照这种精神办学,三峡大学将是最具创造性的大学。
我们的采访也由此开始。
目光特色兴校瞄准前沿
2000年,由原葛水院和三峡学院等4所院校合并的三峡大学正式组建,38岁的刘德富成为这所中国最年轻的综合大学校长。
伴随着接踵而至的鲜花和掌声,年轻的刘德富感受更多的却是压力和责任。如何使这些各有不同历史、不同的喜怒哀乐且分属文、理、工、医4个单位、两家学校的师生认同三峡大学这个新的定位,成为摆在刘德富和所有“三大人”面前的难题。
刘德富把目光瞄准了宜昌本土和世界前沿,即以水电为特色,以三峡文化为特色,以三峡地区特有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研究为特色。
经过几年的努力,三峡大学逐步形成了以水电能源、灾害与环境、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计算机信息与控制、三峡文化及旅游等五大优势学科群。
三峡大学为了圆自己的特色梦,通过国际国内互联,搭建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水电专家前来进行智慧碰撞。2002年9月,由三峡大学承办的首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欧亚高校联盟第五次年会在宜昌召开。来自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等国的代表,和三峡总公司等企业的专家一起,不仅共同见证了三峡大学的奋斗精神,还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营养。
2003年10月,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等单位共同发起并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水电论坛在三峡大学隆重开幕。这是中国水电界一次空前的盛会。刘德富与全国著名的水电专家朱尔明、张楚汉、郑守仁等近百名专家学者一道,共同探讨21世纪水电发展的机遇、问题和对策。
这一类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在三峡大学的眼前展现未来世界和科技前沿,像春雨润物,悄悄而有效地提升了三峡大学水电、电气类优势特色学科的层次。
如今,在校园气势恢宏的人工河上,刘德富正在将构筑包括中国三峡电站在内的全球4座最为典型的水坝电站微缩观摩模型的理想变为现实。建成后,它将成为三峡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实现每个“三大人”心中的光荣与梦想。
用人引智借智群贤毕至
2002年元旦刚过,年仅37岁的郑宏博士从三峡大学校长刘德富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三峡大学楚天学者计划的特聘教授。
在此之前,郑宏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伙伴,曾赴日本从事合作研究。
很多人不明白,武汉和香港的工作条件那么好,郑宏为什么选择了各方面条件相对薄弱的三峡大学?问及个中原因,郑宏的回答是:“选择宜昌,是事业的召唤,也有感情方面的原因。”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有他的师弟,有他学术界的好友,更重要是刘德富校长对他的再三诚挚邀请、学校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师生严谨的学术品格深深打动了他。
对于像郑宏博士这样一大批高级人才的引进,刘德富深有感触地说:“三峡大学要以特色兴校,要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师资建设是很重要的。宜昌的人才储备相对于沿海及大中城市来说有些薄弱,我们遵循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开放办学,借智办学,依靠这些有识之士共同办学。”
近几年来,三峡大学共引进了各类人才200多人,聘请兼职教授241人,著名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温诗铸、葛修润、袁国林、刘厚群等都先后欣然应聘该校兼职教授……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校长刘德富等校领导利用寒暑假,行程几千公里诚邀优秀人才加盟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将不仅仅是三峡大学的学生,还是社会的学生,是智者的学生。”在刘德富的心中,他所作的一切的努力都与他的学生相关。
融入紧贴宜昌服务三峡
2004年9月28日,刘德富带领三峡大学的18位教师和研究生出现在宜昌“世界临坝城市发展国际文化论坛”的会议上。就在这次会上,刘德富作了“为创建世界级旅游名城而努力奋斗”的主题演讲,其精辟的分析、中肯的见解博得来自巴西、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著名临坝城市中外嘉宾的一片掌声。
让很多人惊讶的是,在论坛间隙,刘校长用流利的英语与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和行政官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库区水质、地质灾害、漂浮物污染等问题,都成了刘德富和中外嘉宾谈论的对象。一位外国学者在听完了刘德富的演讲和见解后,不无感慨地说:“原以为中国大学的校长大多管教务、管学校,没想到这位刘校长如此精深,如此博学。他的很多见解,对发达国家都有借鉴价值。”
对于这样的评价,刘德富却淡然一笑:”作为三峡人民哺育的一所大学,“三大人”常思反哺人民,服务宜昌,奉献社会,力争在三峡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你见过混凝土上长青草吗?三峡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服务三峡,独创了一种集工程防护与工程绿化为一体的植被混凝土边坡绿化技术。它可以使裸露的岩石和混凝土高陡边坡面上长出生机盎然的绿草。目前这项成果已经取得四项国家专利,目前已用于水布垭、高坝洲、隔河岩水电工程与三峡工程。
几年来,三峡大学利用地处三峡的地缘优势和水电特色及学科优势,积极为三峡地区、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安置进行科技服务,总计项目200多项,总研究经费达到3000万元,使老师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三峡地区建设。刘德富、李建林、蔡德所等的研究成果均在三峡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承担的“三峡库区水库型滑坡预测评价及防治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对确保三峡工程水电建设的顺利进行、正常运营及库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紧贴宜昌,服务三峡,三峡大学也十分注重发掘并光大三峡特殊的地域文化,学校把学生参加全市的巴山舞比赛和划龙舟当作一门自选课程,即使北方来的学生也十分踊跃地参加。
三峡文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更是被确定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被宜昌各级领导和学者誉为“宜昌智库”。
[记者手记]灵气·文气
本报记者蒋悦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气,大学则是一座城市的文气。
宜昌从来不缺水,不仅不缺水,还以水为兴,以水为傲。但宜昌有文气吗?要想寻找这个答案,不妨去这座城市的大学里看看。
走进三峡大学的那天,秋叶黄,桂花香,金黄的阳光洒满了大学路,学校的建设如火如荼。穿梭在阳光映照下的楼群绿树,看着朝气逢勃的学弟学妹们匆匆走过,我为重回母校而激动,更为宜昌有这样现代化的美丽大学而自豪。
和刘德富校长的一席交谈,更是让我如沐春风。刘德富,这个在三峡文化浸泡下的知识分子,土生土长的宜昌人,真是人如其名:才德兼备,年富力强。刘校长在三大读书,留校三大,后来虽然求学于河海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攻读硕博,但他的根始终植于这所培育他的母校。刘校长话不多,但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这一辈子可能都会和三峡大学在一起。”
感谢此次采访,让我重回母校———这个曾见证过我的青春、欢笑、眼泪,也记录我成长的地方;感谢此次采访,让我见识到何为大家风范,什么是思想的力量,也让我找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