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责任编辑:黄斌  雪澜  
        罗伟  王淳
 图片 | 视频 | 手机互动
 
首页>>新闻专题>>2004>>聚焦中部话崛起>>中部聚焦>>本页
 
 
中部农业主产区崛起的战略选择


(2004-11-11 22:23:48)

——关于构建第五增长极的思考

徐勇 贺雪峰 邓大才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发展出现了“一飞一热”的格局。“飞”,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和东北三省(正在构筑中)等东部“四大增长极”的起飞;“热”,即西部开发热。广大的中部农业主产区向何处去?成为各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刊今日推出的这篇文章,站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中部农业主产区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构筑第五增长极的战略设想,为如何加快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统筹发展、该地区内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湖北九省通衢,处于第五增长极的核心区域。因此,了解该文的思考,对我省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走在中西部前列的奋斗目标都大有裨益。

前沿

2003年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大家都在思考,东北起飞后,下一个开发重点在哪里?第五增长极什么时候启动?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哪里着手?我们认为,下一个开发重点或者说第五增长极,应该是以中部为主体的农业主产区,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

一、第五增长极提出的战略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更是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四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和东北三省(正在构筑中)。

四大经济增长极都处在中国的最东部,通过四个极点构建增长轴心,带动整个东部地区经济整体起飞的态势已初露端倪。但是东部增长轴心对中西部地区仍处于极化过程中,生产要素还在大量地向东部地区转移。指望东部地区累积因果过程自然结束后,以扩散效应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是远水难解近渴,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问题和矛盾将会激化,最终将影响东部的稳定持续增长,甚至影响全国经济发展。

随着东部“四极”的进一步发展,以中部为主的农业地区的矛盾将会成为主要矛盾。要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协调地区发展水平,遏制极化过程,烫平回波效应,必须在以中部为主的农业地区构建新的增长极———第五增长极。

二、第五增长极的战略定位

所谓第五增长极,泛指人口高度密集、耕地资源稀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通过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挖掘新的动力、构建新的增长模型,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改善、群众安居乐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一地区主要包括中部腹地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也包括东北三省的农业地区,西部的川西平原、渝东山地、陕南地区,甚至包括东部地区的传统农业地区。第五增长极(第五增长极所辐射带动的地区简称第五增长区域,下同)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它是一个地理、人文与产业融合的社会概念。第五增长极既与东部增长极有交集,也与西部大开发地区有交集。

(一)第五增长极的增长动力

统筹协调力。对于第五增长区域来说,目前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还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使得该区域的实际增长率远远小于最佳增长率,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不协调是经济增长的绊脚石,但是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些不协调表明,该区域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可以挖掘,挖掘这些潜力就有赖于统筹协调的力量。

资源整合力。如果说统筹协调力是宏观层面的增长动力,资源整合则是微观层面的增长源泉。资源整合也有二个层次,一是横向整合,即各类资源的横向配置。横向整合主要是将资源配置给最会经营的主体和最应该得到的主体,让资源发挥更大的生产作用,或者通过整合形成规模经营,包括个体规模经营和整体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应。二是纵向整合,即将资源整合为资产,将资产整合为资本。资产变资本是将只能作为生产手段或者生产对象的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变成能够获取“价值的价值”。

政策矫治力。学者认为,制度变迁是西方大国兴起的重要源泉,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五增长区域也要充分利用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第五增长区域的制度变迁其实是一种政策矫治力,由于长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区域还有许多政策和制度亟待调整和矫治,第五增长区域通过政策矫治推动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潜力。

生态支撑力。经济学一直假定生态条件是既定的,没有将生态环境的影响纳入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第五增长区域是主要的灾害损失区,也是维护全国生态平衡的关键区域。研究第五增长极的增长动力,必须将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纳入分析框架。如果将灾害损失、抗灾补损费和生态治理费用来发展生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二)第五增长极与前四个增长极的区别

增长的目的不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是改革型、外向型、突破型、示范型的增长极,构建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解决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问题。第四个增长极是解决工业问题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我们认为,第五增长极的任务是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和解决地区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第五增长极是一个“协调极”。

增长的质量不同。我们提出的第五增长极不是盲目照搬东部“四极”的GDP增长模式,将突出均衡协调发展、突出人文指标的提升、突出生态条件的改善。东部“四极”是名符其实的增长极,第五极则是“发展极”。

