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站内检索:
首页>>新闻前哨>>2004新闻前哨>>11期>>本页       
 
记者的直觉价值判断与新闻题材的捕捉


(2004-12-09 17:36:32)

湖北电视台 李潇 赖晓路


  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突然被某个想法所触动,犹如电光一闪,心中顿时豁然开朗起来,于是乎,文思泉涌,落笔成趣,如有神助,就连记者本人也难以解释个中原因。其实,这种触动实际上就是记者的直觉直接作用于记者全部思维过程的结果。

记者的直觉就是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生活事实的特征、状态,直接地完整地快速地作出反应,揭示其藏匿的新闻价值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新闻采写中主客体互相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是记者新闻敏感的具体体现形式。

若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直觉思维是一种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认识的发生看,它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活动,即某些思路、见解来得突然,令人有灵机一动的顿悟之感。从认识的过程看,它是一种突变性的创造活动。它不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渐进式的思维,而是一种突变性的思维飞跃形式。它使感性认识迅速直接地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认识的成果看,由直觉所发现的客观事物总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记者凭直觉所发现的新闻往往最具新闻价值。

由此可见,记者进行的直觉活动,是一种迅疾的短暂的潜隐的思维活动,表现出瞬间的非逻辑的无意识的特点。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直觉虽然直接地跳跃式地作出判断与选择,但它并不是理智或理性的对立物,只是它以潜意识的形态沉积在记者头脑中的理性观念,对逻辑思维的渐进过程进行了浓缩和简化,大大缩短了记者捕捉新闻线索的时间。

直觉除了能帮助记者直接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之外,还能够使记者神情专注,抓住具体的新闻事实穷追不舍。直觉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就是“聚精会神地看”。当记者对某一个问题专注地思索和研究达到梦寐以求的境界时,他的头脑中就会建立起许多短暂的联系,架起许多临时的线路,各种可能性在大脑中徘徊,多种相关信息被调动起来,达到一触即发的状态。记者一旦受到外界事实的启发,就会立即把握住新闻事实的本质。

在一般人看来,记者的直觉能力是一种天赋的,不可究诘、莫名其妙的本能。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早期美国新闻教育家约瑟夫·普利策曾于1904年在《北美评论》上写道:“一个人的‘新闻鼻’可以在摇篮里诞生,但是他的新闻直觉却不可能是天生的。跟许多伟大的素质一样,新闻直觉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来嗅出和判断善恶、是非、真假、美丑、成败。”

由于记者的直觉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因此,记者的直觉能力并不是先天的才能,只有经验、实践积累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时,记者的新闻敏感才能被直觉的火花所燃亮。正如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对记者来说,“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记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理性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感受能力。

1.知识经验的积累。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新闻发现与平时积累直接相关。对记者来说,积累的程度不同,外界的信息在头脑里引起的反响就不一样。如果记者不注意在实践中积累有关信息,那么,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也是枉然。积累贫乏的记者,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比方说,农村里兄弟之间分家的事儿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可是,河南省中牟县广播站一位记者,却从这样看起来平常的事情中,抓到了一条在全国获奖的好新闻--通讯《“田三万”分家》。记者在回顾这次采访的经验时认为:“只有熟悉生活,才能从广阔的生活海洋里抓出‘活鱼’来。”

这位记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有十多年的农村基层干部经历,对农村有比较多的了解。在分家方面,互相之间各不相让,吵吵嚷嚷的事不乏其例。可是,作为科技专业户的田家四兄弟现在分家,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兄弟之间互相推让财产,妯娌们争着奉养婆婆--见到这种场面,记者过去的生活积累就像“融雪后的小河,汩汩流出”。由于头脑里这方面的积累多,记者的联想也十分活跃--只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的贯彻和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才会出现上述的新鲜景象。试想,如果农民穷得叮当响,即使想推让财产又哪里有。因此,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农民富裕以后,精神面貌上的深刻变化,有力批驳了“为富不仁”的旧观点。

2.理性思维的能力。从实践角度来说,在充分积累知识、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是新闻从业者获得直觉能力的重要途径。直觉的产生并非毫无根据,必须是当记者经历了多次感知之后,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科学知识,以经验结论的形式保存于头脑之中,当他们一旦与有关的事物(即原型)接触,直觉便产生了,此时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此可知,直觉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每天发生的事实如此之多,如果一个记者只是泛泛地用眼睛进行观察,仅仅停留在感知的领域而不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判断,那么,他对这些事实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也就更无法提炼出其中的新闻价值来了。

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胡家麒在云南边陲瑞丽市采访改革开放后小城的变化。在采访了很多人和事之后,他却总是不满意,觉得这些事例不能深刻反映小城的变化,表现方式也雷同。于是,胡家麒到街上闲逛散散心。在买西瓜时,他听到的是河南话;理发摊上听到的却是上海腔;在卖工艺品的小店里见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无意中一个灵感跳了出来:南腔北调,这不正是往日封闭的小城在今天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写照吗?于是,他用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丰富多彩的音响,用7种声调组成了现场报道《南腔北调瑞丽边贸街》。这个报道获得当年中国广播奖现场报道一等奖。可见,记者获取最具报道价值新闻的过程,正是对所感知的事实进一步比较、判断、筛选的思维过程,是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过程。

3.深刻的感受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对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所遇见的任何事实都要从一名新闻记者的眼光问个究竟,从而发现与众不同的生活事实,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镇江日报》曾有一名记者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采访,在闲聊的过程中,该记者与工作人员谈起该市“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的建设情况。此时,该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走了进来,随口说起了一市民在拍摄广场的建设过程。这名记者出于直觉,问清了这个拍摄者具体情况和联系方法,并进行跟踪采访。当广场建成的时候,这名记者的报道《“城市客厅”在镜头中成长》,配上拍摄者4个多月来拍摄的140多幅照片,使该报道从众多的报道中脱颖而出。

直觉思维可以引导我们在采访过程中透过蛛丝马迹,洞察事实真相;可以引导我们透过两件并不相干的事情,洞察其内在的联系。但不容忽视的是,直觉在帮助记者捕捉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的时候,并不是步步有椐,它搀杂了记者的假设和联想,这就有待于记者通过采访来对直觉判断进行核实、验证和补充,让直觉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编辑:潘宗信)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短信  铃声 小灵通

·短信游戏  ·手机点播
·短信订阅  ·言语传情
·屏保图 
·待机图 
[魔法水晶] [占星奇缘]
[趣味游戏] [拇指情缘]
 
·激情岁月  ·爱情滋味
·春暖花开  ·岁月留声
[港台流行] 存在(5566)
[宝贝情人] 感情线上

人才信息最新信息列表: 人才信息最热信息列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