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湖北>>时政>>本页       
 
聚焦中部话崛起 县域经济活力涌现(图)


(2004-11-16 06:40:53)

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杨伟 谢慧敏 曾遗荣


武汉经济开发区一角。湖北日报记者周立新杨平摄

今年上半年,湖北省74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1599.77亿元,同比增长12.97%,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1.07个百分点,看起来并不显眼,但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郡县治,天下安。”湖北要走在中西部前列,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如今,活力正在涌现。

路径:一主三化

曾几何时,一些县市拖欠干部、教师工资,群众怨声一片。

曾几何时,一些县市财政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公共建设欠债累累。

原因何在?县域经济缺乏活力,县级财政源头枯竭。多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成了经济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探寻出路,一批批干部外出取经。广东的招商经济,浙江的民营经济,令人眼界大开。

学习外地经验,结合湖北省情。省委提出,要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主三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立起了醒目的路标。

1999年12月的一天,仙桃市委常委扩大会从早晨持续到深夜。一个共识逐渐形成:体制决定机制,明晰产权,是企业机制再造的前提。一个模式应运而生:1+X。其含义是:全市保留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其他国有、集体企业,一企一策,一厂一法,全部转为民有民营。“X”在这里代表了两个“无限制”:企业个数和改制方式。

一场急风骤雨式的改革,在江汉平原腹地展开。

次年三次产权交易会,把仙桃数百家国有、乡镇企业送上了民有民营的运行轨道。

2002年初,省统计局一项结果显示:仙桃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口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9.7%。省委书记俞正声欣喜地说:这不和温州的水平差不多嘛!

当年4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仙桃召开。“一主三化”,省委立起一杆旗。

抓手:项目兴县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市,所见所闻,令人欣喜。

在该市工业园区,记者看到,宽阔的马路纵横伸展,一片片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市委书记周松青介绍,正在兴建的油脂加工项目,投资方是名列世界500强的中粮集团,明年4月投产后,可解决100万亩油菜的深加工;正在扩产的华联食品公司,很快将发展成为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周松青说,实施“一主三化”,抓手是项目。在目前国家财政投入逐步退出经营性领域、信贷投入偏紧,地方民间投资能力还较弱的情况下,根本出路在于招商引资。

今年元月至九月,该市引进外资5亿多元,已开工建设项目174个。一个农业经济的典型,以招商引资为动力,正在工业化的道路上速跑。

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的转移,国际资本和沿海资本的输出,给中西部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湖北承东启西,正好充当这场“接力棒”的二传手。

一阵阵鞭炮,一场场洽谈,一个个专班,一条条协议。有人说,今天的荆楚大地犹如一个大舞台,招商引资是一部正在上演的重头戏。

上半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团风县,引进了高格药棉、声升电子等一批重点企业落户。签约项目43个,合同投资2.5亿元,已到位资金6854万元,堪称团风经济史上的奇迹。

宜都市由过去的全员招商向专业专班招商转变,由优惠政策招商向优化环境招商转变,由数量招商向质量效益招商转变。今年已引进项目26个,投资额达2.4亿元。

上半年,全省74个县市区共引资254.86亿元,同比增长1倍多;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19亿美元,同比增长80.1%。

关键:环境创新

仙桃一无矿山,二无铁路。与省内其他县市相比,资源和市场均无优势可言。他们招商引资靠什么?市委书记马清明一语道破关键:靠一流的投资环境。

去年,双汇进军湖北,在一些县市遭遇了“尴尬的阻击战”,但在仙桃却一路顺风。仙桃主动与双汇联系,寻求合作。

为了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仙桃市委提出四句话:外商无小事,人人是环境,变通是个宝,诚信打动人。他们建立专门方便外来客商的经济服务中心,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办公,把外商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台湾旺旺集团有意落户仙桃,但提出厂房先租后买。仙桃采用变通方式,首创“交钥匙工程”,用建好的厂房迎来“旺旺”。香港联亮公司以90万元租赁市一棉,协议生效后,又有好几家客商看中一棉,愿出高价收购,市政府不为所动。联亮为“诚”所感,又租两家瘫痪企业,投入7800万元技改资金。诚信变成口碑,引得更多客商跟进。

大冶,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服务。鄂州,实行“企业宁静日制度”。目前,行政服务中心、财政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在全省普遍建立。

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已成为各县市的自觉行动。

走向:产业集群

今年4月,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汉川市召开。

与会代表看城关,走马口,得到一个鲜明印象:产业已在这里抱团扎堆,集合成群。

产业的集群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呢?该市马口镇纺织产业群的兴起,很有典型意义。

作为工业老镇,马口曾遍布各类小厂数百家,电线电缆、染纱制线、金属制品、农药、食品等,一应俱全,也曾红火一时。

可近几年,小老板们发觉“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以致有的企业人去楼空,厂区杂草丛生。镇领导从武汉请来专家把脉。专家们说,以前村村户户点火冒烟,或许能发点小财,如今市场风起云涌,就得抱团成势,形成特色,上规模上档次。

市里和镇里一道分析:马口有近半个世纪的纺纱制线历史,而国际市场上纺织品配额逐年取消,纱价上扬,何不扬己所长,把诸多“小舢板”组织起来,在纺织行业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几番咨询、论证后,一项决策出台:变“硬线”(电线电缆)为“软线”(染纱制线),引进与调整结合,推进纺织产业集聚式发展。

去年5月,马口纺织工业园挂牌,武汉祥龙、广东华泰等10多个投资过千万元的纺织项目相继落户。就连本来在外地做生意的本地客商也“凤还巢”,在家乡投资做纺织。仅去年一年,就有1.1亿元外地资金涌入马口。

目前,马口镇集聚了188家纺织企业。短短两年时间,仅精纺业就由9家、7.9万锭猛增到现在的30家、50万锭,从业人员过万人。“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马口镇委书记邓义成说,捏紧的拳头力量总比指头大。

他用一组数据来印证产业群所产生的巨大“集聚效应”:去年,该镇纺织业实现总产值15.46亿元,税收1800万元;原来国有、集体企业闲置的存量资产,90%通过纺织业主买断盘活,90%的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拉动7个纺纱织线专业村,农村60%的剩余劳动力被纺织产业消化。

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低水平重复没有出路,汉川经验预示县域经济发展新走向。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