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湖北>>国际>>本页       
 
生前好友破解张纯如死因之谜


(2004-11-18 07:02:44)

11月9日,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闻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被人发现在美国加州洛斯盖多一辆汽车内自杀身亡。日前,张纯如生前好友、作家叶鸿对她的死因提出了个人看法———张纯如不会自杀。这其中到底有没有更多的原因?张纯如的生活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印象篇

  “她是个很阳光的人”

2003年,作家叶鸿女士在美国采访了张纯如,并从此与她结为好友。

叶鸿介绍说,第一次与张纯如通电话约访时,张纯如犹豫了半天,希望不要去她家,因为写《南京大屠杀》,有的日本人对她很不满,因此她出入很谨慎。那天午后,年轻的张纯如穿着一件枣红色外套,在洛杉矶的硅谷大道上讲述着自己的梦想,她希望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一部好莱坞电影,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那时的她,还希望自己能多写一些书,但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后,她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张纯如的逝世,令她的家人朋友以及读者都措手不及,人们无法接受这个公认“充满热情、沉稳、安静”的女子突然走上绝路。纵然美国警方尚不能找到更多自杀之外的证据,她的家人暂时也接受了她的死亡原因,但叶鸿表示,不相信张纯如会自杀,“她是个很阳光的人,死前3天我们还通过邮件”。


   “如果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2003年,叶鸿对张纯如进行采访时,两人谈到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叶鸿说:“透过张纯如的只字片语,我感觉到她的柔和中带着刚毅。”

叶鸿:你在什么年龄想到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

张纯如:25岁。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当时很想写一本书揭露那些坏事。为什么会在最近写呢?是因为我看到一个展览,让我亲眼见到南京大屠杀的残暴。

叶鸿:出版前你有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

张纯如:我只是不想让人们忘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所以我用外国人看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这段历史,日本有很多人都说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我听到后觉得心很痛。

叶鸿:我听说这本书推出后,引起了美国人包括在美华人发自内心的震撼和轰动。但日本人对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看法,当时这本书出版后你不敢把住址公开,担心会有人报复。

张纯如:在日本是有很多人骂我的书。

叶鸿:你有没有害怕呢?

张纯如:我不怕。

叶鸿:一点都不害怕吗?

张纯如:我是一位作家,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死因篇

 他杀?图书出版后被人恐吓

“我第一时间听到她自杀的时候不太相信。因为,去年我在美国采访杰出华人,全部都去他们家中采访,惟独她不让我去。她向我解释,写《南京大屠杀》让日本人很注意她,她尽可能不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住址。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我老是把死因和日本人联系到一起,当然,目前的确没有发现什么迹象表明是他杀。”叶鸿在谈到张纯如的自杀时感到不可思议。

和叶鸿类似,人们普遍产生了对日本右翼人士的怀疑,美国当地很多华人也认为热情的张纯如不会自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李婉若女士打电话告诉叶鸿,他们是如此悲痛,以至于宁愿相信她不是自杀。

在《南京大屠杀》出版之后,张纯如不断收到怀疑是日本右翼人士的恐吓信和电话,这些恐吓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打电话,只用电子邮件联络亲友,甚至不敢在家里接受采访。但在没有更多证据表明他杀的情况下,人们也许只能接受她死于抑郁的说法。

自杀?揭露真相患上抑郁症

“不,我根本看不出她患有抑郁症,相反她是个很阳光的人,非常注重仪表,采访时还提醒摄影师注意拍摄的角度,非常有涵养。后来,我回到中国,我们一直保持电话、E—Mail联系,也没有发现她有抑郁症。她去世前三天我们还对她正在写作的内容进行热烈地探讨,一个厌世的人不会那么有热情。她身边的亲友都对她的死亡感到非常意外,就算是自杀,我想可能也是一瞬间产生了某种情绪。”叶鸿一再强调她看不出张纯如有抑郁症,她所见的张纯如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女子。

叶鸿也承认,张纯如写作的题材都是一些涉足人性恐怖、让她内心震荡的事件,从《南京大屠杀》到近来她准备写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题材。

张纯如自杀前,正为自己的第4本书进行有关旅行,这本书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菲律宾巴丹半岛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坦克营官兵成为战俘的事情。张纯如的丈夫透露说,张纯如的精神曾在一次旅行后陷入崩溃,并因此住院五个月。人们不知道旅行中她究竟经历了怎样悲惨的遭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致力于挖掘人类被遮蔽的历史,揭露惨剧的工作正是她抑郁的根源。

  过劳?几近偏执将自己逼疯

“我觉得她对生活充满热望,性格沉稳,具有哲学家的气质,她在思考问题时,会比常人考虑得更多、更深,对这个世界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爆破性的思维,但她性格绝不怪异。”叶鸿说。

凡是认识张纯如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有时候甚至有些偏执。叶鸿回忆说:“当我将采访稿发给她希望她签字时,她指出了两个小错误:第一,她没有在《洛杉矶时报》当过记者,只是为他们写过文章;第二,她的父亲是读博士才留在美国的,最后她还强调我修改后她才能签字。”

张纯如生前有一些活动日程表,看过的人都会感叹,一个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不把自己逼疯?据说那样忙碌的生活,她一过就是好几年。面对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也许张纯如的死更可以看作是她为事业而献出了生命。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