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曾遗荣 谢慧敏 杨伟鸣

武昌火车站。湖北日报记者杨平摄
以武汉为圆心,以1200公里为半径,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庆、西安围成一圈。
以武汉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围成一圈。
这两个圆圈,共同推进着共和国的新战略———中部崛起。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这个小圆:1+8。
道路的对接背后,是思路的对接、观念的对接
前几年常在省内出差的人,大多对城际间的断头路印象深刻。“一看到‘武汉欢迎您再来’的牌子,就知道好路走到头了,你就等着在‘搓板路’上‘享受’免费按摩吧。”省发改委车队驾龄40余年的谢师傅笑言。那时,乘车人都抢着坐前排,怕在后排颠得流眼泪。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谁都懂,许多地方都把修路当成振兴地方经济的第一抓手。可是长期以来,大家各修门前路,超过边界一米也不多修,毕竟“花的都是自己的财政收入”。于是,城与城之间,总有一段“爹不亲娘不爱”的断头路,被车辆和行人视为畏途。
“现在不一样了,从武汉到城市圈内各县市、各县市之间都是一马平川的水泥路、柏油路。”谢师傅说。
据省交通厅报告,目前,从“1”到“8”之间的断头路已基本消失。
武汉市为解决出城、入城的“肠梗阻”现象,投巨资打通13条出口路,筹资91.1亿元再建7条出口高速路。
这7条出口通道都将于今年内开工,与京珠、沪蓉、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及城区主干道实现连接互通,建设总里程207.6公里。通车后,武汉至洪湖、孝感、红安、仙桃、鄂州、麻城、咸宁、汉川等周边城市,均可实现1小时通达。
从断头路到高速路,由人为阻隔到主动对接,武汉城市圈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道路的对接背后,是思路的对接、观念的对接。以前,武汉与周边各市高层往来较少,偶尔见面也是“默默观察”、“暗暗较量”。现在,大家有了“自家人”的感觉,互访明显增多。
去年,武汉党政代表团赴黄冈、天门、潜江等市考察。今年上半年,孝感、鄂州、仙桃、潜江等市的考察团也来到了武汉。城市圈内还建立了由9市分管书记、市长和秘书长等组成的工作网络,定期商讨发展大计。
推倒阻隔经济发展的“篱笆墙”,打造运行速度最快、行政成本最低的发展通道。“1+8”得出的是一个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新平台。
是不是“后花园”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各地自觉靠拢“圆心”、接受辐射的意识
今年发生的几件事,让武汉中百仓储超市公司总经理程军惊喜不已。
6月份,为对抗洋超市,实现特色化经营,中百仓储公司对外宣布:欢迎荆楚各地的优质农副产品进场销售,并实行零门槛,免收入场费。
消息传出不到一周,位于汉口古田二路的中百仓储总部迎来一群“不速之客”。由副市长曾昭荣带队的孝感市政府推荐团,带来了该市100个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大户的资料,供中百挑选。
半个月之后,30多个品种、价值1000万元的孝感市特色农副产品,出现在中百仓储超市20多家连锁大卖场的货架上。
曾昭荣告诉记者,城市圈建设启动以来,各市纷纷重新定位,寻找自己在圈内的坐标。孝感离武汉近,农产品丰富,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将孝感发展成武汉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战略目标。除了孝感,来自黄石、潜江市政府的两份传真也送到了程军手上。两市列出了各自特色农产品清单,请中百派人考察。
一个商家的经营活动何以引来3地政府如此关注,程军说:“他们瞄准的是武汉这个大平台。”
中商集团一位负责人对此也有同感。以前中商到各地开分店,阻力很大,不时有人找碴子,甚至砸场子。现在不同,许多县市腾出最好的黄金地段,请他们去开店。
这位负责人称,这些地方看中的,不仅是武汉商企“货在当地找,人在当地招,税在当地缴”的带动作用,更主要的是谋求互动效应。古有“货到汉口活”的说法,至今武汉仍是全国的商贸、物流中心,他们希望通过武汉商企将他们的地产品带入全国市场、全球市场。
武汉城市圈建设启动后,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武汉的互动动作越来越频繁。
最近,汉川市调整开放战略,将招商引资重点从东南沿海转向武汉。他们认为,武汉迟早会成为中部地区的信息、资金、技术高地,与汉川又地缘相接,从武汉招商引资成本更低。
“后花园”之争也很有意思。无论新洲、黄陂,还是咸宁、孝感,你都可以看到“争当武汉后花园”的那份冲动。其实,是不是“后花园”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各地自觉靠拢“圆心”、接受辐射的意识。
龙头高扬,才能带动龙身和龙尾
1+8,显然,这个“1”居于核心地位。近年出现的“总部现象”,显示出武汉强大的经济集聚能力。
2002年,国内汽车生产巨头———东风集团,总部整体迁至武汉;
紧接着,全国最大的水电施工企业“葛洲坝”,决定总部迁汉;肯德基、麦当劳、中铁十一局、潜江制药等国内外行业领头企业,也纷纷将区域总部或总部设在武汉。
有人担忧,武汉在湖北“一城独大”,与周边城市落差明显,会不会成为城际融合的障碍。
省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压制武汉发展,相反还要全力支持武汉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带动周边和湖北的整体发展。
当然,城市圈的核心,不仅要能“聚”,而且要能“散”,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辐射到周边城市,形成密切配套、上下延伸的产业链条。
放眼“1+8”范围内,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依托,武汉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正在多个层面展开。
烟草行业,武烟集团已在孝感、咸宁、黄冈乃至全省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全省卷烟产能分散、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钢铁行业,武钢与鄂钢联手,并在大冶和黄石陆续建成大型球团矿生产基地;武汉远鹏房地产公司在黄石兴建彩板和镀锌板项目。
纺织行业,武汉一棉集团在沙洋兴建企业;红人集团在孝感投资8000万元建设服装出口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行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春天药业等民营企业,相继进入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1+8”的“=”后面,是一条条充满活力,蓄势待发的产业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