增长的内容不同。东部“四极”都是以工业为主导、以投资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个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增长极。第五增长极与东、西部地区都不同,所覆盖的地区,既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也有发达的农耕文明,而且山川秀美,生态环境比较好,根据第五增长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生态基础,第五增长极应该是一个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并存的“共生极”。

增长的作用不同。东部“四极”的增长对于缓解、释放中国发展压力功不可没,但是其非均衡发展战略和点轴线极化效应扩大了地区发展差距。第五增长极却与此不同,本身就能够带来社会政治的稳定。在我国,农民占总人口的70%,第五增长区域的农民又占全国农民总数的70%。中国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能否稳定“两个70%”的农民。第五增长极的起飞能够惠及全国50%的农民。从这个角度看,第五增长极是一个“稳定极”、“基础极”。

(三)第五增长极的主要特点

第五增长极的主要特点,是以均衡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全面增长。它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更不是GDP的简单增加,而是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全方位提升,是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共存条件下的全面增长,它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文环境的提升,它追求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全新增长。第五增长极所依赖的增长动力,不仅仅是有形产业和物质投入,它主要依靠产业与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力量,资源的整合力量,人文环境的促进力量,生态环保的支撑力量,制度变迁的矫治力量。

动态均衡增长。第五增长极所追求的动态均衡增长,不同于投资拉动需求增长,也不同于区域经济学均衡增长理论所要求的平均增长、平衡增长,它是与非均衡增长理论相对应的增长,是指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具有良性循环机理的协调增长。

可持续增长。与经典增长范式相比(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除外),第五增长极所依赖的增长因素都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不存在资源的约束问题和增长极限问题,也不存在增长收敛或者趋同问题,如果整合得当、保护得当,完全能够实现可持续增长。

三、第五增长极的战略作用

第五增长极是全面激活中国经济的引擎。东部“四极”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边陲,是一种边疆发展战略。这种边疆发展战略对全国经济的影响总是局部的、区域性的。第五增长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中部腹地,既承东又启西,既照南又顾北,能够“一肩挑两头”、“一脚踏南北”。第五增长极的每一个发展步伐的外溢效应都能同时惠及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第五增长极每一个发展步伐的收益都会落在国境内,真可谓是“一波才动万波随”。第五增长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第五增长极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保障。一是第五增长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第五增长极是中国劳动力最丰富的地区,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东部“四极”、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二是第五增长极是国民经济的产业基础。第五增长区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供给区,为全国提供70%以上的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是第五增长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第五增长区域是国家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五增长极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第五增长区域,助跑第五增长极是一项统揽全局,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五增长区域的“塌陷”已经拖累了全国经济增长,影响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相反,第五增长极的崛起,就能够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五大增长极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五大增长极连成一体,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在新世纪持续增长。

第五增长极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足寒伤身,民寒伤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可以动摇国家根基的大问题。我国“三农”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就在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区域。东部地区有四大增长极,经济也比较发达,必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尚不突出的“三农”问题。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农业和农民在全国占的比例较小,“三农”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区域,该区域的农民占全国农民总数的70%,提供全国70%的农产品,第五增长区域是“三农”的主体部分,也是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地区。只有将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区域的“三农”问题解决了,中国的“三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农村又在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区域的农村,只有破解了中部的“三农”问题,促进各个地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才有可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可见,复兴中部,构建中国第五增长极不仅是破解“三农”的关键,还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第五增长极是拓宽战略腹地的重要途径。新世纪我国面临着复兴中华、统一祖国的重大任务。第五增长极在中国的腹地,不管是从东部往中西部走,还是从西部向中东部走,都有层层保护屏障,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能够避免和减少战争对经济的冲击。重视第五增长极的发展,拓宽中国经济的战略腹地,能增强我国承受战争的能力。

第五增长极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中原定,天下安”,逐鹿中原从来就是中国政治家、军事家关注的重点。只要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区域能够稳定,全国就有稳定的基础。复兴中部、助跑第五增长极时不我待,必须尽快提上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四、实施第五增长极战略的可行性

