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谢慧敏 曾遗荣

京广铁路在湖南境内一路南下,如珍珠般串起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6个城市,也形成了三湘大地上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
这一串珍珠中,由长沙、株洲、湘潭构成的“金三角”,正成为湖南发展的“经济引擎”:GDP占全省14个市州总量的33.2%,地方财政收入占39.5%。“长株潭地区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快、更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在湖南省省长周伯华看来,长株潭承载着湖南崛起的希望与梦想。
一个宏伟的构想
全国城市群中,长株潭可谓结构独特。打开湖南地图,我们发现,长株潭三市鼎足而立,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
地理上的咫尺之遥,让这三座城市自上世纪50年代便产生了“牵手”的念头。当时,以政治为背景,有人提出三市合一,取名“毛泽东城”,但没有实现。
上世纪80年代,当广州、上海为周边带来巨大效应时,亟待经济起飞的湖南,萌发了打造自己的特大中心城市的梦想。
当时,湖南无一座重量级的经济中心城市,省会长沙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排位30名之后。
“湖南有个非常稀缺的城市资源——长株潭城市群。”1982年12月,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萍提出: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形成湖南的经济中心。“若三市整合,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和总人口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排第9位,城区工业总产值排第11位。”张萍的构想,与湖南人对特大城市的渴望不谋而合。
1985年,省政府设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开始上路。
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起步很是艰难。
90年代,眼瞅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个个城市群迅速崛起,湖南人在焦灼中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内陆省份,没有规模大、实力强的重量级城市,不改变“小马拉大车”的经济格局,势必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
几经论证,1995年,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点一线”的构想:以长沙为点,以沿京广和沿湘江为线,建立优先发展区域带。
1999年,湖南再度提出,将“一点一线”中的“点”由长沙拓展为长株潭。
跨越两个世纪,酝酿多年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至此真正成了湖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逐步加快的步速
今年10月1日,湖南省政府机关集体大“搬家”,从市中心的五一中路南移15公里,迁入城南新址。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搬家。从酝酿到实施,省高层领导由此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南拓长沙,牵手株潭。
距离湘潭仅有20公里的长沙城南,一直被规划专家视为长株潭的前沿阵地、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省政府南迁之举,也因此被专家誉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
事实上,紧随省政府之后,省地质博物馆、市科技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省市重大建设项目也纷纷抢点城南,以至长沙大道两侧的楼盘、土地炙手可热。
打造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平台,湖南上上下下都在发力。
2003年5月,湖南联通发布消息:取消长株潭三市CDMA手机用户的长途、漫游费,两地通话,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随后,银行开通居民储蓄通存通兑,票据清算变异地为同城,三市市民超前享受银行异地转账当日通和跨行异地消费的便利。
湘潭改造招商大道、板潭大道,与长沙对接;株洲改造天易大道,与湘潭对接;长沙南拓芙蓉路,接应湘潭。同时,每条大道沿线设立可停靠的公交站牌,开通公交线路,让三地市民乘公汽就能串门。“交通同管、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景。
但湖南决策者并不满足于此。省委书记杨正午反复强调:推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根本举措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化,湖南把制造业定为突破口。2003年,湖南对长株潭的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长沙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食品;株洲以发展轨道交通设备、有色冶金为主;湘潭则以黑色冶金、电机业为支柱。通过产业的大规模聚集,形成“块状经济”,使上下游企业高度聚集,延伸产业链。
眼下,一个新的大手笔已新鲜出炉:以湘江为轴,湖南要投资480亿元,打造一条长128公里,集景观生态、产业生态、人文生态、高新技术等于一体的湘江生态经济带。
这条生态经济带,将把长株潭连为一体。
坚强有力的决心
今年10月,湖南省决策者聚会株洲。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加速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为湖南在中部崛起抢占先机。
会上,长沙、株洲、湘潭等市及省直20多个厅局的一把手依次发言,汇报一年内为推进一体化所做的具体工作。“完全就是一场考试,有些厅局真为这事急得跳脚。”湖南省发改委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主任首先庆说。
在行政区域没有打破的情形下,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湖南决策者深知其中的艰辛。因此,从1998年提出长株潭一体化起,省委书记、省长就坚持亲抓亲管。
关于长株潭的汇报会,湖南省一年开一次,省委书记、省长全部参加。省委书记杨正午还要求:不谈思路,只谈行动。
1998年,为加强协调,克服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体制障碍,省政府在发改委专门设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
领导班子的坚强决心,协调机构的有效运作,确保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前行。
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其自身发展和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经济学家弗郎素瓦·佩鲁的这一增长极理论,明晰地阐述着一个道理: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能充当增长极的城市群。
湖南人洞悉这个道理。省长周伯华说:“湖南要崛起于中部,关键在城市圈的崛起,实质在产业群的崛起,做强‘一点’,是必然选择,壮大‘一线’,是希望所在。”
对于承载着崛起希望的长株潭一体化,湖南人倾注了无限的心力,也给了同样正在努力打造城市圈的其他省份以宝贵的启示。打造城市群,各地要走自己的路。“很多人把长株潭和武汉城市圈比较,其实两者不可比,也无法比。”首先庆向记者坦言。
在他看来,武汉的实力决定了其在城市圈的辐射地位,而长株潭由于彼此实力差距不是很大,只能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关系。
首先庆还说:“基础、现状、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思路的不同。长株潭走的是城市连绵区的道路,即最终在形态上要并三为一。”
破除体制壁垒,要集小为大,渐进突破。对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湖南人并不讳言。
省长周伯华曾直言:在现行的体制下,必须承认每一个行政区都有自己的区域利益,行政区划对区域合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从体制上动刀子,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流动的制度成本很高,到一定程度,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发生逆转。”民革湖南省委的一份调研报告道出了实质。
突破体制壁垒,湖南人首先在小处着手,渐进式推进。
——把三市“各自为政”的公交公司进行整合,组建成一个大的公交集团,统一编排线路,统一规范管理。三家公司目前的效益都不错,组建新的公司,政府不需要补贴,完全可按市场化运作,在公交一体化上先行一步。
——把三市的自来水公司整合,统一供水,统一治理,避免上游企业污染下游城市,而排污费却交给上游城市的局面。
——统一协调利用三市土地资源,做高商业、娱乐、商业住宅等经营性土地,做低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避免恶性竞争。
积跬步而至千里。一个个小的突破,成就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今天蓄势腾飞的崭新局面。
然而,实现长株潭一体化毕竟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解读·背景 [解读·背景]湖南: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