(一)按照梯度发展理论应该轮到了助跑第五增长极

按照区域经济学的梯度推移理论,东部极点和轴线的形成,就应该着手培育中部极点和中部发展轴线。现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无论是按照从东向西的梯度,还是按照从西向东的梯度,还是从北向南的梯度,都该重视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区域了。特别是东北增长极形成后,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区域便成了矛盾和问题最集中的地区,中部的矛盾,特别是“三农”问题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之一,按照解决矛盾的优先序,也必须启动第五增长极战略。对以中部为主的第五增长极给予更多的关注,也是东部增长极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一种自然延伸,是东部“四极”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二)国家宏观战略的调整为助跑第五增长极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一战略将使第五增长区域首次获得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为中部起飞和复兴创造宏观条件。

(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降低了助跑第五增长极的成本

第五增长极得“中”独厚,具有对东对西的双低成本优势和条件(资源成本低、采购销售成本低),在市场竞争和资源的吸纳中,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第五增长极将以独特的区位条件,从东西交流发展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部地区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低成本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良好的发展条件是第五增长极起飞的物质基础

一是资源组合状况和空间匹配条件较好。第五增长区域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国土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异常丰富,还有大量的其他经济生产要素。二是具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既有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也有轻纺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比较好。三是具有良好生态条件。第五增长区域目前仍然是全国生态基础最好的地区。四是教育比较发达。仅中部五省就集中全国20%的科技人员和21%的高等院校,还有一大批科研机构。五是人力资源丰富。能够为中部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六是市场潜力大。七是交通便利,已形成立体交通网络。

五、构建第五增长极的战略思路

(一)助跑第五增长极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五增长极发展的终极目的,不是追求物质增长,不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以人为本。发展手段要考虑人的需要,发展目的是为了人,即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统筹协调的原则。不仅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还要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统筹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双赢”原则。构建第五增长极,不能再沿袭其他地区“零和”、甚至“负和”战略,要遵循帕累托改进原则,在不损害其他地区、其他群体利益的前提下稳定增长。

(二)助跑第五增长极的基本思路

调整发展战略,创造公平发展的条件。首先要调整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为第五增长极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

整合资产资源,推进经济结构革命。助跑第五增长极必须大力整合资产资源,挖掘结构优化的潜力,推进结构革命。一是收缩国有战线,将国有资源集中投向公共产品和基础性产业;二是根据资源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如垄断性的特色农业、技术型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业;三是根据生态资源和生态要求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观光休闲产业;四是根据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供给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

加强区域内分工协作,提高区域竞争能力。要构建第五增长极,使之成为中国的次级增长中心。必须强化第五增长区域力量的整合,各个地区既需要相互竞争,也需要强化合作,既需要区域内各地创造发展条件,也需要区域内省与省、地区与地区之间协作与联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和放大国民经济的整体功能,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实现第五增长区域的整体起飞。

优化经济环境,增强资源吸纳力。一是完善区域内部的市场建设。二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新乡村运动,建设新农村。新乡村运动应主要以解决农村最难的问题和最突出的矛盾为目标。一是村庄建设运动。大力兴建农村道路、能源、饮水设施。同时实施村庄整治、迁村移民工程,促进农民集中,降低村庄建设成本。乡村建设能够让不能进城的农民安心舒适的生活在农村。这也是稳定农民、提高农民社会福利的重要途径。二是人文环境建设运动。人文环境建设就是要通过组建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协会、销售协会等经济组织这些载体,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助跑第五增长极的政策建议

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是大力建设第五增长极的交通干线,打通第五增长区域内部交通瓶颈,建设农业生产基地的交通线路。二是大力建设能源项目。三是要更多的安排大江、大湖、大河的治理项目。

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中央政府要加大对第五增长极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协助第五增长极化解乡村财政危机和债务危机。

改革农村教育经费筹集制度,可以考虑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地市级以上政府为主负担(因为中西部大部分的县都是农业财政,县级政府承担也是农民承担)。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县级以上政府负责供给。通过公共产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减轻乡村社区兴办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的压力,也就减少了农民的生产共同费用。

建立直接补贴农民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首先必须按照《农业法》的规定,保证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到位。同时,要趁此机会建立规范的、农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符合WTO贸易协定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建立起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村特困群体的生存问题。其次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制度,解决农民的大病医疗问题。最后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徐勇、贺雪峰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邓大才系该中心副研究员)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中部论坛”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